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两年,每当要过生日的时候,总会想起家乡。人应该到多大年纪的时候,会习惯去寻找自己的来处?寻找来处,是想再看看曾经真实的自己、简单的自己和快乐的自己。
我属于不怎么过生日的人,因为除了母亲,这个日子对其他人没有任何意义,也不会有其他的人会特别关注。今年,反而自己有了一丝敬畏,有了一点思考,因为,再过3天,我50了。
余华说,我很喜欢北京,因为这里没人把我当回事。谁不是活在自己的意识里,到了50,我想,应该是到了不把自己当回事的一个新阶段。在一生中,人是自己最高的一座山,什么时候能够跨过它,能够站在山顶蔑视它,才算一览众山小,才算是活得有些明白了。换个说法,就是到了50岁,需要再重新认识下自己。
去年吴晓波跨年演讲的时候说,人到了一定年纪,需要适当的为难下自己,突破一下自己。前天,小米的雷军在演讲的时候说:别畏难,先干起了再说。可他到了40岁的时候明白了,努力不是万能的,千万别钻牛角尖,一定要和自己和解,顺势而为。我倒是觉得,顺势而为,它也是有前提的,那就是你得明白哪些是势,哪些是目标,哪些又是必然或者必须。从一个角度思考,认识自己,跨过自己,就是最大的一个突破。跨过自己,就是增加了生命的无限可能,你会发现到另外的一处风景,在山顶惬意地感受四面八方的风。
雷军说他在武大的时候,找到了他的那把火,梦想之火。年到50,我们的火还在吗,它在哪里。有人说,当下我们处在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变化之快,知识的开阔性和发散性,迭代性的模式更替。而在深深的变革中,作为单个体的人,除了兴奋,更多的也会有无力感,有迷失感。70后80后,应该是过渡的一代,或者说是冲突的一代。传统的沿袭和继承,时尚、创新的追寻和定义,有的方面的分裂,可能就是前一脚和后一脚的事。所以,这一代,更是容易失去自己,亦或是血淋淋地剖析开自己,活的鲜活并痛苦的人。
什么是生命之轻,什么又是生命之重。顶着风顶着雨,大家又有多少时间去思考。活着,比哲学本身更加有意义。昨天给在老家的母亲打电话,母亲说前一趟街的一个村里二哥喝了农药,抢救了一周还是走了,据说也没有打架生气的。50多岁的人,正是村里庄稼人的好年纪,谜一样的原因,何尝不是我们这个年纪所面临的常态。他可能是找不到自己了,仓皇了或者失去了勇气和乐趣。
到了50岁,该保持什么样的勇气。有研究机构认为,你所认为的你自己,可能只和别人眼中的你重合20-30%,那么,70%的别人对你的认知,是你所不知道的,也就是说,我们大部分人对自己不能够足够的了解,活在自负、贪婪、懒惰、粗俗、阴暗、愚昧、麻木等等状态之中。当我们逐渐地接近死亡,接近衰老的终点,应该更加珍惜那些弥足珍贵的清醒时刻,更要去不断地认清自己,了解自己,活出自己的生命的目的和意义。
这不可重来的旅程,有些风景,要靠自己去努力,去感知幸福来临的那一刻颤抖和美妙,去微笑,去更多地微笑,抚慰自己,感染众生。
慧胖师兄 2023.8.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