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七九三”厂
文/李大法
前 言
光阴流逝、岁月匆匆,一晃离开社会生活起点的“七九三”厂已经40多年了。当年风华正茂、青春少年的我,转瞬已变成满头白发花甲之年的老者。
当再度回到千百次走过的湖光路(当年进入厂区家属区的唯一通道),原厂区内从东到西宽敞明亮、宏伟壮观的厂房,以及四通八达的厂区道路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豪华高档的住宅小区。
映入眼帘的,只有小区内那些建厂时保留下来的五六十年代的老树,它还可以见证七九三厂当年的壮观和辉煌。
而厂区斜对面的两栋当年曾经住过的单身宿舍,依旧保留在那里,早已破旧不堪。原家属区虽然还依稀保留着当年的模样,但已被后来修建的职工宿舍所取代。
看到厂区四十多年变化,心中不禁感慨万分。那些埋藏在心底尘封已久的记忆瞬间被打开的同时:当年的老领导、老师傅、老同学,他们那一张张和蔼可亲地笑脸;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点点滴滴又涌现出来,好似电影银幕般的,一幕一幕地在我眼前显现。
是啊,我在这个企业渡过了不到四年的时光,但却是我中学“四个面向”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开始社会人生的第一站。是接受正规管理教育、启蒙人生的第一课、是感受组织领导关怀、集体温暖、人性友善、激励奋发向上、清风徐来的第一春,也是48年坎坷人生道路上迈出的第一步。
虽然这是我工作岗位上最累、钱挣得最少(学徒第一年月薪17元)、批评挨得最多的地方,但却是我心情最好、精神生活最富足、工作进步最快的地方,更是一段刻骨铭心、终生难以忘怀的激情岁月。
一、七十年代的七九三厂
七九三厂,当时又被称作国营东光无线电器材厂。它与长春当时的133(长春国营机械厂)、228(东北光学仪器厂)、636(长春柴油机厂)、513(长春消防器材厂)等都是国家部委直属的军工企业,除党的关系归属地方外,人财物都由国家统管。国营七九三厂归国家四机部直管,生产销售计划全部由部里下达,生产的各种类型电容器为军工企业的整机配套。
厂区的位置在南湖广场的西南方向,正门临现在的湖光路,与当时的国营二二八厂隔街相望(前进大街),后门对着南湖大路,厂区是按着国家统一的图纸设计建设的,科学规范、布局合理,主厂房坐北朝南、呈长长的U字型,厂区道路横平竖直、四通八达,并与绿地花池一起将楼与楼、车间与车间井然有序地隔开,分别构成生产车间、辅助车间、后勤保障等区域。
每到春夏之交,厂区内花团锦簇、鸟语花香、青草遍地、绿树成荫。
车间里阳光明媚、洁净文明,构成了极佳的工作环境。
记得当时的生产车间有二车间(薄膜电容器)、三车间(金属化电容器)、四车间(铝壳电解)、五车间(云母电容器)、六车间(大容量电容器)、七车间(电解)。辅助车间有一车间(零件)、机修车间、工具车间、动力车间等。除此之外还有个别科室、车队、原料库、半成品库、成品库在厂区内。这样 厂区内就构成了一套完整的生产体系,使产品的生产能都在厂区内独立运行。
厂区外正面相对的就是机关办公区、后勤保障区和家属区。主要有机关办公楼、职工医院、幼儿园、子弟校、俱乐部、商店、浴池、单身宿舍、倒班宿舍、家属区、职工食堂等。
厂区及厂外区域由于是统筹规划,集中建设,因此功能齐全、设施完善,厂区和厂外区域均能独立有效运转,购物、上学、入托、看病、食宿均不需去市里,俨然是一个小社会。
企业另一个特点就是正规化管理,正规化运作,车间和科室职责清晰,任务明确、既独立运行也相互配合,体现了很强的协调性。我当时就认为即使厂长不在家十天半个月,企业仍能按部就班的运转,绝不会因厂长不在家而停摆,这是当时的大国企实行规范化管理的一个共同特征。
企业职工的构成也比较简单,全厂二千多人,大部分是复员兵,其次是从农村抽调回来的知情,南京和省无线电技校的学生、大学生、外地援建人员和长春市电子技工班的学员。
