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钩沉

(一四一)
得,既然已经编到这儿了,笔者觉得也是一种缘分,就接着再聊聊140师的事儿。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7军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光荣部队。她由139、140和141三个师组成。军长黎原就是从140师一路冒着炮火硝烟冲锋陷阵过来的优秀指挥员,先后当过140师的团长(418团)、副参谋长、副师长、师长,然后当上了47军副军长和军长。
说47军是一个英雄辈出的部队,一点儿不夸张。除了许多默默无闻鲜为人知的无名英雄,还有几个说出来如雷贯耳、家喻户晓的大英雄。
如特级战斗英雄、国际主义战士罗盛教,就是139师的一名来自湖南新化的普通志愿军战士。
有所谓大V曾吐槽,罗盛教又不是在战斗中牺牲的,不过就是救了个孩子,怎么也能被评为特级战斗英雄。
那就说一个让他们服气的战斗英雄,这个人就是140师418团7连的指导员李延年。

李延年在朝鲜某次战役中以所在三营四个连的兵力顽强阻击数千优势美韩王牌部队的猛烈进攻,虽然自身伤亡殆尽,但硬是让美李伪军在我阵地前扔下了600多具尸体之后以败退告终。
除了战士们的英勇顽强不怕牺牲,李延年果断出色的指挥是阻击战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他是把几个阵地上被打残了的几个连重新组织起来,并用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保证了战士们最后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士气和坚强决心。
这一仗打得,那叫一个山河易容、愁云惨淡。凄凉惨烈不亚于“松骨峰战斗”和上甘岭战役。但是这一仗也打出了47军的威风和名气。而且这一仗也稳住了志愿军在整个朝鲜战场东线的全线阵地。

后来李延年被评为一级战斗英雄,荣立特等功,并被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授予二级、三级“独立自由”和“国旗”勋章。
其实李延年还参加过“辽沈战役”、“黑山阻击战”、“平津战役”、“湘西剿匪”和上世纪70年代末的“自卫反击战”。
如果介绍了这么多您还一时半会没理清思路,笔者就讲个更近点的事情。
前两年党和国家最高领(ling)导人在隆重纪念建(jian)国70周年之际给数量极为有限的几位为共和国做出了杰出贡献的英模人物授予了“共和国勋章”,这可是代表了当今人民共和国的最高荣誉。
与袁隆平、钟南山和屠呦呦一道登上最高领奖台的,就有这位来自140师的李延年同志。
不久之后,一部引起极大轰动的系列电影《勋章》问世了。其中就专门为李延年拍摄了一集。李延年的扮演者就是王雷。
140师还出了一个大名鼎鼎的英雄人物——欧阳海。

说起欧阳海,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不是太清楚,即使是如今50岁左右的人也未必太了解。
可是在上个世纪60——70年代说起欧阳海这三个字可就厉害了,欧阳海这个名字可以用8个字来形容:“如雷贯耳、家喻户晓”。
当年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有这样几位英模人物:焦裕禄、雷锋、王杰和欧阳海。
除了焦裕禄是党的好干部,其他三位都是人民军队培养出来的。而且排序一定是雷锋、王杰、欧阳海。
这三个解放军英模是当年中国人民学习和崇拜的天花板,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民族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曾经在精神上陶冶和鼓舞了一代中国人的信仰和追求。
三个年轻的解放军战士都是班长,雷锋是沈阳军区的,王杰是济南军区的,而欧阳海是广州军区的。雷锋的事迹大家都很清楚,王杰是民兵训练时为掩护战友和民兵扑向滚落在身边的手榴弹牺牲的,而欧阳海则是为救呼啸而来的旅客列车冲上铁轨推下驮着炮管的战马而英勇献身的。
三个英模人物除了王杰是山东人,其他两个人都是湖南人。雷锋是望城人,欧阳海是桂阳人。
古人爱说“天时地利人和”。儒家爱说,法家道家兵家也爱说,《易经》也大谈其玄妙。所谓“时势造英雄”是也。
想想也是,在和平年代,用不着手托炸药包去炸碉堡,也用不着用胸口去堵抢眼,而扑向即将爆炸的手榴弹和飞身推下惊马救列车无疑就是最壮烈的牺牲精神了。为此,包括伟大领袖在内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写下了向他们学习的题词。毛泽东那句著名的题词:“我赞成这样的口号,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就是这样来的。

