从“上庐山”和诗 看庐山风云之变幻
文|余一

千年文化看西安,百年政治看庐山!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东坡先生的诗句,从哲学层面让我们看到庐山云雾之波谲,庐山云诡变幻,叫人捉摸不定,就算你跳出庐山,也看不清它的面貌。
在1958年全国大跃进及大闹钢铁,全国到处都砸锅卖铁,搞大食堂,头年承破肚,第二年全国到处出现粮荒,多地饿死许多人。
1959年7月 2日至 8月 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江西庐山召开的,纠“左” 是会议的核心思想,主席给本次「神仙会」定了个基调:成绩讲够,问题讲透;对当前形势总的估计,也有三句话:成绩伟大,问题不少,前途光明。
七月二日凌晨天亮时分,彭德怀、贺龙、李富春、康生、陶铸、贾拓夫、吴冷西、田家英、李锐一行,登上庐山牯岭。彭德怀入住河东路一百七十六号别墅,原国民党元老陈立夫的公馆。
随着 7 月 14 日彭德怀向毛泽东写了一封信,会议的气氛慢慢转向。彭总上庐山写了《万言书》及张闻天的8000字《建议书》,以致会议的导向从纠左反左,变成了“反右打右”,8月 2日 至 8月 16日 的八届八中全会也在庐山举行, 历时 45天的大会,我们统称“庐山会议”,虽然以后70年代还有多次在庐山举行会议,原鹰潭诗社长张炜先生参加过1959年的会议,鹰潭女子文学社长宋女士参加过1970年代的会议,都与我交流过一些信息。
这次会议的前半段气氛比较轻松, 戏称为“神仙会” , 各路神仙一边开会、一边游览,看戏跳舞、吟诗赋词,可是后来却突然来了一个大转弯, 从前期的“纠左”变成后期的“反右”, 并逐步升级, 最终酿成一场急风暴雨, 造成一场政治悲剧, 引发了党内领导集体的裂痕, 给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也蒙上了 一层深厚的阴影。这次庐山会议,令这座文化名山——庐山,成为近百年历史的一个节点,如果没有这次会议,没有“庐山风雨”,那么,我们的历史进程会怎样?但历史没有如果。

今天,我想从当年上庐山的一批党政军要员及当时号称“中共中央七大才子”——胡乔木、周小舟、田家英、李锐,加上陈伯达、吴冷西,这批人上庐山及在庐山会议期间的诗词、联句入手,谈谈“庐山风雨欲来”之际,从诗句中分析一些人的心态,及其对庐山风云的影响,说明诗歌是反映诗人的一种心相,是诗人心态及思想的呈现。
古人云:惟余心之所善兮,于国于家于人为善也,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读书人、诗人(这里包括当时中央领导及文人雅士、秘书、秀才)应该是有崇高的信仰,更有其独立的人格与思想的。
诗歌,一定是文人志士表达自己立场、表现诗人对历史、现实的最明晰、最形象、最有价值的思考。不论是收录《诗经》中的民间创作,还是屈原的行吟,不论是建安时代三曹父子的风骨,还是竹林七贤山野啸歌的风流,从历史的长河到时代的脉搏,诗人,是最为敏感、敏锐的群体。五四运动、天安门四五运动,文革期间的文人诗词及后来汶川地震中涌现的大量诗歌作品,或多或少地展现了人们对这个客观社会的认识与思考。
诗人是有着悲悯的情怀,于无声处听惊雷,诗人的笔尖流淌的是血和泪,惊天地泣鬼神,有时,诗人是用生命在歌唱的。把人类(国家)的苦难当成自己的苦难,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此时无声胜有声。一轮明月赶路,一场秋风起行,诗人的足迹,是社会前行的轨迹。

第一部分 诗歌
庐山,是文化及自然景观完美体现的名山。古往今来,到过庐山的文化名人有3500多位,留下16000余首诗词。
