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马达的刘作家
今天一早老婆上街剪了个头发,让自己看起来精神些,回到家,立即出发到县城和二姐夫妇、五妹夫妇聚在茶楼一起聊天。这已经是今年的第一次集中饮茶,可以好好将暑假旅游的感受作分享,也可以拉拉家常。
家在中新镇福和墟镇的刘作家,约我开车到他的修马达作坊聊天,谈谈近期创作的一些事情,我如约到达。中午到蒸武门茶楼边饮茶边聊天,赏析了他创作的《曲水流杯的传说》及《家长座谈会的感悟》两篇文章,并对他已经发表的《神牛的传说》作评介。
刘作家是我在前年增城区侨联举办的《胡庭兰故事集》作家见面会时认识的,当时会议主持人介绍他是农民作家,我和他同一组参与故事的搜集和创作,在《胡庭兰故事集》创作中,他负责写作了胡庭兰的出生、及胡庭兰的转世,一头一尾的故事。
我通过网络搜寻,知道他是区内都有作品发表和出版。并看到了他在《何仙姑文化研讨》征文中获过奖。
在去年区文联组织的《增城四季田园》文化采风和区宣传部出版的《增城古树名木》采风过程中,和他有更进一步的接触,了解到他对传说及中医药文化创作确有其独特性。接着在区组织的《增城美食》的创作中看到了他的两篇作品,文中有浓浓的传说和乡土特色。
今年五月的《诗意增城》文化采风,刘作家写了两首自由诗,写作的意境很开阔,着墨于对乡村振兴的主题,推介着增城的地方特色及文化景观。
有时我在想,作为一位修了三十多年马达,年过六旬的师傅,是什么动力在推动着他文学创作?为什么能一起在坚守文学梦。我了解到他只有初中毕业的文化程度,早年在增城的金坑水库做职工,是他师傅发现他勤学习、记性好的特点,指点他学了两年半的文化知识。另他无线电兴趣,自学并经过县的合格考试,获得从业证书。他开始了无线电、电视机的维修,还会组装对讲机等。等到可以独立承担修理行业时。他就从事了修理工作,看过的电路图,可以有短时间记忆并描述出来,后来无师自通从事了马达的修理工作,一直坚持到今天。
天道酬勤。他把子女拉扯长大,成家立业。他最近还参加了一次初中学校组织的家长会,他是以祖辈的身份出现在会场。难得的是他还对此次家长会作了文学描述,准备投稿到报社发表。
由于年龄逐渐增大,他对我说,以前几百斤重的一台坏马达,他都敢承接下来修理,但上个星期就有一台五、六百斤重的马达,由于力不从心,他放弃了修理,不赚这样的钱。家里人也建议他不要再继续修理马达了,然而,刘师傅还是说,等到明年就不修马达啦。
在和刘师傅的闲聊中,他的写作了出于对文学的爱好,有些人可能会在安静的环境,静下心来创作。刘师傅说,他的创作是在最烦躁的时候,写出来的作品才是最精彩的。这样说来,他的抗压能力非同一般。
刘作家说他有做文学家的梦,只有条件许可,他会一直坚持文学创作,我敬佩他这股坚持不懈的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