但天下之大无奇不有。除了天地人三要素,机遇或者是巧合也是重要的因素。有些英雄事迹如果不是机缘巧合也是很难诞生的。
譬如今天大家都耳熟能详的焦裕禄的感人事迹,可是在当年并没有多少人知道,如果不是著名作家、新华社社长穆青的一次意外的采访,很可能一颗万丈光芒的政治明星、一个质朴无华的大好人就被滔滔奔腾的历史大潮给悄无声息地湮灭了。
其实当年穆青也不知道焦裕禄是谁。他去河南做调研的时候,到了辖属兰考县的地区开封市时已经是很深入了。而且他原来调研的主题也是领导干部的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作风和人民群众是怎样度过三年自然灾害的。
谁知入会的干部们在主题上的话都不多,最后都集中在一个人身上,而且说着说着都是哽咽难言,最后甚至是泣不成声。
这个人就是焦裕禄。

穆青震撼了,这还是在开封地区啊,说起他的人都能感动成这样。他决定更深入一程,领着周原、冯健等新华社记者来到了兰考县。
这一下更不得了,在大大小小的座谈会上,穆青整天被哭声包围着,他自己也是一天到晚以泪洗面。
回到北京,一篇题为《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的新华社长篇通讯发向全国各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也同步播发。一时之间,焦裕禄的英名传遍了神州大地,焦裕禄的事迹感动了各族人民。
欧阳海这个英模人物的发掘也与焦裕禄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发掘他的人却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金敬迈。

其时金敬迈还是广州军区战士话剧团的一名创作员,由于改行的时间不长,他在这方面也没有什么名气和经验,因此也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作品。
英雄人物和事迹的发掘也充满了偶然性。如果不是原战士话剧团的演员金敬迈在练功中扭伤了腰而改做创作员;如果不是金敬迈去衡阳的47军采风体验生活;如果不是听到139师的一个宣传干事用遗憾的口气替隔壁140师的一个团感慨,说因为一个调皮战士没管好马,结果马冲上铁轨,差一点就颠覆一列进京的旅客列车。到年终也害得那个团没有评上“四好”团队。
到这儿也就罢了,最重要的是,如果不是金敬迈质疑,怎么马没事,战友们无恙,那个调皮战士倒自己牺牲了,更重要的是,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近千名旅客平安。
由于这个质疑,金敬迈决定亲自去140师的那个团调查采访。
这一采访不要紧,金敬迈被深深滴震撼了,这个欧阳海是一个多么崇高的人民战士啊,他的那些英雄行为,一件件一桩桩,无不闪耀着共产主义的光辉。至于说他调皮,其实是因为他对连队建设提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议,以至于对他抱有成见的指导员给他安了这么一顶带有偏见的帽子。
每天都被感动得热泪盈眶的金敬迈决定把欧阳海写出来。拿到了大量感人素材的金敬迈回到广州,每天都被炽热的情感烧灼得浑身发烫,寝食难安。仅仅用了28天,金敬迈就创作出了长篇人物传记——《欧阳海之歌》。
《欧阳海之歌》全书444页,30余万字,洋洋洒洒,从欧阳海的出生一直写到他为了挽救旅客列车而英勇牺牲。
这部长篇小说出版之后,造成了中国出版事业空前的繁荣,每个城市的新华书店都出现了连夜排着长队抢购的罕见局面,因为该书的脱销而不得不多次再版和重版。
《欧阳海之歌》一共出版几次笔者不是很清楚,但是重版的总量达到了30000000册。这在新中国的出版历史上是一个无人能够企及更无人能够超越的天花板。
一本书出版三千万册是个什么概念?那就是差不多当年的中国人有一半读过这本书。这样说并不是夸张,因为当年不像现在有这么多资讯读物,人们主要是靠阅读来丰富精神生活。一本书特别是好书往往有一大批追随者排着队等着借阅,就算一本书有10个人看,那就是三个亿的读者。

