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夕忆童年
文/孙昌华

紧随立秋的脚步,搭乘暑热的末梢,一个深植于民族传统文化沃土的节日——“七夕”,如期而至。细雨霏霏中,那个凄美的爱情传说,被一缕季夏的风吹起,连同美丽夜空下围坐奶奶身边听故事的场景,一起浮上我的心头。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沂蒙山区乡村的夏夜是一首款款的抒情诗,也是一幕多彩的情景剧。凉爽的夜风,叮咚哗啦的小河水,以及各种鸟唱虫鸣,是它的伴奏乐;星光月色萤火虫,远处村落里的稀疏灯火,是它的舞台照明;河边打谷场上吧嗒着烟袋锅的爷爷,摇着芭蕉扇的奶奶、大娘、大婶,还有围着大人撒欢追逐的孩子,以及那些仨一堆五一伙唠嗑说笑的汉子,组成了一个五彩斑斓的剧组。一切都没有彩排,像小河水那样自然生动。小时候的我文静内向,这样的夜晚,总是喜欢坐在奶奶身旁,听她讲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
奶奶脾气慢,人和善,不是那种快言快语个性张扬的乡村女人。她一边给我扇着扇子,一边不紧不慢地打开话匣子。她芭蕉扇下摇落的故事,可谓包罗万象,像一支魔幻万花筒,刚刚天上仙山,忽又东海龙宫;既有狐仙得道逞能,又有动物化人报恩;也有歹人为恶被雷电追捕的恐怖场景;更有穷苦人家的青年因为勤劳善良,偶遇仙人指点改变命运,随之娶妻生子美满一生的感人奇缘。
记不清哪一年夏天,听了牛郎织女的故事后,我心急火燎般等到“七夕”这天晚上,悄悄潜入院子里的葡萄架下,只手托腮蹲坐地上,透过稀疏的枝叶仰望夜空,期待牛郎织女会面的那一刻,能听到他们的悄悄话。一个认真的男孩,忍住蚊虫送上的奇痒,满脸虔诚与渴望,像在参加一项无比庄严的仪式。其结果,和所有如此尝试过的孩子几无二致。第二天,当我撅起小嘴,向奶奶抱怨没有听到牛郎织女拉呱,并主动推测,会不会又被王母娘娘搅合了的时候,奶奶哈哈笑着说:“你还太小,快长大就能听到啦。”后来我想,那个年龄段的孩子,稚嫩的心灵与静谧深邃的夜空对话,应该是捕捉到了一缕特殊讯息,只是那讯息太过隐晦深奥,直至他们长大后,才被时间老人解开密码,悉数存入脑海反复吟哦回味吧。以我的猜测,这讯息译成古老的汉字,应该就是一个大大的“善”字,会带着袅袅余音和温度陪伴他们一生吧。
不知不觉,在夏夜故事的滋养下我长大了,也恍然悟到了“七夕”的真谛。大约初二时期吧,我用稚嫩的笔写了如下诗行——茫茫星空银河间,织女牛郎各一边;可恨西天王母娘,一根银簪破情天。没有题目,平仄也不讲究的小诗,却张扬着鲜明的爱憎,蕴含着少年包打天下除恶务尽的情怀。
有故事滋养的童年是幸福的,童年故事难忘怀。当年夏夜听故事的那些孩子,如今大都已当了爷爷奶奶,讲故事的奶奶呢,早已成为了故事。喧嚣生活的间隙里,我常常将思绪放逐到童年,把所有的俗事杂念搁置一边,左手一杯清茶,右手一柄芭蕉,去夏夜的星空下,找一处开阔地坐下来,谛听着犬吠虫鸣,再细细品味儿时听来的那些关于星空、关于庄稼、关于勇敢少年、关于善良少女的各式各类浸润着民族经典文化元素的故事。
记忆如酒慰初心,星星点灯照前程。朋友们,快把童年的记忆拉回来,把那些隐于记忆沟壑里的纯美故事立起来,让它激活弹响你心底最柔软的琴弦,你就会知道,新的时代,该如何调整和迈起当下的脚步,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去寻找春风夏雨的激情和柔美,去重拾秋阳冬雪的烂漫与庄重,让心灵之旅驾乘七彩故事,直达不老的远方。
作者简介:孙昌华,男,山东省莒南县人,金融从业者,爱好写作,新闻和党建理论及文学作品散见《人民日报》《半月谈》《学习与研究》《大众日报》《小说月刊》《小小说月刊》《微型小说月报》《当代小说》《辽河》等文学刊物和部分金融报刊副刊,偶有获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