下面先从几首古代人写庐山的诗句来感受一下庐山的风云与诗词的反应:
庐山照崖亭内侧的一块天然岩石上,刻有明代王阳明的那首著名的《夜宿大天池》:
昨夜月明山顶宿,隐隐雷声在山麓。
晓来却问山下人,风雨三更卷茅屋。
庐山天心台下数米之处,有一亭,亭中有一硕大斜卧之石。石上刻有“照江崖”三个大字,为明代江西布政司照磨刘世扬所书。传说照江崖颇为神奇,如果你附耳于崖石之上,如听到隐隐雷声,则山上必然降雨。此诗就是那夜王阳明宿天池、月下闻雷,次早知山下大雨,风雨三更将茅屋卷起,全诗纪实也是叙事,令人读后觉得庐山的风雨十分神奇,变幻万千。而照江崖是一令人感慨的地方,王阳明在平定宁王朱宸豪的叛乱以后,不功反罪,“风雨三更卷茅屋”,恐怕指的是朝庭的问罪之声吧!此诗的诡异在于谈庐山风雨的变化,山麓与山顶,同天而不同气,月明之夜山下风雨大作,茅屋所破,展示了王阳明在平乱之后,反遭陷害的心境。而1959年的庐山,形势与氛围,给人一种不祥的压抑。

庐山御碑亭前,有朱元璋手书的《周颠仙人传》,还有朱元璋的《赠四仙》诗:
匡庐之颠有深谷,金仙弟子岩为屋。
炼丹利济几何年,朝耕白云暮种竹。
此诗写庐山是仙人隐居的好处所,深谷、山崖都是修道成仙、炼丹的地方,白云变幻、暮竹成行,是仙人的生活状态。
朱元璋的《庐山》,也写得气吞云梦、豪迈大气:
庐山竹影几千秋,云锁高峰水自流。
万里长江漂玉带,一轮明月滚金球。
路遥西北三千界,势压东南百万州。
美景一时观不尽,天缘有份再来游。
下面来看看,当时参加庐山会议的才子、领袖们的诗作:
一九五九年六月二十九日毛泽东主席登庐山,在询问了有关人员上庐山要回旋多少次后,夜里若有所思,望鄱阳湖,扬子江,千峦竞秀,万壑争流,红日方升,成诗八句——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逶迤四百旋。
冷眼向阳看世界,热风吹雨洒南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向三吴起白烟。
陶潜不受元嘉禄,只为当年不向前!
这是初稿,后经多次向一些诗家征集意见,改为:《七律·登庐山》,据《毛泽东年谱(1949-1976)》记述:7月1日,作七律一首: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人物背景】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思想家、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主要著作《毛泽东选集》五卷、《毛泽东文集》八卷、《毛泽东诗词》共43首。
诗人气质,豪迈超乎常人。一山飞峙,跃上葱茏,气度至大,“冷眼向洋,热风吹雨”,写登高远望,环视天下,眼前所见和心中所感浑然一体,不乏思想家的冷峻,他是用“冷眼”来看,颇似元代杨显之《潇湘雨》杂剧中的“常将冷眼观螃蟹,看你横行得几时”,既冷静冷峻,又轻蔑鄙视。颈联,白云、黄鹤、三吴、白烟、九派、猛浪,将当时热火朝天、多快好省、力争上游的大跃进、总路线、人民公社的形势,表现得浪漫而火热;最后,用陶渊明躬耕桃花源,点出庐山的主题,也反映当时7月份小暑之后,江西、两湖地区农民收割的景象。
1964年,毛泽东对《毛主席诗词》英译者解释:“陶渊明设想了一个名为‘桃花源’的理想世界,没有租税,没有压迫。”这也与当时提倡全国吃“大食堂”的乌托邦——跑步进共产主义的情形相类似。通过此诗,看得出毛当时对自己的主张还是肯定的,成绩伟大,问题也多,这次大会的讨论议题,从中不无露出一些端倪。
其次,看看董必武的诗作:
庐山面目真难识,迭嶂层峦竞胜奇。
乍雨乍睛云出没,时高时下路平陂。
盘桓最好寻花径,伫立俄延读御碑。
如许周颠今何在?访仙何处至今疑!