当年中国的人口总数是7到8个亿,这中间还有差不多一半人是文盲,算下来岂不是有一半中国人都读过这本书。
这本书最初是在上海的《收获》上连载。没连载多久,热情的读者就纷纷写信要求出书,说是实在等不及了。出书要审稿,解放军文艺出版社的社长就亲自主审。他审稿的方式也很特别,就是让金敬迈给他读。
当过话剧演员的金敬迈读得声情并茂,常常是读得泪流满面哽咽难言,把个社长感动得也是老泪纵横。审到一半的时候他就拍板,不用审了,立刻付印出版!
第一版出版了15万册,可是刚刚投放几天就被抢购一空。
刘少奇说,这么好的书就是印一千五百万册也不多啊。
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董必武、贺龙、聂荣臻和徐向前叶剑英等也纷纷为这本书题词。毛主席看了这本书之后也说,这是个大作家!
有了最高领袖和开国元勋们的盛赞,全国人民掀起了学习欧阳海的高潮。连农村的小学的语文老师也要在每堂语文课前阅读10分钟《欧阳海之歌》。一时间,一本书轰动了山南海北、五湖四海。

这本从开篇到结尾都充满了浩然正气和革命英雄主义的优秀纪实性长篇小说被陈毅同志誉为是新中国“文学创作史上一块新的里程碑”。她的问世激励着当年的亿万热血青年把报效祖国、时刻准备为党和人民流血牺牲当成了终身为之奋斗的宏伟目标。
据说当年彭德怀同志刚刚从庐山会议的冤案中被解放出来,当了一个“大三线建设”排名第6的副总指挥。他在成都时恰好碰上新华书店新到了一批《欧阳海之歌》,他便也去排队买了一本。

