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海拾贝——谈情说爱
——浪花于癸卯年七夕
恰逢七夕,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情人节。情人情人,有情的青年男女才能称为情人。但“情”又是什么呢? 金末元初著名作家、被称为“一代文宗”的元好问,曾写过一首著名的词,开篇就是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可见“情”之一字,内涵深而复杂,“问”了几百年,几个朝代,至今没有人提供准确的答案。它不像某区域、某景点,可以通过航拍,一览无余。你即使“航拍”了整个中国,能看到十四亿人民摩肩接踵,人头攒动,甚至显示出一些人的眉眼,你仍然不知情为何物。因为情藏于内心,看不见,摸不着,而且情有多种多样,不同时代、不同阶层,不同身份,不同际遇的人,情也各有不同。情和爱又是紧密相连的,有关乎家国天下的大爱,也有关乎儿女私情的小爱……既然藏于灵魂深处,“问”不出来,就只有从自古文字传承的诗词歌赋、戏曲、小说、历史和当今的影视作品中去寻找。诗言志,歌咏情嘛,当初都曾寄托过真情的;小说、影视虽有虚构成份,但也都来自生活,高于生活,有一定的现实生活和真情实感作为依据;历史就更不用说了。
还是回到七夕吧。七夕是中国特有的神话传说,或者说是有“中国特色”的民间传说。千百年来不断补充、完善、变迁,有不同的版本,不同的诠释。但万变不离其宗:这是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相会的日子。据说,在一定的季节、月份和气候下,可以看到天上有一条白色飘忽的银河(或称天河),两边各有一颗明亮的星星遥遥相对,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最早提到牵牛织女的诗歌出自东汉末年编撰的《古诗十九首》。其中一首写:“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扎扎弄机抒。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那时牛郎和织女可望而不可及,连话都说不成。后来又发展成有无数喜鹊用紧挨的翅膀搭成的“鹊桥”度他们俩相会。宋朝的秦观写了一首《鹊桥仙》(词牌名):“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描写了爱情的甜蜜和不忍归去却不得不归去的无奈,最后一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只是一种自我安慰。试问,天下有哪一对相爱的人不希望朝朝暮暮长相厮守?就说大家熟知的北宋女词人李清照吧,她和新婚的丈夫赵明诚因故别离后,就“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懒得起床,也懒得梳妆了。她还将离愁诉诸笔端,写出了“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样的名句,更因离愁别苦而消瘦。她写的“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令她丈夫及众文友叹服。这“新来瘦”,都是因不能和爱人朝朝暮暮相守造成的。
再说同为古来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生性淳厚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同窗共读三年,从未发现这位“贤弟”是女子。祝英台对这位博学多才的谦谦君子“梁兄”却早已芳心暗许,临走时留下信物拜托师母做大媒。当梁山伯得知“贤弟”即“贤妹”时,喜出望外,一路狂奔到祝家庄求亲。但因梁山伯是寒门学子,与祝家门不当,户不对,又无祝员外认为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根本不答应这门婚事,还将女儿另许有权有势之家。梁山伯求亲不得,相思成疾,一病不起,英年早逝。祝英台拒婚未果,只得设计在出嫁时让自己的花轿“路过”梁山伯之墓。到那日“天公作美”,雷霆暴击,炸开了梁山伯的坟墓,祝英台迅即跳进墓里。后来两人双双化蝶,在百花丛中翩翩起舞,比翼双飞。这个凄美的传说,说明相爱至深的人,生不能同室,死亦求同穴。即使化成异类,也要相依相伴,片刻不离!
这些都是小儿女们的小情小爱。一旦遇上战争爆发,时代变迁,面临国破家亡的当口,那便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顾不上儿女情长了。抗战期间有一首歌叫《太行山上》,其中有两句歌词是“母亲唤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明知战争中会血流成河,尸横遍野,明知丈夫和自己非但不能朝暮相守,还可能一去不回,仍然要坚决“送郎上战场”。这便是胸怀家国天下的大情大爱。我国几百万军队中,有多少人是大姑娘小媳妇们自愿送进来的“郎”!我们国歌的歌词更是召唤大家“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没有这种万众一心的大情大爱,中华民族怎能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历久不衰?
尤其是,有的大情大爱还必须深藏不露,任人误解,忍辱负重。那些潜入敌后,插进敌人心脏的地下工作者,被百姓骂成“汉奸、卖国贼”,还得继续“在刀尖上跳舞”,随时有被敌人发现、杀害的危险,可他们仍然一往无前,千方百计与敌人斗智斗勇,送出情报。如影视作品《潜伏》、《悬崖》、《黎明之前》等,都把这种大情大爱发挥到极致。有些级别很高,隐藏极深的地下工作者,为确保安全,与上线下线都只能单线联系,一旦上线被害,便永远没有人能证明他的清白。电视剧《风筝》的主人公就忍受着这种锥心之痛。即使到了解放后,组织上了解到确实有过“风筝”这个代号,也相信了他,但上线已死,无从证实。临终前,他只能要求开车去让他看一眼天安门,然后死而瞑目。这真是“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啊!

