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变为初老
杨舟平
当我第一次听到戴红领巾的陌生小朋友在电梯里叫我“爷爷”时,竟不好意思应声;当我第一次听到年龄在四十岁模样的小伙子叫我“叔叔”时,还以为叫错人;当我第一次听到年龄比我还大的仁兄叫我“老杨”时,恨不得钻地缝;当我第一次发现用剃须刀剃胡子时,胡子居然也白了......此时此刻的我,便深深感觉到自己的年龄的确不小了。
是的,对于六零后的我来说,虽然在年近九旬的老父亲面前不敢言老,但理论上来说,像我这般年龄的人,孙辈已上幼儿园应该很正常。联合国人口年龄划分标准为,18岁至65岁为青年人,66岁至79岁为中年人,80岁至99岁为老年人,100岁以上为长寿老人,这是所谓的“国际划分”法,而我国当代老年人的年龄起点标准是60周岁,古代普通老年人的入老年龄标准大约是50岁,六十岁称“耆百”,七十岁称“耄”,八十岁称“耋”,九十岁称“鲐”,百岁为“期颐”。
国际标准归国际标准,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薪火相传,在我国,如果一个六十岁左右的人还自称是青年人,那是要被人笑掉大牙的,说那人“不是开玩笑就是神经有问题!”现实生活也的确如此,我国女职工的退休年龄规定为55周岁,男职工的退休年龄是60周岁,当然特殊工种除外,虽然延迟退休的声音此起彼伏,但仍然处于“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的舆论层面。在体制内,甚至在社会上,男士年龄一般超过55周岁,女士年龄超过50周岁,大家普遍认为属于老同志序列了。可见,男士55周岁、女士50周岁以上便可定义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初老年龄了。
变为初老,这不是矫情,也不是自嘲,而是肌体健康状况退化的自然状态。俗话说,四十八,花一花。意思是说,人到了四十八岁以后,眼睛就老花了,近处视物得戴老花镜才能看清。上楼时腿脚也没以前那么灵便了,隐隐感觉关节疼痛,上一两层得歇一会;只要方方面面条件允许,大都换成了电梯房,为的是上下楼梯方便。记性也大不如前了,明明刚吃完药,一转身就忘了,问自己“到底吃没吃药?”这几乎成了常态;握住熟人的手,一时记不起对方的名字,更为尴尬的是,对于天天相处的同事,在正式场合介绍时竟反应不过来同事的姓名,急得满脸通红,幸亏同事救场、自我介绍,才算过了一关。出门时明明已锁好家门,下楼了又感觉门没锁好,只好回家查看。牙齿开始脱落,时不时牙疼难忍,三天两头看牙医,对冷、酸、甜味的水果、饮品吓得不敢入口。十有八九得“三高”,见“糖”色变。“爱钱怕死没瞌睡”,睡得早,醒得早,起得早。每天强迫自己走路一万步,以预防、治疗“三高”,深怕提前和大家“拜拜”、在走往“奈何桥”路上插队。朋友在一起聊天,主要话题以养生、孩子的事为主。吃饭食量开始有意控制,不像以前那样大碗咥面了,开始换成小碗了;喝酒以小酌为主,不“豪情万状”般相互劝酒、赌酒了。在比自己年龄小的同事、朋友面前,爱倚老卖老,口头禅是“哥(姐)老了,不像你们年轻人!”穿衣不再爱穿正装了,喜欢休闲状,尤其不再喜欢穿皮鞋,改穿运动鞋。腰杆不再挺直,头发日渐稀疏,渐成“周围支援中央”,肩膀常常发酸。外出时除带上水杯外,必带几种常服药。和年轻人一样有手机控,特别是回到家和睡觉前,几乎手不舍“机”,而且最爱刷抖音、快手,一刷就是一两小时,和年轻人相差无几。为此,常遭夫人(先生)白眼,且屡教不改。业外时间,比二三十岁的年轻人还爱户外运动,加入了几个户外运动群,一到双休日,就和自己说得来的三五个朋友谋划着去哪旅行。有小孙子的把孩子交给年轻父母,利用子女双休时间,相约闺蜜、死党,一同外出“放风”,周而复始,乐此不疲。
上述“初老现象”还会列举好多例子。变为初老,身上担子却不因初老而变轻,相反会更重,自己的天命就是自己身上的责任。上有耄耋老人需要赡养,下有子女刚刚成家或孙辈未成年需要照顾,而自己的身体已经发出了一个个变老的信号,对家庭而言,是真正的顶梁柱,是老小都指望的重要角色、免费保姆;对供职单位而言,小一半人角色已不重要,被安排到二线岗位,进入退休倒计时或刚刚退休退“二线”。