后来有人在清理彭老总遗物的时候看到了这本《欧阳海之歌》,全书444页差不多有一半被彭老总划上了杠杠,80多页被写上了批注,内容有近二千字。还有不少的扉页上明显可以看到是洒下了老总的斑斑泪痕。
笔者也是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在城步看望正在搞社教工作的父亲的时候意外得到这本书来看的。
记得当时笔者承诺三天后归还,可是一开看就被深深地吸引迷住了,硬是忍不住在一天一夜间一口气读完了这本30万字的长篇小说。记得当时被感动得有一种脱胎换骨、灵魂升华的感觉。
这部同样是陈老总誉为“建国以来描写社会主义人物最好的文学作品”的《欧阳海之歌》成就了欧阳海。若不是这本书,欧阳海还是一个“在训练中因为意外事故而不幸牺牲的‘调皮战士’”。因为有了这本书,欧阳海被广州军区追记一等功,被中央军委追授“爱民模范”,成了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学习的光辉榜样。
同样,这本神奇的书也成就了金敬迈,让他从一个小小的默默无闻的话剧团的创作员一夜之间成了家喻户晓、炙手可热的大红人。
编到这里笔者不由得想起了曾在湖南省军区文艺宣传队服役时的往事,那是一个人才济济、藏龙卧虎的文艺单位,虽说是业余的,但演出的水平相当高。
广州军区汇演之后,队里的几个高手好苗子就都被选调上去了。那时候大军区从下属部队选拔人才没有什么客气可讲。上调的几个战友个个才华横溢,才貌双全。两个男战友也是搞创作的,一个姓曾一个姓刘。一个作词,一个作曲。值得一提的是,这两个战友都是笔者的邵阳老乡,两个都是邵东人。
作词的曾战友后来又调去了总政,成了全军著名诗人,后来成了解放军报社的副总编辑。前几年由他编剧的《最后一战》在央视热播。这部电视剧就是反映当年雪峰山战役的。
他的祖父是1944年邵阳沦陷那年为了躲避战火从邵阳流亡到怀化溆浦的。(邵阳叫“走日本”)没想到才出狼窝又入虎口,溆浦的龙潭战役打得更惨烈,老百姓更遭殃。曾战友虽未亲历,但也应该从父辈那里听到了不少往事。
作曲的刘战友与音乐大家贺绿汀是近邻,也许也受了大音乐家潜移默化的影响,调入广州军区后由于平台更大,加之自己的勤奋和天赋异禀,逐渐成了全军著名的曲作家,后来又提拔当了广州军区政治部文化部的副部长。
调广州军区的张战友则是当年湖南省军区宣传队的当家花旦,无论颜值还是演技都是队里的天花板。她先后先后任战士歌舞团的副团长、战士杂技团的团长和战士话剧团的政委,和金敬迈是同一个单位。
当然,他们调去广州的时候,金敬迈已经不在广州军区了。但是关于金敬迈的轶闻故事他们还是多少听到了一些。再说1977年之后金敬迈又平反回到了广州军区,他们是共过事的。
金敬迈在成名之前真的很普通,别说见大首长,就是见一个军区文化部的副部长也不容易。
成名之后呢,仿佛一夜之间换了个人,一天到晚,各级大首长不是这个接见就是那个召见,把个金敬迈累得,既茫然又麻木。
一天,金敬迈赶到从化去觐见正在休假的陈毅元帅和时任广东省委书记兼广州军区第一政委的陶铸。陶铸不久后就被调到中央并担任了政治局常委。
就是在这次接见中,陈毅同志说了“里程碑”那番话的。金敬迈说中央首长(江青)说后面要改,说英雄牺牲时的描写“蓝天白云和青松”是苏修电影《雁南飞》里的手法,是“修正主义的四秒”。
陶铸说,我看是革命的英雄主义,改什么改,不改了。你是我的兵,得听我的。
后来陶铸被打倒,并被安上了莫须有的罪名,在狱中含冤去世。恐怕跟他那一次得罪了江青有很大的关系。
1967年4月的一天,金敬迈突然接到北京的电话,要他“即刻赴京”。当时正是文革大串连高峰,几乎所有旅客列车的运行表都被彻底打乱,全国交通完全瘫痪。

金敬迈被7名战士护送着挤进车站,又被他们抬着从软卧车厢的窗口硬塞了进去。
在北京,金敬迈住进了军内单位的广安门招待所,他很惊讶,自己居然享受了师级干部的接待规格。
第二天,金敬迈更是恍如做梦。他被一辆车载入了京西宾馆,这可是中央军委的直属宾馆,能进入这里的基本上是我军军以上的高级干部。
在京西宾馆最大的一号会议室,金敬迈吃惊得几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他看到了当时党和国家几乎所有的经常露面的大首长,包括周恩来、叶剑英和几个老帅,还有江青、张春桥姚文元和中央文革的几个主要领导。这些人可是只能在天安门上和有《东方红》激情音乐做背景音乐的电影上才能看见。
每次接见活动都是文艺革命的旗手主讲,这次也不例外。因为她的口头禅就是“我代表毛主席,代表党中央”。
江阿姨先是笼统地表扬了几句,然后就是批评,是那种不给人留半点颜面的一针见血的批评。当然,最后她也不会让客人下不了台,她看了一眼总理,对金敬迈说,你是客人,这次是总理请客,我们嘛,都是作陪的。
作为“客人”的金敬迈惊讶得不知所措,这次会议竟然是专门为他这个“客人”而召开的。
没过几天,戚本禹突然宣布,由金敬迈主持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25周年活动,而且要讲话。金敬迈愣了半天才鼓起勇气说,自己连班长都没有当过,怎好面对这么多大首长讲话?戚本禹冷冷地说,这个没有商量的余地。
于是金敬迈习惯地服从了,就像他第一次写剧本,第一次写小说,当他委婉地向上级表示担忧时,无一例外得到的答复都是干脆的两句:这是命令,哪来那么多价钱!
庆祝五一的时候,中央文革又通知金敬迈以解放军领导的身份上天安门城楼观礼,因为他现在的身份已经是中央文革领导小组文化口的实际负责人,连国务院文化部都归他管。
在天安门城楼上,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亲切接见了金敬迈。