【人物背景】董必武(1886年3月5日-1975年4月2日),1886年生,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原名董贤琮,又名董用威,字洁畲,号壁伍。湖北黄安(今红安)人。曾任中共中央南方局副书记,中共重庆工委书记,中共中央财经部长,华北局书记,华北人民政府主席。建国后,历任中央财经委员会主任,政务院副总理,政务院政法委员会主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代主席。1975年1月任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是中共六届中央委员,七、八、九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
董老的诗作,有他法学哲思的基础,庐山面目,难识?难在何处?下面做了回答:云雾多变、乍晴乍雨,层峦叠嶂、云路起伏,从周颠仙人、花径、御碑亭等处,找寻庐山的疑点。当时康生就评点说:生姜老的辣,董老的这首意境深邃,和主席的诗又是不同的风格、情致。周小舟说:还是主席的诗气魄大,具太白遗风。
田家英也说:我赞同东海圣人的看法,董老的这首七律别具深意,诗外有诗,尽在不言中。
是的,诗外有诗,道出了这次会议的不寻常与大家讨论问题、质疑政策,是好是坏,一言难尽。
再看看朱德老总的和董必武同志《初进庐山》:
庐山真面何难识,扬子江边一岭奇。
公路崎岖开古道,林园宛转创新陂。
行由险处防盲目,向导堪称指路碑。
五老峰前庄稼好,今年跃进不须疑!
【人物背景】朱德(1886年12月1日-1976年7月6日),字玉阶,原名朱代珍,曾用名朱建德,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首,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国家的领袖。北洋时期,曾被授予勋五位、三等文虎勋章、陆军中将军衔,抗日战争期间,被国民政府授予国民革命军上将军衔及抗战胜利勋章,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唯一同时指挥过国、共军队的军事统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于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朱德老总的这首和诗,四平八稳,没有出奇之处,一惯的忠厚老成及其凡是主席的话就是对的,主席的决定就是好的。五老峰前庄稼好,今年跃进不须疑!写出了一贯拥护大跃进的主张。
之后,延安五老之一的林伯渠和诗一首《庐山即景步董老初游庐山韵》:
匡庐胜境都争识,流水高山特呈奇。
崖拥翠松几日月,云如沧海起陀陂。
清泉终古漏仙洞,花径何人写石碑。
栗里先生留雅韵,桃源是处不须疑。
【人物背景】林伯渠,原名林祖涵,湖南临澧人,1886年3月20日生。早年加入同盟会、中华革命党,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革命活动,在革命实践中逐步接受马克思主义。1921年1月经李大钊、陈独秀介绍加入上海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为我党最早的一批党员之一。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林伯渠参加了南昌起义。1933年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先后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国民经济部部长、财政部部长。1934年10月参加长征,1937年冬至1948年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对陕甘宁边区的巩固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1937年起,多次担任国共谈判的中共代表,后又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积极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新中国建立后被任命为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1954年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1960年5月29日病逝于北京。
谢觉哉捋了捋胡子说道:“二老的诗正暗合了古人的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各有千秋,可相互媲美!”这当然是打马虎说说客套,林老的和诗,显示出一个老革命党人对现在的形势关注不多,只是就诗作诗,平稳、合律,没有多少新意。
