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走进单位新建的图书角,一本《袁隆平的故事》突然映入眼帘,封面上“一辈子只做一件事,‘一不小心’做到了极致”的话语,深深吸引并打动了我,激发了我一读为快的浓厚兴趣。
该书以温暖的笔触,叙写了这位中国“当代神农氏”23个重大人生节点和60段人生历练故事,全景式展示了他从矢志求学、婚姻家庭、教书育人、执着科研到钟情专注杂交水稻事业的传奇人生。
作为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袁隆平是全球将水稻的杂交优势成功应用于农业生产的第一人,他带领团队屡破超级稻单产世界纪录,为中国的粮食安全和造福世界人民作出了卓越贡献。这一事业的“极致”,真的是他一辈子只做一件事,‘一不小心’歪打正着或者命运之神特别眷顾于他的结果吗?我想,这应该跟他坚守最初的梦想并一生不断追梦、圆梦息息相关。
梦想,需要趁早点亮。坐等来日方长,不如把握当下时光,告诉我们凡事要趁早的道理。
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袁隆平毕生的追求和梦想。
除了水稻,他还有许多的特长和梦想。他会拉小提琴、下象棋、打排球,游泳也曾获得过冠军,甚至报名了飞行员。只是这所有的特长和梦想都抵不过他心中那个“简单的梦想”,一个简单的却解决了全球数万乃至数亿人口吃饭问题的梦想。
在上个世纪动荡的年代,袁隆平饱尝了国家三年自然灾害、自身忍饥挨饿的苦痛,深切体会到粮食的重要性,他在心底升起一个梦想:“我要让大家都吃饱。”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研的突破,袁隆平又产生了两个伟大梦想,一个是“水稻覆盖全球梦”,让杂交水稻覆盖全球;而另一个就是“禾下乘凉梦”,让杂交水稻高产不封顶。因为他曾梦见试验田里的超级杂交水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穗子比扫帚还长,谷粒有花生米那么大,他和助手坐在神奇的稻穗下乘凉。
袁隆平最初梦想的构图,除了他亲身经历的感悟外,离不开母亲对他的启蒙和教导。女娲造人和神农炎帝的美丽传说,亚当夏娃和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像磁铁一样吸引着袁隆平年幼而又好奇的心。是早年母亲的循循善诱,还有他强烈的初心使命,点亮了他人生的梦想,扬起了他人生理想的风帆。
梦想,需要含泪奔跑。所有梦想,都浸泡着血和泪,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可以实现的。
袁隆平是新中国第一批大学生,1953年毕业时,响应国家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从小生活在大城市的他,被分配到湖南省安江农校。学校地处偏远落后的湘西雪峰山麓,虽青山绿水,条件却十分艰苦。在这里,他一呆就是37年。
从执教与他牛头不对马嘴的俄语到回归遗传育种的本行,从简陋寒酸的三尺讲台到走向广阔无边的田间地头,从选择红薯进行“无性杂交”到转向“水稻杂交优势利用”科研,其中的酸甜苦辣和坎坷挫折,不是一般人能够忍受的。
尤其是之后到来的政治运动,令他一直心有余悸。他的秧苗不止一次被人为损坏,最严重的一次,试验田全部被毁,他从一口井里打捞起五株秧苗,这才保住了珍贵的样本。他还被诬陷为“科研骗子”,被下放到溆浦县低庄煤矿劳动锻炼。为了远离派系斗争,他辗转到云南、海南等地继续育种研究,连续七年春节没有回家。
在此期间,他先后做了三千多次杂交水稻试验,但都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直到1970年,实验才取得了突破,1973年杂交水稻试种成功,1976年全国大面积推广。1981年,国家科委授予袁隆平特等发明奖。
二十多年的风吹日晒,三千余次反复试验,袁隆平的科研之路再次证明了一个道理: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梦想成真!
梦想,需要敢于超越。“搞科研如同跳高,跳过一个高度,又有新的高度在等着你。要是不跳,早晚要落在后头。”袁隆平深知超越对于一个科学家的重要性。
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经说过:人们要认识自我,追求智慧的生活,就要学会用自己的头脑思维,学会怀疑权威乃至教义。
袁隆平最初尝试过红薯杂交、马铃薯杂交和南瓜杂交等,当发现这些实验,没有经济和社会价值,他果断放弃,另辟蹊径,最终他决定进行杂交水稻的科研。
这条路现在看来是一条阳光康庄大道,但在当时却被认为是一条走不通的死路。从常理上分析,因为水稻是雌雄同株植物,是无法实现稳定杂交的;而且人们预计,即使杂交成功,也没有高产优势。
“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交优势”,这曾经是世界经典著作中的“金科玉律”。袁隆平不为常理所惑,不迷信权威和书本,20世纪60年代初,他从对“鹤立鸡群”稻株的观察中获得启发和灵感,从而果断选择杂交水稻作为研究课题,不畏艰难,反复试验,终于研究成功三系法杂交水稻。他不满足已取得的成就,不断创新,敢于超越,带领我国杂交水稻科技工作者又研究成功两系法杂交水稻,使我国的杂交水稻研究一直保持世界领先水平。
从三系法到两系法杂交水稻,再到后来的一系法超级杂交水稻,袁隆平攀登了一座又一座的高峰,实现了人生价值一次又一次的超越。坚持真理,勇于实践成为他敢于超越、不断超越的最大底气。
梦想,需要一生坚守。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没有一生的坚守,梦想就不可能开花结果。
袁隆平喜欢拉小提琴曲《行路难》。他之所以喜欢这首曲子,是因为这首曲子反映了科学道路的艰难,并能激励他不断地攻坚克难,砥砺前行。
在袁隆平的科研生涯中,他遇到过“文化大革命”的政治冲击,经历过滇南大地震的劫难,面临过无数次的人生至暗时刻。但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都义无反顾,顽强地坚持了下来。他为了杂交水稻事业,永不言败、永不放弃的毅力和决心,深深折服了世人。
他对杂交水稻事业的坚守。首先,源于祖国和人民的信任。他对祖国和人民始终怀有深厚的感情,他说,“科学研究是没有国界的,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不爱国,就丧失了做人的基本准则,就不能成为科学家。”每当危难关头,祖国和人民给了他勇气和希望。
其次,源于学生和同事的不离不弃。尹华奇、李必湖是袁隆平第一代弟子,罗孝和是他志同道合的同事,他们都是他最得力的助手。在科技攻关的艰难时刻,他们给了他信心和力量。
再次,源于家人对他的支持。袁隆平一心扑在事业上,他常说,他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他的妻子邓哲既是贤妻良母,又是他事业上的知己。他们夫妇在患难之中总是风雨同舟,在鲜花和荣誉面前永远谦虚低调。一旦遇到挫折,家人给了他鼓励和温暖。
袁隆平用初心、青春、责任和使命点亮梦想,他研究成功并推广应用的杂交稻,被国际上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何其伟大,何其荣耀。他虽然离开了我们,却是浩瀚宇宙中一颗永不殒落的科技明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