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诗,需要薪火传承
——读张毅宏《唐诗三百首立体通俗解》有感
文/董惠安
老同学张毅宏退休六年,与女儿联手推出一本《唐诗三百首立体通俗解》,在同学圈中引起热议。运用新的视角和新的解析方式,对国人极为熟悉的三百首唐诗进行“立体通俗”解读,是一大特色,一大看点,而这样做是需要勇气的。但张毅宏有这个勇气。用他自己的话说:“论知识储备、诗文才能,我都不是写这类书的合适人选。我是沾了西大的光;沾了西大老师的光。”
张毅宏在政府机关任质监局副局长多年,在同学中他是个官员,在官员中,他显然是个文人。客观的说,他在官场并不如意,但文人的精气神在他身上一直如热血奔腾,当别人谈论种种梦想时,他做的是诗人梦。此次书成之后,在质监局的赠书仪式上,他发表了《诗在书在长安就在》的发言,在洋溢的激情中,我可以感知到他“诗在书在生命就在”的心底呼声。
诗歌是中华优秀文化最简明、最集中和最形象的表达,而唐诗则是中国诗歌皇冠上的明珠,世人瞩目,妇孺能咏。古往今来解读者众,要想出新难乎其难。打比方说,在汉唐古都解读唐诗,就像在巴西评说足球,在西班牙论斗牛,那叫一个“班门弄斧”啊。而在陕西人文荟萃精英云集的西大中文系说唐诗,没有斗酒的酒量恐怕腿肚子要抽筋儿的。而张毅宏有着“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倔强,甚至有着“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破釜沉舟决绝。像唐诗这样的中华优秀文化,总要薪火传承,总要推陈出新,在充满荆棘的路途上,他跌跌撞撞,但终未停下脚步。六年时间中,他废寝忘食,呕心沥血,穷尽史料,反复打磨,终于磨成“一剑”。
坦率地说,长期从事行政工作,在枯燥刻板的公文堆中转圈,对形象思维有着慢行摧残,这增加了他此项工作的艰辛度;而为了适应当今中小学教学中对唐诗的教条式的鉴赏解析以至于考试,他不得不采用此书封面上列举的14种方式来评判解读一首诗歌,这对于他此书的创新无疑又是一种严重的局限。如何让本书既对中小学学生得习读有指导作用,又对于唐诗鉴赏者有新的启示意义,这需要作进一步的探索。
![]()
在西安市市场局关于《唐诗三百首立体通俗解》的捐赠仪式上,市场局党委副书记李海龙说,原先西安市市场局副局长张毅宏退而不休,笔耕不辍,用6年时间写了这本书,对我们深刻领会新时代新思想,坚持文化自信和提升个人修养都有着非常好的促进作用,我代表市场感谢他的这一义举。
![]()
在同学群中,张毅宏的大作也获得众多点赞。西大中文系七九级群体中,作家评论家高手云集,要获得点赞不已,要得到批评不难。然而,能守着这样一个精英群体,近朱者赤,只要诚心在,决心在,敢和高手过招,想不成功都难。我希望《唐诗三百首立体通俗解》是骡子是马在西大的“跑马场上”好好遛一遛,最终能成为一匹强劲的“黑马”!
董惠安2023.8.15
编辑
董惠安,男,汉族,祖籍辽宁海城,出生于陕西宝鸡,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2000年以来在网络上发表纪实文学《一个东北军后代的回忆》、长篇小说《书生沦落半官场》《谁主公平》,在报刊发表大量针砭时弊之杂文,并公开发表历史政论专题片脚本《追寻盛唐雄风》、社会调查纪实《大创启示录——陕西大学生创业与就业的现实与思考》、长篇小说《神泉》《斜谷》、以陈忠实生平为题材的20集广播剧《呦呦鹿鸣》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