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怀念毛泽东之十六
作者 邴玉君
合诵 王雪昌
荣 华
孙金秋
音乐合成 王雪昌

一代伟人毛泽东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理论家、军事家。是华夏上下五千年独领风骚的伟大诗人,在诗词歌赋中独具一格洞开一扇窗,每一首诗词都彰显着独领风骚的个性情怀,每一句一段都心系天下。
一代伟人毛泽东从少年到晚年的每一篇恢弘大作,都释放着伟人心路的个性风采。今天,打开沉封的记忆,去品读一代伟人最早的佳作,去感受一代伟人大气磅礴的胸怀,去感受一代伟人心中的壮志凌云。
1910年青年毛泽东,背起行囊出乡关,去学习新文化、新知识、追求科学与进步。一首《七绝.呈父亲》的诗感人致深。“七绝.呈父亲,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这首七绝写于辛亥革命前夜,青年毛泽东目睹国力衰败,民不聊生的旧中国,决心出乡关,临行前写下这首《七绝.呈父亲》。
诗中的乡关指故乡、家乡,如唐代诗人崔颢的一首诗《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馀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桑梓地喻故乡,此典故出自《诗经.小雅、小弃》维桑与梓,必恭敬之。意思是说家乡的桑树与梓树是父母种的。这是一首言志诗,前两句思想鲜明,气势雄伟,表达了青年毛泽东出乡关求学,追求进步的坚定信念。后两句是对前两句的一种升华,这种求学、追求进步的峥峥誓言,非常人所能。读后两句振憾心灵的豪迈大气之作,让我想起了清龚自珍的两句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呈.父亲诗中用桑梓地和人生无处不青山,寓意更加深刻,心中情不自禁的产生对伟人领袖人格的敬佩,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
同年1910秋,年仅十六岁的毛泽东还写了一首打开诗词格局的《七绝.咏蛙》。毛泽东在诗中吟诵到:“独坐池塘如虎居,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那个虫儿敢作声!”写这首七绝诗时,毛泽东出乡关,在离家五十多里湘山县东山高等小学求学,在池塘边看到池中青蛙,触景生情挥毫泼墨抒发心中情怀。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经典之作,一首诗词歌赋中难得的好诗。这首小诗通过青蛙的生长环境和对青蛙形象的描述,深刻的表现了毛泽东的远大的抱负和博大胸怀。诗中对青蛙的描述真实,情感满满。青蛙像老虎一样独居池塘,在树荫下“养精神”。池塘中的青蛙在想,“春来我不先开口,那个虫儿敢作声!”自然生动形象的将青蛙拟人化了,读起来是那样的真实和自然,仅仅十四个字充满了一种哲理情趣,读来耐人回味无穷,特别是“那个虫儿敢作声”尾句,如同君临天下开口讲话,有一种气吞山河的少年王者霸气,万里江山我为主的宏伟志向。
在 中国革命的峥嵘岁月里,伟人毛泽东“问沧茫大地,谁主沉浮”的王者霸气;“安得倚天抽宝剑,将汝裁为三截”的王者霸气,“乱云飞渡仍从容”的王者霸气;“你有你的原子弹,我有我的手榴弹”的王者霸气彰显在历史的长河中。这就是,有王者霸气,“属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一代伟人毛泽东。这就是,带领中国共产党人抛头颅洒热血,为天下劳苦大众打出一个新中国的一代伟人毛泽东。这就是,亘古未有的政治家诗人,一代伟人毛泽东。这就是,宏图惊世界,坐地巡天的一代伟人毛泽东。
自古以来,有那一个文人墨客这样形容过青蛙,有那一个文人墨客这样的形容过独居池塘“虎踞龙盘”的青蛙。
历代文人墨客也有咏蛙诗,唐王李世民曾写过一首咏蛙诗,“《咏蛙》:独坐井边如虎形,柳烟树下养心精。春来唯君先开口,却无鱼鳖敢作声。”明薛瑄有一首咏蛙诗:“蛤蟆本是地中生,独卧地上似虎形。春来我不先张嘴,那个鱼鳖敢吭声。”古往今来,帝王也好,文人墨客也罢。没有那一首咏蛙诗能同十六岁的毛泽东咏蛙诗相媲美。这首七绝诗中“那个虫儿敢作声”句是意境最深远的,彰显着万里河山我作主的博大胸怀和王者霸气。
追求真理出乡关,心系天下众苍生。七绝一首致父亲,鲲鹏展翅九万重。七绝咏蛙诗一篇,“虎踞龙盘”池塘中,春来我不先作声。王者霸气毛泽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