怀安诗社诸友和诗传开,广东的陶铸听说此事后,也很快写了一首和诗《和董老游庐山诗》:
“庐山面目谁能识?尽在烟云变幻奇。
偶见晴空飘白练,忽惊树杪涌清漪。
朱陈往事增惆怅,白李遗诗添彩姿。
最是劲松绝壁立,崇高风格不须疑。”
【人物背景】陶铸(1908年1月16日-1969年11月30日),又名陶际华,号剑寒,化名陶磊,湖南祁阳人,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1926年考入广州黄埔军校,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共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书记、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宣传部部长,在中央政治局中位列第四,前三位分别是毛泽东、林彪和周恩来。于文革初期遭迫害,后因胆癌病逝于安徽省合肥市,享年61岁。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陶铸平反。12月24日,中共中央在北京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中共中央副主席陈云致悼词。陶铸主要著作有:《理想,情操,精神生活》、《思想·感情·文采》和《随行纪谈》等。
陶铸的诗作,写的文气、典雅,在写庐山风云变幻的同时,借历史典故来写庐山,朱元璋、陈友谅在庐山脚下大战,唐朝大诗人李白、白居易留下诗篇,最后一联:最是劲松绝壁立,崇高风格不须疑。以松明志,写出贞松岁寒不凋的品德,也写出了他对庐山会议的态度。

田家英在庐山会议期间的两首诗:
其一:
十年京兆一书生,爱书爱字不爱名。
一饭膏粱颇不薄,惭愧万家百姓心。
其二 :
信步无言山路旁,大江天际去茫茫。
明诗刻石已难记,亭柱书联却未忘。
【人物背景】田家英(1922年-1966年),本名曾正昌,笔名田家英,四川双流人。1936年在成都参加抗日救亡工作。次年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8年入陕北公学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延安马列学院教员、中共中央政治研究室研究员、中共中央宣传部历史组组员。1948年至1966年任毛泽东秘书;1954年后,兼任国家主席办公厅、中共中央政治研究室、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田家英是中共八大代表、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田家英作为毛泽东的五大秘书之一,是毛泽东的总管家、日常秘书,他担任秘书期间的表现,是应用写作关注的重要内容之一。于1944年到达延安,先后在陕北公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央宣传部工作。他于1948年10月经胡乔木介绍,来到毛泽东身边担任了毛泽东的兼职秘书。
这里,我读出了田家英的感叹,写联而抒怀,这是田家英庐山会议期间的诗作,当时在报纸上写的一张草稿,表现了他为民而鼓呼的心态,与他在王阳明石碑亭上拟题的对联:“四面江山来眼底 ,万家忧乐到心头”一样,为大跃进、人民公社而担忧,也为国家的前途感到渺渺茫茫,尤其是纠左不到位,现在又来反右。
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毛泽东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
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这是毛泽东在会议期间为其夫人江青在庐山仙人洞门口的照片所写的一首七绝,这里看出了他那种从容、镇定,运筹帷幄的革命者豪迈之情。暮色苍茫,劲松挺拔,乱云飞渡,风光无限,最后一句,点出了他的思想:最好的风光应在最险峻的山峰,这也间接地点出一场更大的斗争风暴就在眼前,难道他此时就运筹好了反右的各项安排,决定了打到以彭德怀、黄克诚、张闻天、周小舟等。毛在会议上说:“庐山出现的这一场斗争,是一场阶段斗争,是过去十年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两大对抗阶段的生死斗争的继续。”8月16日,全会通过了《关于彭德怀同志为首的反党集团的错误的决定》等决议,决定将彭、黄、张、周等撤销国防、外交、省委等领导职务。随后林彪被任命为国防部长,主持军委日常工作。会议还对1959年经济指标作了调整:钢由1800万吨降为1200万吨,煤由3.8亿吨降为3.35亿吨,粮食由10,500亿斤降为5,500亿斤,棉花由1亿担降为4,620万担。会议还通过了《关于开展增产节约运动的决议》。
李锐 七律《上庐山》
借得名山避世哔,群贤毕至学仙家。
出门总是逐风景,无日能忘餐晚霞。
漫步随吟古今句,高谈且饮云雾茶。
林中夜夜闻丝竹,弥撒堂尖北斗斜!
