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的一个傍晚,我看见有个皮肤黝黑、戴近视眼镜的男子,在路边摆摊卖旧书籍。
遛弯儿的居民偶尔放缓脚步,简单浏览着那些大小不一、厚薄不等、大多封面泛黄的旧杂志和工具书,或简单问一下价格,或打听一下自己想要的书目,或以“白菜价”买上一两本,比如儿童读物中的《寓言故事》和《成语故事》,回家满足孩子“十万个为什么”的提问。路人大多对旧书没兴趣,摊主看来也并非巧舌如簧、夸大其词之人,自顾默默整理着书本。我扫视着归类摆放的那些书,比如高雅一些的有《读者》《青年文摘》《意林》等,有《流行歌曲》、小说,还有通俗读物,如故事、传奇、相面、八卦之类,可谓五花八门。
无意间,在不起眼的角落里,我发现一部厚厚的、疑似旧“账簿”模样的书,孤零零地躺在地上,无人问津。作为一个干过多年财务工作的老“账房先生”,我感到既熟悉又好奇。熟悉的是其封面,它应该是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产物——漆黑色硬皮,镶着枣红色边角,面积大约比A4纸略小一点儿。没有名称,折痕和自然磨损比较明显,一看就知道那是岁月留下的印记。而令我好奇的是,“旧账簿”怎么能当作旧书卖呢?我蹲下身,拿在手里,感觉沉甸甸的,足有1斤重。仔细一看,书脊上有5个烫金宋体二号字《现金出纳账》。
翻开这个“旧账簿”的封面,不由令我眼前一亮——纸质虽然泛黄,油印字迹有些褪色,但里面却是个“多彩世界”,内藏大量彩色粘贴画,可以说是古今中外的“艺术珍品”大汇总。这些名画旁边,还配有画作赏析,如该画艺术家简介、作画年代、时代背景,涵盖唐宋元明清,德国、日本、奥地利、英国、法国、意大利、美国、俄国、西班牙等等。中国画有古代仕女、贵妃、山水、飞禽走兽,外国画有少女、贵妇、圣母、神父、农民、建筑、山水风景等等——原来这是一部精心收集、水平相当高的剪报本!

剪报本里的粘贴画。

剪报本里的粘贴画。
我发现了“新大陆”,心中暗喜,却作平静状,将剪报本放回原地,似不经意的口气问:“老弟,这个旧‘账本’多少钱啊?”青年答:“一看您就识货,我也不墨迹,15块钱拿去!”
“能再少点吗?真想要。”我说。
“哥,我12块钱收来的,再少也不能让我赔吧?看您心诚,做买卖也讲个缘分,只收您个本钱,行就拿走吧!”原来,这个看似憨厚的青年,说起话来还一套一套的,谁知道他多少钱收的?说不定从废品站以5毛钱一斤趸来的。谁让自己相中了呢?他“交底”了,不管真假,却也表明小本生意的不易。我没再还价,说:“好,成交!”
我如获至宝,兴冲冲地把剪报捧回家。顾不上吃晚饭,仔细阅读,该剪报本有人工数码戳印,共200页,中间留有数十页空白——猜测应为他日继续收集准备的。整本分两大部分,前部分是中国画,人物有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唐代周昉的《簪花仕女图》、金代张瑀的《文姬归汉》等等;明清时期的画作更多,风景人物如《踏雪寻梅图》《华清出浴图》《牧牛图》等等;现代的有徐悲鸿的《群乐图》、何香凝的《雄狮图》等等,仕女、贵妃、和尚,花鸟鱼虫,各具特色,栩栩如生。后部分是世界名画,以油画和水彩画为主,大概15世纪至20世纪之间,人物以女性为主,体态丰满的贵妇,身材窈窕的舞女,碧眼金发的少女,当然,还有举世闻名的画作《蒙娜丽莎》(意大利,达·芬奇,当时被译作《莫娜丽莎》),《乌恩的教堂》(荷兰,凡·高),《伯爵夫人玛丽》(英国,庚斯博罗)等等。

《莫娜丽莎》剪报。
另外,有10张(5对)裁剪好,但没有粘贴的外国油画及赏析,夹在中间空白页里,我拿胶棒小心翼翼地依次粘好。细细一算,去掉空白页,前后累加,该剪报正好是110页。
以账簿做剪报,应该是个非常不错的选择。封皮硬朗而结实,不易折损;页面纸质厚且硬,粘贴后平稳,不起皱,易以保管。
遗憾的是不知此《剪报》的原主人是谁,但有一点可以确定无疑——其酷爱绘画艺术,对画作鉴赏有一定研究。第34页有钢笔书写的字迹,题目是:《一代大师,佳作奇葩》及(副标题)《群乐图》简析,署名“李宏毅”。“析”的是现代著名国画大师徐悲鸿的一幅作品(画面上,6只鸭、一只小花狗,悠闲地嬉戏、觅食)。不知是剪报人抄录,还是其自己撰写,但一笔一画非常工整。除徐悲鸿简介外,还有这样的评价:“在技法上,笔力壮阔,不落俗套;取法严谨,直泼浓意;湿笔有韵,枯笔见气;浓淡相宜,黑白相成;线条粗放,遒劲有力;活灵活现,跃然纸上……”真可谓用词准确,行文流畅。
有一幅非常细腻的裸体油画,叫作《装扮成达奈的姑娘》(法国,基劳德),来自《辽宁青年》的封面,其他画作出处不详。另有一幅明代“仕女图”一角翘起,掀开后,背面印着歌曲《大海啊,故乡》(电影《大海在呼唤》插曲)。据此分析,刊印时间应该是20世纪80年代初,这首歌刚刚流行的时期,距今已有40年了。
旧书摊意外淘得一“宝”,使我书橱里又增加了一本剪报。中国画和西洋画的集合体,独到的赏析,填补了我藏书的一项空白。通过捧读,增加了知识面,提高了写作兴趣,也大大充实了我的读书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