这些大情大爱,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表现。但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不限于解放前后。中国古代,在孔孟之道的影响下,也是有小情小爱和大情大爱之分的。杜甫为怀念妻子儿女而写的《月夜》,后四句写的是“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说明以关心人民疾苦著称的诗圣,也有柔情万种的时候。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更是把爱情与生命等同,只有“丝尽”,“成灰”,爱情才会随之而绝。这是千古传诵的描写爱情的名句。这些当然都只是“儿女之情”。唐诗宋词中这种写儿女之情的名篇名作不胜枚举。但每逢朝代更迭,异族入侵,又会凸显大情大爱。如宋元更替时的文天祥,文韬武略都很出众,因生性耿直,敢于讥讽权相贾似道而遭贬斥,三十七岁自请致仕(即罢官)。后来元军南下攻宋,他又散尽家财,招募士卒抗击入侵的异族。战事惨烈,他不幸被俘。囚禁三年,屡经威逼利诱而誓死不降。其间,元军出珠江口,进攻南宋最后据点,文天祥被押解同行。过零丁洋时,他写下《过零丁洋》一诗,决心以身殉国。其中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气势磅礴,传诵今古,激励了后世多少为理想而奋斗的志士!
明清交替时的洪承畴就不同了。他虽然能文能武,明清交战时是明朝领兵的大官,也算是个人物,被俘后也曾坚持不降,但清朝官吏范大程很有办法,他去见洪承畴,不提劝降的事,只在与洪承畴谈古论今中察言观色。谈话间,梁上一些灰尘落到洪的衣袍上,洪“屡拂拭之”。范大程出来跟皇太极说:“洪承畴不会去死了,他对一袭旧衣袍尚且如此爱惜,何况命乎?”皇太极于是采用怀柔政策,又是赠貂裘又是嘘寒问暖的,洪承畴动摇了,投降了。皇太极为之举行了正式的受降仪式。
而作为敌对方的明帝崇祯这边,得到的消息却是:清军把洪承畴押往锦州城北无极王营盘内处死,还说洪承畴在被砍头前,“但求速死”。洪家有的仆人从乱军中逃回北京,也向朝廷报告洪承畴“殉难”始末,称他被俘后“骂贼不屈”等等。崇祯帝听罢“垂泣”,称赞“洪承畴节烈弥笃”,下旨设祭坛于朝天宫外,准备亲自前往祭奠,并为之设立祠堂,议定谥号。后经过兵部侍郎提醒,先行调查落实,方才得知真相,取消了祭典。
想想真是讽刺:对同一个人,一边因其“殉国”欲行祭奠之日,正是另一边为之举行受降仪式之时。洪承畴没有经得住大情大爱的考验,虽然他有才,投降后在清朝也当了大官,但他终于被归入“貮臣”一类,为国人所不齿。
既然是谈情说爱,有一种情不该被忽略。此情不涉男女,非关风月,也难分大小,它叫“袍泽之情”。其释义为“战友之情,患难之情,生死与共之情”。这是男人之间的感情。不说战场上的生死与共,为保护战友宁可牺牲自己,就是和平时期,朝夕相处两年或更多时间之后,分别时也是万般不舍,顾不上什么“男儿有泪不轻弹”而抱头痛哭。这种情,同样铭心刻骨,终生难忘!我老伴离休后,学校给装了部电话座机,以备不时关照。有一次我接到一个电话,对方开口就问:“这是小严家吗?”以我老伴当时的年龄,在姓氏前被冠以“小”字,令我一惊、一愣,不知如何回答。因为无论怎么回答,都得先说是否“小严家”啊!后来又接到几次来自不同地方询问“小严”的电话,都是老伴抢着接了。我思来想去,终于明白,老伴参军时尚不足十二岁,是班上最小的一个,被人叫作“小严”理所应当。尽管他已老去,战友们却始终比他更老,被称为“小严”当然就是一辈子的事。这些战争的幸存者十分珍惜彼此的情谊,解放后到处寻找,能联系到的都尽量联系到了,还印了本通讯录。平时通信联络,有了电话后,又到处告知,这才有了许多询问“小严”的电话。有一回,接到山东一位老战友的孩子打来的电话,说他父亲病危,想见“严叔叔”最后一面。我们星夜兼程赶到后,老战友突然精神起来,拉着昔日“小严”的手不放。但他早已聋了,什么都听不见。他俩久久互拉着双手,也只能四目相对,用眼神“倾诉”着内心说不尽的思念和不舍。……
写了这么多,读者是否已经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几个词语或几句话)概括出“情为何物”了?愿意的话,试试写到评论区互相交流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