【人物背景】李锐(1917年4月13日-2019年2月16日)湖南省平江县人,原名李厚生,1917年4月生。1928年考入湖南私立岳云中学。1934年入武汉大学机械系,积极投入学生运动,后为武汉秘密 进步团体的负责人。1937年5月在北平找到党组织,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按照组织安排,到山东打游击。1938年3月,到武汉参加全国 代表大会,随即到徐州任第五战区青年救国团负责人。后调任湖南省青委书记、湖南省委特派员。1939年底由重庆到延安,任中央青委宣传部宣传科长。1941年9月任延安《解放日报》、评论部组长。1943年初在延安“抢救运动”中蒙冤囚禁一年多,仍不气馁,继续坚持革命工作。1952年9月,调任国家燃料工业部水电局局长、水利电力部副部长。1957年在国务院讨论三峡工程的会议上,不少人认为应快动工,他却提出了不同看法。1958年1月南宁会议讨论三峡问题时,毛泽东昕取两方面的意见后,肯定了李锐的意见,否定了大修快修三峡工程的方案。会后,任毛泽东的兼职秘书。1958年6月,给毛泽东写信。针对全国电力设备情况,建议全国工业必须分轻重缓急,很好排队,否则会出现国民经济失调。中共中央委员,中央组织部副部长。
【解读】李锐的这首诗,以写景、写当时庐山的自然,写庐山的历史为主,最后一句,点出了庐山会议期间,领袖们在教堂跳舞,休闲放松自己的情形。刹尾两句「林中夜夜闻丝竹,弥撒堂尖北斗斜」,还是不自觉地流露出了你的忧国忧民之心。中央领导人在山上夜夜笙歌,观剧跳舞做神仙,山下的老百姓呢?大跃进,大折腾,吃公共食堂吃出饥荒,许多省份已经开始饿死人。李锐是有骨气的文人,更是一个有良知的中共党员,后来,他写出系列揭露老毛的生活、政治作风,以及对国家有利的建议。
1959年期间,彭总也写了一首词:
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
来年日子怎么过?我为人民鼓与呼!
这首诗跟他年轻时写的那首:“天地转,日月光,问君往何方?天下之大,岂无容身之处吗?”
一样,虽然平白如话,但感情真挚,只有心里真正装着老百姓的人才能写得出来。这首诗,或许是彭老总一生中最好的一首诗,即使跟叶帅的诗放在一起,也透着一股独特的、慑人心魄、让人热血沸腾的魅力。但可惜的是,1959年7月,著名的庐山会议召开,彭老总因为反对大跃进,受到了批判。
此诗的版本较多:形势热呼呼,日子叫幸福,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幺过?请为农民鼓喉咙。
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明年日子怎幺过?请为农民鼓喉咙。
1959年9月底,彭老总搬去了北京西北郊挂甲屯吴家花园居住。赋闲后的彭德怀同志,在京郊附近租种了一块地,辛勤耕作,看它一亩地可以打多少粮食,他的实践与调查作风,赢得了许多人的赞叹,就是在这里,彭老总又写了一首诗——
庐山雾重风萧萧,挂甲离京十里遥。
一生戎马无暇日,老来偷闲学种桃。
这首诗跟前面两首不同,体现了彭老总豁达、洒脱的人生态度,戎马倥偬的一生中,难以得到休闲,现在更好,偷闲学种桃,读来又有着另外一番味道。

第二部分:联句
1、 根深不怕风摇动,树正何愁月影斜
张闻天一生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执著地追求真理。他作风民主,性格刚直、坚韧,在事关中国命运的关键时刻,尽管明知前方阴云密布,狂风骤雨,但总是站在真理的一边。正如他喜欢的一副对联所描述的那样:“根深不怕风摇动,树正何愁月影斜。”1959年在庐山会议上,张闻天同样为了坚持真理,畅言自己对大跃进、大炼钢铁的看法。在他准备发言提纲的过程中以及发言的当天,庐山会议形势已经逆转,田家英和胡乔木都去过电话,让他别讲“大炼钢铁”的问题或者少讲一些,但他主意已定,义无反顾。他答道:“‘物不得其平则鸣’,我是共产党员,应该讲真话。”“我是共产党员,应该讲真话。”这简短的11个字,表现了张闻天唯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是重,将个人得失置之度外的高尚品格。为了党的前途和命运着想,为了自己坚定的信念,为了真理,明知再继续说下去会对自己不利,可他已全然不顾。那天下午,张在小组会上足足讲了3个小时,一共讲了13个问题。
【人物背景】
张闻天(1900-1976),江苏省南汇县(今属上海市)人,原名应皋(也作荫皋),曾化名洛甫,字闻天;张闻天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理论家、忠诚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
《庐山闲步众才子对联联句》:
2、田家英:
足下起祥云,到此者应带几分仙气;
眼前无俗障,坐定后宜生一点禅心!