复员兵由于受到部队的锻炼,体现了较好的政治素质,他们遵守纪律、服从指挥、工作上吃苦耐劳、积极进取,起到了表率作用,大学生、技校生和援建人员则构成了企业的技术骨干,并成为企业管理、生产经营的核心力量和支撑。
企业的文体生活也非常丰富,俱乐部经常演电影和文艺节目,有一次还把省歌请来厂里演出。
厂区一楼有图书馆,一些车间还有乒乓球台,厂俱乐部的球台就是厂乒乓球队训练的地方。最令人难忘的也是最让职工骄傲的就是厂的女子篮球队。记得刚来厂时,看到厂大门旁修了一个铺着柏油、划了线的标准篮球场地,有7、8位身材很高、穿着运动服练球的女同志,她们的动作相当标准,运球、过人、跑蓝、上篮、投球,一气呵成,一看全是专业范,尤其是远距离投篮,几乎弹无虚发,刷刷的全是干蓝,看的我是目瞪口呆,惊讶的说不出话来。后经别人介绍才知道是厂女子篮球队,因企业领导重视篮球运动,加之企业的工作环境好、待遇好,所以来了好多位省体工队的女篮队员,其中还有一位辽宁体工队的专业队员,可以说是人才济济。
当年,她们经常代表厂里参加省内的各类比赛。由于技压群芳,战绩骄人,打遍省内无敌手,并取得了全省企业联赛的冠军。除女篮外,据说厂男子排球队也是企业界的冠军。可以这样讲,七九三厂当时在全市的企业中属大中型中直军工企业。
综合条件在全市名列前茅,不管是厂区内外环境、企业管理、工作条件还是生活福利都属于长春市最好的企业。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七九三厂生产电子元器件,归属新兴的电子工业,而电子工业按大类分又属于机械工业,既属于重工业,而重工业企业的职工每月的粮食标准是35斤,而市内一般企业职工的月粮标准为27—31斤不等,也就是说干着轻体力的活,吃重体力的粮,这在粮食副食限量供应的年代,也可以说是一个难得的福利。
企业由于规模大、知名度高,为了解决职工上下班乘车难得问题,在当时交通运力极为紧张的情况,公交公司还特意为厂职配置了专门的班车,解决了长时间乘不上车的难题。
现在回忆当时上下班挤车的情形,仍然觉得心有余悸。当时我家住在重庆路与近埠街交汇处,每天上下班都需乘坐13路车,起点为市工人文化宫后面,终点为前进农场,即现在的前进大街与湖滨路的交汇处。记得当时只有一个孤零零的建筑公司仓库在那里,其余的地方都是农田,下车后需沿湖滨街步行到厂。
那个年代,公交车少,而乘车的人则很多,尤其13路终点有七九三和二二八厂两个较大企业,下班乘车的职工加上其他人员能有几千人,每天下班都需要在终点排很长的队,等很长时间才能轮到上车,而每趟车都挤得水泄不通,人在车里就像被困在一起的沙丁鱼一样,一丁点儿空隙也没有。每次要上车的人,使劲推门口的人才能勉强上来。
这个情景就像日本地铁每个门前都要有一个工作人员使劲推人才能关上门一模一样。除长时间等待和拥挤外,随身兜子里的铝制饭盒,经常被挤扁,甚至洒的满兜子都是汤水。
为此,经厂里与公交公司协商,每天下班时,连续派好多辆13路车直接开到厂区门口,将职工集中送往市里。
有了这个方便条件以后,每到下班的时候,职工换下工作服,换上整齐的服装梳洗打扮后,三五成群的走出厂门,排起长队等待乘车。
因为厂里的女工多,只见队伍中的女工服装是五颜六色、风格各异,而且正直青春年华,各个风姿绰约,构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是那个年代七九三厂留给我的记忆。
(未完待续)
作者:李大法 写于2023年8月
作者简介:
李大法、男、曾任吉林省技术监督局副局长、吉林省政府法制局副局长、吉林省政府法制办主任、吉林省政协社会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吉林省法学会副会长、吉林省委组织部公考命题专家、考官、讲师团成员、吉林省委党校客座教授、吉林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