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伦林
人到老年总有怀旧的情怀,不知什么原因孩时发生的人和事,在我内心深处总是记忆犹新,永难忘怀。相反,近期发生的一些事,却很少记得那么清。
我对家乡曾经写过一些回忆性短文,总觉得还不够深刻,没有达到我需要表达的意境和内心的感受。
我的老家在徐圩盐场方南工区丁三圩,现已不复存在,它曾经为国家的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并且已载入历史史册。
原来的丁三圩,现在已是徐圩新区的一部分。新区现以盛虹,卫星等一大批千亿级龙头企业引领,已强势进入我国七大石化工业基地之一,为连云港市后发先至,弯道超车,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江苏经济超越广东创造必备条件。尽管家乡今日巨变,也取代不了我对昔日家乡的怀念,儿时家乡的情景,时常浮现在我的眼前。
家乡的美感永远令我怀念。虽然丁三圩八卦滩废止已有半个世纪了,但是孩时的亲身经历,对八卦滩的印象永远留存在我的大脑中,挥之不去终身难以忘怀。
八卦滩是盐民千百年来劳动实践,用周易的原理浓缩海水,使天、地、人合一,泥池结晶,也是盐场人经验智慧的结晶。它创造探索岀无与伦比的泥池滩晒新型盐田,是人类从大自然里获得财富的伟大的创举。说是一次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也不为过。它曾创造岀多项历史性的重大技术突破,使海盐产量大幅提高,成为历朝历代税收的主要来源,有力地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这项海水制盐工艺巳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生产方式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人们通过劳动实践废煮盐为滩晒,生产工艺的改变是翻天覆地的巨变,充分利用自然风力作为动力,推动风车齿轮驱动旋转,拉动水车,使海水、卤水得以运转;利用人力挖深大洼,垫高大高、屯卤台,巧妙利用高低落差,让各级卤水动起来;合理的空间布局使养水区、蒸发区、结晶区的面积比例符合生产要素需求等等。 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促进了海盐生产,不仅提高制卤能力,增加原盐产量,而且减轻了劳动负荷,使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为海盐生产开创了先河。我对祖先创造的八卦滩始终报着敬仰和新奇的心态,去认识探讨研究和传承它。

历史经验证明,在那千百年煮盐时代,我们的祖先能突破正常思维,改变传统制盐工艺建立新型的生产方式,是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智慧啊。千百年来的实践也证明八卦滩型不仅先进、更为合理,便于操作,而且,滩地结构布局也更符合现代美学概念,给人以美的享受。
现代美学强调对称、线条、色彩、比例等等,人们通过欣赏这一形式,感觉心胸开阔,心情愉悦就自然产生美感。八卦滩符合现代美学的基本要求,站在滩头一眼看去,给人以耳目一新,心旷神怡的感受,
我对八卦滩的观察主要表现在对称上。如天沟与地沟、大洼与大高、咸头与甜头、土塘与高站等有机结合,完美搭配,体现得淋漓尽致;统一方面就是按一个标准模式规格修滩,格块的大小、格堰的高低、土塘宽窄、风车阵地的方位布局,达到整齐划一,使全滩成为一棋盘,全圩一个模式。 全滩池板平整如镜、格堰坚如磐石;沟道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大小土塘配套有序、咸淡水系运转畅通无阻;连接上下游水系,环环相扣,衔接得天然无缝,一眼望去清晰有序、一目了然。再从色彩看来,可以用五彩缤纷来形容,一年四季变化莫测。随着温度与水的深浅变化,太阳光照的强弱,由水变卤逐步浓缩过程中,水卤的颜色随之而发生变化。

站在高处远眺,蔚蓝色的海边,镶嵌着晶莹剔透宝石般的盐田,就象一幅美丽的水墨画卷,映入眼帘。
风车阵地的白帆随风翻转,海鸥展翅飞翔。盐田上的工人,那繁忙的身影川流不息。盐田以圩子为中心向外延伸,就像一盘棋,块块相连,整齐划一;又如梯田层层叠叠,尽收眼底。盐田的色彩也呈现五颜六色,层次感十分鲜明。从滩后向前推,海水逐渐由深变浅,呈现蓝色、淡蓝;随着水的浓度提升,水的颜色由淡黄为深黄;由水变卤,由于浓度的提高,卤水也由深变浅、变薄,颜色也由淡红到深红的过程。所以,盐滩色彩四季变化莫测,特别是产盐旺季,结晶区卤水由于浓度增高颜色更为艳丽。
夏日里的老圩子四周全是产盐结晶区,池池相连十分壮观。蓝天下,强烈的阳光照射盐池,使池中的结晶卤水温度升高达六七十度,盐花漂浮快速结晶,热气扑面滚滚而来,远远望去五彩缤纷的气体上下翻腾,圩中的各色房屋、建筑、盐廪、树木凝缩成一体,远远望去,仿佛似海市蜃楼,如同仙境一般。大自然的美妙奇观,把家乡八卦滩装饰得让人陶醉。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江苏海盐滩晒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但是,海盐生产的八卦滩永远留存在人们记忆中,它给人们的启示: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就必须解放思想,克服故步自封,顺应历史潮流,要勇于探索,善于实践,走改革创新之路,才能立足于不败之地,而不被时代所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