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丝 瓜
黄正民
丝瓜长条形,青绿色,有纹路,俗名线瓜、线丝瓜。也许有人会说:丝瓜何足挂齿。的确,丝瓜蔓长而不粗壮,花多却不娇艳,要说多平凡就有多平凡。若品尝品尝它的味道,察看察看它在蔬菜家族中占有的份额,再琢磨琢磨它生长的条件,也许你会发现,丝瓜也有不平凡的地方。

苦瓜、辣子、豆角、茄子、西红柿……蔬菜的品种繁多。苦瓜太苦,辣子太辣,豆角入口后留下余渣,茄子、西红柿质地太软,过火一煮,像一堆烂泥。唯有丝瓜,最合胃口,就算少油缺盐,清淡中不乏香甜,软和中略带脆嫩,男女老少,谁也不嫌弃。一餐饭吃下来,剩下的是苦瓜、辣子、茄子、西红柿,而丝瓜总是菜完汤了,不剩半点。小时,我喜欢用丝瓜拌饭吃,津津有味地吃完了,有时还余味未尽拍拍肚皮,赞叹说:“丝瓜好吃, 丝瓜好吃呀!”
春天来了,种田人家几乎都在田边地角种几蔸丝瓜。端午节前后开花结瓜。藤爬到哪,瓜就结到哪。丝瓜藤的枝蔓多,长得快,所以结瓜也多。藤密的地方一串串,藤稀的地方一排排。 丝瓜在雨中沐浴,在风中荡秋千,爱人极了。大嫂大娘,隔三差五沿瓜藤走一趟,总会捎回一篮筐。她们嘻嘻哈哈在路上碰头,少不了相互恭维几句:“呀,你家的丝瓜大得像棒槌了!”“呵,你家的丝瓜这么多,哪吃得完哟?”爽快的大嫂们,遇到年长的老人家,总会说:“今年雨水勤,丝瓜结得多,带几条回家吧!”一路上撂下欢快,留下慷慨,种下人情。

丝瓜可以上市了,种瓜多的人家,用肩挑,用摩托驮,或三五家结伴用拖拉机拉……把丝瓜送到城镇,充实农贸市场的菜摊。这些日子,你无论走到农贸市场的哪个角落,都可以看到成堆的丝瓜。市民的篮子里少不了都盛着几条。丝瓜生长期长,从夏到秋,历时两个季节,瓜藤郁郁葱葱地生长,无休无止地结瓜。有经验的菜农说:一蔸丝瓜一般都有十几斤的产量。
丝瓜的产量高,但生长条件一点不苛刻。只要有土,即能生长、爬藤结瓜。今年清明节的时候,老伴神秘兮兮地说:“屋顶平台上的土堆里,长出几根丝瓜苗了。”我将信将疑,特意登上楼顶去探看,可不,杂土中果真长出几根苗了。这大概是堆积杂土时,无意中带进种子的缘故吧。过了一些日子,丝瓜爬藤了,但细细的,不茁壮。我就积点土杂肥堆在瓜蔸上。慢慢地,慢慢地,瓜藤越爬越长。我在土里插上几个木桩,拴上草绳,给瓜藤搭个简易的瓜床。终于有一天,丝瓜开出了一朵黄花。我自言自语说:“有丝瓜吃了,真是得来毫不费功夫。”
几场雨后,瓜藤蓬蓬勃勃,生机盎然。十来米长的瓜床,远远看去,像一幅色彩缤纷的壁画;走近瞧瞧,黄花点缀其中,丝瓜垂吊其下。蜂嗡嗡,蝶翩翩,整个屋顶充满着恬淡的田园气息。

丝瓜的品性,让我想到种菜种粮的农民。他们没有高深的学问,没有显赫的地位,当然也就没有丰厚的报酬,但他们一蓑烟雨犁春水,双手老茧握风寒,汗滴成线养禾麦,辛勤耕耘,种出可口饱腹的粮食蔬菜,服务社会,使我们十几亿人口的泱泱大国,物资丰盈,经济发展。他们象丝瓜一样,要求少,付出多,却用他们的汗水丰腴千家厨房、芬芳万户餐桌。倘若没有他们,怎能有城市霓虹的闪烁,军营号角的嘹亮,校园书声的清朗?由此,我们在吃着廉价却又香甜的饭菜时,千万不要忘记“锄禾日当午”,“披蓑半夜耕”的农民!

作者黄正民,湖南洞口人,大专学历,曾任中学语文教师,校长。在省,市级刊物上发表过散文和教学论文,先后参与《作文章法大全》和《中学生优秀作文选》的编写。自费出版了散文集《枫叶正红时》。该集子曾得到湖南省文联前执行主席谢璞先生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