李锐:
云涌觉地浮;
雾起带天流;
周小舟:
登此山一半,已是壶天;
造绝顶千重,尚多福地!
康生:
雨不崇朝遍天下;
花随流水到人间!
陈伯达:
纤云四卷天无际;
大雾合围地有涯!
胡乔木笑道:
纵使晴明无雨色,
入云深处亦沾衣。
胡补充道:伯达同志,你是窜改了韩愈的诗句了?原句是,纤云四卷天无河,清风吹空月舒波。难为你,难为你。
李锐:
「叶低知露密,崖断识云重!——南朝谢眺句」
田家英说:
「山中何所有,岭上白云多。——是南朝陶弘景句。」
周小舟说: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李太白句。
还有,白云见我去,亦为我翻飞。——也是李太白的。」
李锐说:「还是来点对仗工整的吧!
乔木参天,半片云香生巨壁;
悬崖笼雾,千寻瀑布出高泉!
田家英说:
佛寺迷蒙,雾霭沉沉含鄱口;
仙亭飞翼,白云漫漫护匡山!
陈伯达说:
万壑烟雨浮地出;
半天松竹迎面来!
周小舟说:
天上有池能作雨;
人间无地不逢年。——此联出在天池寺,胡乔木补充道。
胡乔木笑道:
来到福地非为福;
出得仙山始是仙。——田家英赞叹道:「好一副偈语联!足以警世醒世。」
康生说:
胜景本无涯,看紫烟重重,群峰含羞立天外;
清泉留不住,笑飞瀑滚滚,长江九派抱城来!
含鄱口上鄱阳含,水色天光变幻间。
高处为云低处雾,笑谈不觉失群山!
田家英心灵手捷,已写出一幅旧联:
四面江山来眼底,
万家忧乐到心头。
【解读】这是写岳阳楼的对联,用在庐山,也是很切合的。这里的忧乐,显然别有深意,忧的是全国出现粮荒、饿死的人逐步上升,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的势头没有扭转,但在后来,彭总的书信,一刺激,会议转向,反右的倾向明显,大家都忧心忡忡,乐,哪怕有舞会、有神仙宴,有美女相伴,但乐的忐忑,乐得令人胆战心惊。
附:李锐在秦城监狱及出狱后得系列诗词
李锐《庐山吟 》
山居却不识山容,妙句通禅事后通。
两眼限于崖障内,一身常在雾云中。
晚霞正爱仙人洞,骤雨旋迷五老峰。
山上风云常易变,岂能不测怨天公。
①这首诗作于1959年。原作共9首。②此句指苏轼《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诗句而言。③妙句:指注②中所引苏轼诗句。通禅:与佛家禅理相通。④仙人洞:庐山胜迹之一。
我们中华民族是个多灾难的国度,因为人的因素造成的劫难很多。无论是谁都会犯错,但如果一个大人物犯起的错误可能造成生灵涂炭,甚至文脉断裂,苍生罹难更加惨烈。
试想,从古今战争到历次的社会动荡,从民族间的厮杀到扬州三屠,从思想上的焚书坑儒到文革的十年浩劫,从庐山会议的风向转变,都可以看出,期间的风云变幻莫测。
研究庐山会议,有许多个切入点,我从上庐山的和诗中,已经看到了某些端倪。也可以作为一个史料,从文学的角度认识庐山会议。

(插图,来自网络及好友庐山旅游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