变为初老,毕竟还未进入真正意义上的老年,注意是“初老”。所以,既要坦然承认“初老”,慢慢接受自己开始衰老的现实,但也要不怕“初老”。国士钟南山,86岁的高龄,依然坚持工作,健步如小伙;“水稻之父”袁隆平、香港著名实业家李嘉诚,他们90岁了仍坚守在一线,诸如此类,举不胜举。所以,变为初老并不可怕,有人把这个年龄段称为进入人生第二春,前半生过去了,后半生才开始;前半生为别人活,后半生为自己活;欣欣然、信心满满迎接明天,才能不负岁月。
变为初老,犹如人生深秋,自然而必然,那就要更有一颗不惊的心,内心安静,何惧岁月荒凉?不再提曾经的辉煌,不再为职称高低、职务升迁、收入多少而寝食不安。面对不喜欢但必须干的事,不再边干边抱怨,而是开心面对,因为“愁”也要面对,“烦”也要面对,眼前的一切,想开了,这些都是天命使然。前半生没时间爱自己,后半生要好好爱自己,对自己花钱要和对给子女花钱一样,下手狠点。活给自己看,才能笑得最灿烂,才不算对生命的辜负,不再在乎别人的眼神。千万不要把最好的东西留到不能享用的年龄时用,那时只能徒留遗憾。举个例子,北京有个退休女教授,在职因公出国时买了件昂贵大衣,一直舍不得穿,直到死亡时那件大衣还挂在衣柜未动。还有,儿女自有儿女福,他们已长大成人了,是独立的个体,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所以,千万不要自作多情,别爱太满,别想太多,别管太细,以为了子女好的名义无端干涉他们的生活,这样做的后果适得其反。另外,别睡太晚,别再较真。宁可做错,也别错过。过往不咎,未来不惧。对自己说声“辛苦了。”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俗话说:“老得要慢,死得要快”,话糙理不糙。知衰老,懂生命,不焦虑,活明白,回归平淡,简单生活,不纠结过往,不奢望未来,学会慢慢适应衰老,好好活在当下,趁现在腿脚还算灵便,只要疫情允许,经济条件、时间允许,想去哪就去哪,好好享受生活。因为现在的每一天,都是你以后最年轻的一天,人生不可能再有五十多年了!扔掉一些东西,轻装前行,努力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因为只有使自己快乐的人才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
如此看来,初老并不可怕,也没必要悲观。用初老的心态、心境接纳初老,不必慌张,稍安勿躁,内心安详。只有当你觉得你老了,你才是真的老了。
时间一天比一天少,我们一天比一天老;人生短短几十年,弹指一挥间。人生路上,做到初老该有的模样、状态,说到容易做到难,你做到了就是高人,你没做到就是和我一样的俗人。
2022年6月8日初稿
2023年8月12日定稿

杨舟平,陕西凤翔人,高级法官,中国法官文联理事,中国散文学会、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宝鸡市作家协会理事、凤翔区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首届中国丝路散文奖获得者,获市以上文学奖项数十次,都市头条等数家平台专栏作家。出版有散文集《情关风月》《一城烟雨》等。作品多篇入选中学语文辅导教材,成为多省市中考试题。作品多次被《人民文摘》《人民日报》《中国早报》《法制日报》《中国纪检监察报》《人民法院报》《陕西日报》《西部法制报》《华商报》《杂文报》《宝鸡日报》《散文选刊》《散文精选》《延河》《美文》《秦岭文学》《凤凰网》《腾讯网》《中国作家网》《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等平面、网络媒体发表或转载,共计150余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