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游马鞍山
宋文东
这个周末,因我要去外地连续参加两场婚宴,就无暇与驴友们一起“每周一爬”了。周一回到济南后,我就觉得像学生落了课似的不怎么安心,因此决定利用周三补上这一“课”。
2023年8月9日,是立秋的第二天,我们10位驴友约伴来到了莱芜马鞍山。对于多数驴友来说,我们这次属于重游。
马鞍山海拔600余米高,耸立于莱芜雪野湖畔,两峰凸起,直插云表,因其形如马鞍,故名。当地人还给它取名双峰山、双乳山,也颇为通俗、形象。我们从一条东西向的蓊郁郁的谷底开始爬山。谷底有一户人家,房前舍后有几棵粗大的杏树,记得我们去年来正赶上杏子成熟,硕大的黄杏挂满了枝头,令人馋涎欲滴。山谷内没有一丝风,有点闷热,令人不大舒服。大家沿着房舍后面一条羊肠小道,渐渐地登上一座东西走向的山脊。也算怪了,刚登上山脊,凉丝丝的湖风便解人意似的赶来了,送来了阵阵的清爽,大家都呼过瘾。
稍稍休息会儿,大家便向着前面山脊上那些或立或卧的巨石丛奔去。巨石奇形怪状,千姿百态,惹人眼目。其中有块巨石,像一只引颈回眸雪野湖的千年老龟,不知道它是在留恋那湖里的同伴,还是想念自己的家乡呢?还有一块巨石,像一只仰天长啸的孤狼,或许是在求偶,或者是在寻伴呢?
沿着起起伏伏的山脊,虽然太阳当空,山顶上也没有多少树,但湖风扑面,清凉舒爽,在这燠热的夏日里颇为难得。经过一片小树林,大家再次歇息,补充了水、分享各自带的水果,然后继续爬山。大家沿着一条林荫中的依稀小路往山谷而去。因光顾着说笑了,快要下到谷底时,我才忽然发现我们已经偏离了方向,但再爬山返回去大家也不大情愿,于是只能修正方向另辟新径了。透过浓阴,我瞧见马鞍山主峰像就要倾压在我们的头顶上似的,心里也有底了。驴友书亭在前面山坡上为大家开路。爬上山坡,书亭喊道:找到正路了!大家顿时情绪高涨起来。不到一顿饭时,大家便爬到马鞍山双峰之间的垭口上了。
松林里有一个硕大的碾盘平放地面,但碾磙子已不知去向。围绕着碾盘堆放着一些大大小小的石块,坐个十人八人聚餐一定不会拥挤,显然有人曾在这里野餐过。旁边一块平面巨石上还有一个二三十厘米深的圆洞,海碗口一般粗,像是舂米窝,也可能是旗杆窝,证明这山上早年曾有人群在此生活过,至于他们是古时候躲避战乱的灾民,还是抗日时期打鬼子的游击队根据地,就难说了。
碾盘北侧有一座寨门,约3米高,门额上写有“通天门”三个黄色油漆大字。门右边白油漆写有“绿水青山”,左边写有“就是金山银山”的宣传标语,门框内侧左右两边也分别写了“护林”“防火”几个大字,字迹都有点模糊了。山林防火固然重要,但作为一个景区寨门,这样胡写乱画,就有点煞风景了。
进了“通天门”,路边有一块水泥板,上面写了一段斑斑驳驳的黑油漆文字,大意为:清代咸丰皇帝因故避难,路过此山……后面有几个关键字剥落,不清楚来山上做了什么,也不知道是真是假。如果是史实,那么应该刻石记载,传于后人。但油漆字写在水泥板上,能够存在多久呢?即使确有其事,但这样的敷衍态度,其真实性也存疑了。
登了数十级石阶,迎面是一处院落,像一个农家小院,院墙上白油漆写了“要防八呀!”几个大字。我就想笑,走近细看,原来是“火”字上半部被一块防火责任制的牌子给盖住了。看来这里对山林防火的宣传工作相当重视,这是好事,但如能制成牌子插在显眼之处或者安装语音提示就规范多了。
“农家小院”的门楣上方挂了一块黄底红字牌匾,写有“碧霞祠”三个大字,原来是泰山老奶奶的一处行宫。但院门上没挂锁,却用塑料绳栓结,看来管理人员可能并未走远。我们去年来,当时的祠堂管理者是一位五十岁上下的男子在小院门口摆了个摊子,兼卖矿泉水、药材、香火等。可能是山上比较孤独,中年男子见来了人,很热情地与我们打招呼。大家都进祠堂参观过。祠堂三间,黄瓦红墙,前有廊檐,廊柱顶端有彩绘,较为庄重、雅致。正堂中间有碧霞元君神像,两侧还有几位女神作陪,却不知道是谁。这次来,门口的摊子不见了,不知道管理员还是那位中年男子吗?见祠堂大门紧闭,第一次来的驴友也不能贸然进入参观,只能等下山再说吧。大家在林荫里稍歇会,祠堂管理员也未现身,有驴友不耐烦了就开始登主峰——北峰。