从天安门上下来,金敬迈就直接住进了中南海钓鱼台。
尽管金敬迈一步登了天,他还是知道自己的分量是几斤几两。在钓鱼台,他时时刻刻夹着尾巴做人,见了谁都抢先敬礼,叫首长。采访看望那个老干部都要在人家还看不见汽车的时候下车步行过去。
但旗手还是说,这个金敬迈不是我们的人。在钓鱼台呆了123天之后,金敬迈被投入了北京秦城监狱,罪名是泄露党和国家的机密,背后搜集中央文革的黑材料。
还有那本由郭沫若题写书名的《欧阳海之歌》,据说就隐藏着极为恶毒的反动内容。郭老的那个“海”字,据说反过来看就是“反毛泽东”,还有封面上的欧阳海肩扛惊马的雕塑,据说马头和马尾上有法西斯纳粹的标志,欧阳海的肩膀上有一把直刺天安门的利剑;英雄的腰带上有蒋介石的头像。
害得全国人民睡不着觉,深更半夜爬起来对着灯光反看封面,力图找出更多的反党证据。
您说,这叫什么事儿!
在秦城监狱熬了2864天之后,金敬迈被释放了,也没有说为什么释放。接着又进了河南一家农场劳动改造了一年多。
后来,“四人帮”倒台了,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也重新出来工作了,他对广州军区司令许世友说,现在四人帮都倒台了,你们还不给金敬迈平反,你们广州军区的盖子究竟还要捂到什么时候?
后来,广东省委书记兼任广州军区第一政委的习(xi)仲勋亲自给金敬迈宣布了平反。金敬迈又可以写东西了。
没过两年,边境那场自卫反击战打响了。金敬迈为了表示自己绝不是贪生怕死之辈,主动请缨上了战场,作为随军记者,他跟随主力部队从边境一路打到了凉山,全程参加了自卫反击作战,写出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好作品。其中他写的电影剧本《铁甲008》被拍成了电影,受到了全国观众的喜爱。
有人说,金敬迈出版了那么多册书,得到的稿费肯定少不了。当年谢富治也判断,金敬迈放在家里的钱绝对少不了,没准儿一辆小车还拉不完。
没想搜查的结果让他大失所望,金敬迈根本就没有钱。后来一查才知道,当年《解放军文艺出版社》给他的稿费他根本就没有要,加上零零碎碎的,他一共才得了2200多块钱。这些钱金敬迈还了一些借款,买了一台录音机,剩下的1500元全让金敬迈交了党费了。
后来公安部长又得知在中南海附近的沙滩储蓄所有金敬迈的存款,再查下去部长又失望了,原来那些钱一共只有600元,还是金敬迈的老婆怕他在北京开销大,七拼八凑并借了一些钱从广州给他汇过来的。
再后来金敬迈经过七八年的磨难之后,到沙滩取出了这笔完完全全属于自己的“巨款”,加上利息一共731元。
2020年4月,获得了“鲁迅文学奖”、广东省终身文学奖和无数荣誉的金敬迈异常低调地走完了自己90岁的传奇而坎坷的人生之路,在南部战区总医院溘然长逝。
由于正值疫情的高峰期,有关部门只允许10—15个人参加告别仪式。家属则通情达理说,老人一生低调,这些人足够了。
(未完待续)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