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永峰《论语通俗解读》
第十三篇:子 路(4)
樊迟岂真是 “小人”
【原文13·4】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樊迟,我们在上一章专题介绍过,是孔子的中晚期弟子,且年龄相较于同期弟子稍长,阅历相对丰富,平常表现谨慎近于木讷,是个“务实派”人物。其所关注的都是很有现实针对性的实际问题。这一章,樊迟向孔子请教“稼”“圃”,即如何种好五谷,如何种好蔬菜等具体的农业技术问题,其实关注的是民生问题。而孔子的回答却是“吾不如老农”、“吾不如老圃”,并且在他退出后,竟不由得批评他说:“真是小人啊,樊须!”

后世学者大都认为孔子轻视农业等具体生产劳动,甚至鄙视普通劳动者,把普通劳动人民和重视农业等具体生产劳动的人视为“小人”。所以,当樊迟希望学习农业技术时,他就骂樊迟是“小人”。其实,这是误解了孔子批评樊迟的本意。以愚之见,孔子批评樊迟“小人哉” 应理解为“小人(普通劳动者)的事”似乎更妥帖,是说樊迟抱负小,志向不够高远,其所关注的问题是普通劳动者所应关注的,并非就骂其是“真小人”,这和孔子教授弟子的政治目的有关。孔子设坛授徒的目的是传播仁学,为实现“天下归仁”的政治目的培养人才,就好像我们现在的“干部管理学院”一样,是以培养政治人才和社会管理人才为目的的,不是培养具体的专业技术人才,更不是普通劳动力。作为“干部管理学院”的学生,应该关注“社会学”问题,提高自己从政的能力,而不是具体的生产技能问题。因此,当樊迟请教如何种庄稼时,他说,我不如老农。言下之意,你问错地方了!若是现在,他或许会说:我不是袁隆平(农业科学家),你若要关心这个问题,就请到农学院找农学家学习!批评樊迟,作为一个立志从政的人,着眼点太低了!并进一步教导说:
处在管理百姓地位的人,只要重视礼,百姓就不敢不恭敬;只要重视义,百姓没就不敢不服从;只要诚信,百姓就不敢不用真情实意来对待你。若是这样,四方的百姓就会背着自己的小孩来投奔你,哪里还用得着你亲自种庄稼?

其实,孔子大概也误会了樊迟——樊迟问稼问圃,实质是关注如何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发展生产力,解决百姓温饱问题,关注的是民生,这是为政所应面对和重视的客观现实问题。若放在清末明初,他大概就属于“实业救国”派的人物。孔子着眼于改变上层建筑领域的“礼乐崩坏”局面,认为只有意识形态上的“拨乱反正”(正名)使天下回归仁道,天下才能太平,诸侯才有出路,百姓才有出路,社会才能安定。而樊迟的“实业救国”思想却与其政治主张相矛盾,甚至冲突,因此,他批评樊迟关注“民生问题”是眼光浅显,抱负小,志向不够高远,认为这些问题,是普通人所关注的,不是“志于仁道”的“志士”所因关注的。当然,孔子单纯站在“政治统治学”的角度批评樊迟关心的是普通劳动者的生产技能问题,没有看到,提高生产力水平对于政治稳定、社会安宁的至关重要性,这就难免片面,也给后世儒家知识分子留下轻视发展生产力的流弊,这是孔子政治学说的局限性,必须加以批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