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师一把琴
作者:尹玉峰(北京)
我师一把琴,与民共知音。走进中南海,主席要倾听。
温暖一相握,幸福感三生。揉弦抚伤口,运弓拭泪痕。
心曲唱天下,回声入初心。悠扬颂碧野,婉转接天风。
轻曼彩蝶舞,急湍江潮涌。一曲环峰座,万缕烟绕云。
连绵群山傲,荡气崖中松。旭日晓妆饰,江海云烟升。
化蝶情永驻,四季唱春风。刘氏三杰后,世界音乐人。
乡情乡恋里,家国情怀拥。妙音染天籁,东西南北中。
满满灵魂曲,盈盈理想真。坠露暗香染,丹心若花红。
染作圣洁水,大雅不容尘。盛夏盼风爽,秋雨化龙麟。
红朵镶碧树,放眼天地明。碧叶流光绚,李白桃自红。
百花共馨苑,百鸟齐争鸣。江阴多才子,谦谦君子风。

中南海请来的小提琴
演奏家刘育熙 (节选)
作者:尹玉峰(北京)
第三章
【内容提要】毛主席喜欢刘育熙这样的音乐人。重视民族的东西,不要全盘西化。应该学习外国的长处,来整理中国的,创造出中国自己的、有独特的民族风格的东西……
5
[闪回]:1963年12月31日,中南海辞旧迎新夜。刘育熙深情地向我回忆道:“毛主席的样子,真的是大家在课本里学的那样的,满面红光,精神饱满。当我演奏完时,他上前双手握着我的手连声说:‘谢谢你!’
“我记得最清楚的是,毛主席的两只手,又大又软又暖和,我也双手回握着主席的手,握了很长时间。那天在中南每呆的时间也很长,直到第二天元旦上午。”
毛主席喜欢刘育熙这样的音乐人。重视民族的东西,不要全盘西化。应该学习外国的长处,来整理中国的,创造出中国自己的、有独特的民族风格的东西。早在1956年8月24日,毛主席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中提道:艺术的基本原理有其共同性,但表现形式要多样化,要有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一棵树的叶子,看上去是大体相同的,但仔细一看,每片叶子都有不同。有共性,也有个性,有相同的方面,也有相异的方面。这是自然法则,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法则。作曲、唱歌、舞蹈都应该说中国民族的东西没有规律,这是否定中国的东西,是不对的。中国的语言、音乐、绘画,都有它自己的规律。过去说中国画不好的,无非是没有把自己的东西研究透,以为必须用西洋的画法。当然也可以先学外国的东西再来搞中国的东西,但是中国的东西有它自己的规律。音乐可以采取外国的合理原则,也可以用外国乐器,但是总要有民族特色,要有自己的特殊风格。
我们应该在中国自己的基础上,批判地吸收西洋有用的成分。吸收外国的东西,要把它改变,变成中国的。重视民族的东西,不要全盘西化。应该学习外国的长处,来整理中国的,创造出中国自己的、有独特的民族风格的东西。这样道理才能讲通,也才不会丧失民族信心。(以下略)

第四章
【内容提要】小提琴协奏曲《白毛女》精品力作,继《二泉映月》、《梁祝》等曲目问世后,又一令世人惊喜的重大成果!刘育熙粉丝万万千,桃李满天下……
6
为中央音乐学院刘育熙教授主创并演奏小提琴协奏曲“白毛女”,尹玉峰填词《水龙吟 • 喜儿》:
那年逼债爹亡,喜儿顶债年昏暗。逃亡野岭,青丝白透,鬼般凄怨。野果充饥,与狼为舞,庙前哭奠。愿天睁睁眼,冰坚雪冻、几时尽?春花绽。
何日家园缱绻,敞心窗、眉尖光炫。回怀际遇,衷肠期会,举头遥盼。紧握钢枪,报仇消恨,讨还心愿。伴梅妆、赤影江山错落,万年温暖。
7
20世纪80年代,刘育熙学长被公派选送赴法国留学。留学期间,曾多次巴黎演出。归国后,他完成了力作小提琴协奏曲《白毛女》。这是继《二泉映月》、《梁祝》等曲目问世后,又一令世人惊喜的重大成果。
小提琴协奏曲《白毛女》充分展示了小提琴高难度的演奏技巧和大胆鲜明的民族化风格,趺宕起伏的音乐折射着中华民族的苦难与新生,令人心潮澎湃。
刘育熙桃李满天下,培养了无数音乐新人

生活不是眼前的苟且,音乐改变了世界
刘育熙的音乐让人们感受到生活多姿多彩

第五章
【内容提要】刘育熙出身音乐世家,爱党爱民爱国家,对于中国现代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赢得了世界殊荣,祷愿世界和平……
8
刘育熙的出身颇有传奇色彩:他的大伯父刘半农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之一,著名的文学家、语言学家;二伯父刘天华是中国现代民族音乐的奠基人,作曲家、演奏家,人称“现代民族器乐之父”;父亲刘北茂是中国现代民乐大师,作曲家、教育家。对于中国现代文化事业的发展,他们曾有过很大贡献。
刘氏兄弟纪念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江阴市人民政府为纪念中国现代文化名人刘半农、刘天华、刘北茂三兄弟而利用刘氏后裔捐赠的祖籍故居改建的。

为了使旧民居在周边高楼大厦的现代环境下不过于孤立突兀,故居所处的交通岛被打造成一个光明园绿岛,除了故居本体建筑外,还包括半农圃、流芳曲、北茂苑三个花园以及《光明行》下沉广场、音乐桥、光明街等系列景观。修复后的故居,得到了刘氏后裔的一致首肯。
从“五四”时期到八十年代长达60多年的历史跨度中,刘氏三兄弟前赴后继,不断追求进步,以科学求实的精神,为弘扬和发展祖国民族文化呕心沥血,体现了中国优秀知识分子和艺术家的高尚品德。他们的不朽业绩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爱戴,被誉为江阴刘氏“三杰”。
刘氏兄弟纪念馆位于江阴市西横街49号,它坐西朝东,前后二进十间三庭院,是一座具有江宅特色的清末建筑,距今约有150年,与古兴国塔、文庙南北呼应,浑然一体,构成江南古城的一个游览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