路边又见几座小庙,都不过两米高,里面也有神像。看建筑多像古迹,皆年久失修,岌岌可危,却不知道供奉的是哪路神仙。其中有座供奉的无上天尊,是有人用墨漆写在庙檐下面,字迹还算清晰,否则也不知道供奉的是谁。虽然昨天刚立秋,却到底还在伏里,仅仅爬了不过百多级石阶,我便汗水淋漓了。好在一旦进入了路边的松阴里,清凉的山风便激动地跑过来拥吻你,像是久候在那里的情人似的。
登上峰顶,用时不过20分钟。峰顶上又见一座小庙,虽不高不大,却很规矩雅致。门楣上有块牌匾,写有“玉皇庙”三个黄色大字,内供有玉皇大帝神像。玉帝面相威严,气宇不凡,只是脸面黢黑,还耷拉着眼皮像没睡醒似的,如玉帝有知会不高兴的。
山峰西北侧悬崖边上有一丛巨石,三米多高,为马鞍山极顶。去年来,驴友们都从一道石罅中攀上顶部,我则是因为有点恐高没敢上去。今年大家没有人爬上去,我也不知道哪里来了胆气,借助一棵松树从一块巨石边上扒着棱角慢慢地爬上峰顶,也圆了我许多年前把马鞍山踩在脚下的梦想。站在巨石之上,脚下巉岩凸起,面前深崖万丈,山高我为峰,一股豪迈之情油然而生,有点小激动是难免的。俯瞰太阳下的雪野湖,只见南北有数公里长,东西稍短,宽窄不一,最宽处也有一二公里。湖岸曲曲折折,弯弯绕绕,一泓碧水如巨幅不规则的青绸尽收眼底。几艘游船像树叶儿似的飘荡在浩瀚的蓝波之上,如诗如画。湖畔的烟村绿树,风格各异的建筑,参差错落,飘飘渺渺,犹如天上良苑,人间仙境。
山风太热情了,不知道从何处呼啦啦地都聚到了峰顶上,不仅掀起我的褂衫,还给我擦干了汗水,真是惬意极了。山峰东面、北面、南面丛山逶迤,重峦叠嶂,一望无涯;近处山间绿色的原野上点缀着一个个小山村;或大或小的水库、池塘如蓝宝石一般镶嵌在大地上熠熠生辉;一条条蜿蜒曲折的乡村水泥公路将一个个山村串连起来,呈现出一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崭新面貌。
驴友君歌要求大家在主峰上拍合影,却不见了豌豆花和梦雨,于是大声呼唤他们。原来梦雨和豌豆花在东面峰顶又发现了新美景,不仅不愿意过来,还喊我们过去拍合照。大家便一起过去。峰东侧悬崖边上,巨石堆叠,危如累卵,悬在峰顶,我们去年来时并未到此。其中有一块巨石颇像一只昂首卖萌的海豹,只差几根长须了,十分圆润可爱。大家纷纷爬上巨岩拍照。书亭正忙着在两块巨石间支起三脚架,准备拍合影。由于地面不平,一直支不稳当,便有点焦急了。我没有爬上巨岩,便帮助书亭找几块小石头压住三脚架,但风太大,架子乱晃,我担心架子上的手机摔下悬崖,建议作罢。
我们三人在垭口上休息,山风飕飕地刮个不停,舒心爽身。梦雨说,带个吊床就好了。半个小时后,驴友们从南峰上下来了。好梦说,我们发现一块巨石,像只金蟾,说罢翻着手机上的图片给我们仨看。我看了照片,的确很像,就有点后悔不上去的决定了。豌豆花说,你们再不下来,我们都被山风吹感冒了。
出通天门,下山的路有两条:一条往南,有台阶,但得绕个大弯走柏油路,稍远点;一条往西,有平整的石阶,稍近点,只是山下土路不一定好走。大家选择了往西的那条。簇新的石阶蜿蜒曲折,如一架天梯曲曲折折地挂在陡崖上伸向山下。有的地方因崖壁陡峭之故,石阶修得稍窄了点,仅能放下半只脚,路边又没有扶手,下山须格外小心。
我们每到一座山上驴行,大家都要寻个风景点合个影儿,留作纪念,已经形成了习惯。刚才在主峰上没拍成合影,于是大家寻找一处石阶作为合影之处。书亭安好支架,还是用蓝牙将大家愉悦的心情定格在马鞍山上了。
这时刚好12点了,大家开始下山。有驴友问我,咱们中午吃什么?我说,你看看湖畔那一家连一家的渔家乐,咱们就入乡随俗吧。
2023年8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