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路》
——田卫涛老师镜头下的甘肃岷县人乞丐之路说开去
作者:永 昶
朗诵:枫韵
正确的路是光明而没有尽头的。自从我们蹒跚学步,双脚就已经落在先人们踩出的路上。怎样选择正确的路只是一念之差。让我们看看田卫涛老师镜头下,甘肃岷县人在20世纪前后对人生之路的选择。

2023年7月30日下午,在固原市艺术摄影家协会、固原市老干部局等单位联合主办的佳能摄影大蓬车———固原站活动,在固原市老年大学一楼综合大厅举办。我也参加了特聘讲师新华社签约摄影家、辽宁省青年摄影协会主席、沈阳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田卫涛老师的授课,他讲解了摄影的价值及照片的历史意义,他用生动详实的照片故事,给我们留下深刻得影响,其中震惊全国的《乞丐》一组照片,反映出了当时甘肃岷县村民,在一念之差中选择的不同人生之路。
2011年2月份,田卫涛老师在东北发现很多乞丐都是来自甘肃岷县的,他很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就想方设法和他们接触,沟通,最终和他们打成一片,用一年的时间在他们中间蹲点,真实详细的拍摄下他们乞讨的过程和收入情况,最后又跟随他们返回岷县,了解他们家庭的真实情况。原来这里村民的传统观念很奇葩,他们对乞讨并不觉得是一种好吃懒做的行为,相反,当地人普遍认为这是一种“本事”,所以有80%的村民都会带上孩子,自己伪装成残疾人去乞讨。
虽然是行乞,但收入很客观。据田卫涛老师了解,乞讨十个月,纯收入不低于两万元。老董假装残疾人拄拐行乞,讨要四年回家盖起十间砖瓦房,就连当地村党支部书记都加入行乞行列。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有位在企业做销售经理的高中生,觉得乞讨被他当经理的薪水都高很多,也辞职去做乞丐;这些本应该是上学年龄段的适龄儿童,成了当地人挣钱的“工具”,甚至有些家庭,把孩子以每月300元出租给他人乞讨挣钱,如果孩子每天讨要不够一百元,租主就抽打孩子,致使孩子不敢回去,造成诸多家庭痛失骨肉的现象比比皆是。
田卫涛老师用珍贵的照片故事,讲述了当地这一现象,在报纸刊登后,引起国家及社会的极大反响,党中央立即出台了适龄儿童必须入学的政策,各层政府部门大力宣传指导,在各地政府部门有力配合下,辽宁救助站免费让流浪人士返乡,这群适龄儿童,跟着拿拐杖的家长大步流星的踏上了返乡客车。
2012年,岷县制定出台了《岷县实施教育兴县战略的意见》和《2012年岷县教育工程实施方案》,行乞适龄儿童全部上学;村民在国家扶贫项目扶持下,开始当归、红芪、黄芪、党参等二百多种中药材种植、药材和其它行业的加工;养殖业以犏牛、牦牛、蕨麻猪保种扩繁养殖及中蜂养殖等;大力发展自然、文化旅游等行业,带动村民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去年,田卫涛老师重探岷县,以前这里家长以“乞讨为荣”的观念已经改变,他报道过的适龄上学儿童,大部分现在都已经上初高中,甚至大点的孩子已经成家做了父母。在当地村民中,把孩子扮为乞丐作为“致富工具”,以“乞讨”为致富途径的地域性“有本事”这一奇葩概念,已经消除殆尽。身为党员的村支书带领着村民以勤劳致富;而不做销售经理,以“乞讨”致富的高中生,也认识到人生价值观的意义,重新开启他的营销之路。村民观念的更新已给当地社会安定团结带来了良好的景象,改变了这一地域人们懒散、萧涤的人生之路。2020年11月21日上午,甘肃省政府新闻办召开发布会宣布岷县脱贫。
田卫涛老师的照片报道,反映了人世间形形色色的路,奇葩的路,坎坷不平的路,但只有正确的路才可以使人通往诗和远方,也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和抱负。我们脚下的路该怎么走,只有向岷县人民一样提高认识,改变思维,才能步入一条正确而没有尽头的光明之路。
2023.08.02 星期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