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简介:
宋祥禄 男 中共党员 19540806出生 1984年开始创作 发表各类作品百余篇近五十多万字,获得国家及省市奖励近五十篇章,参加中国首届当代诗人节(湖南汨罗)获铜奖,第三届当代诗人节(北京)金奖,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文学创作银奖。参加国家及省市笔会、研讨会、采风活动,二十多次。是中国散文诗研究会理事、黑龙江散文诗学会理事、牡丹江散文诗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神剑文学会理事、北方支会秘书长。国内外典籍,文学创作传记等二十多部都有收入,《中国散文诗大系一黑龙江卷》,《黑龙江散文诗三十年成就展》,《建国五十年文学创作专集》等重点书集都有作品收入。

五登昆嵛山(连载之一)
文/宋祥禄

癸卯年仲夏,200多名文学爱好者和游客,乘坐大客车行程200多公里,五次登临昆嵛山,是什么吸引着他们。昆嵛山苍松翠柏茂盛,山峰俏石形藐怪异,山角下,杏树,苹果树,梨树,樱桃树,山楂树,柿子树,核桃树等多种果树丛生,各种山花,漫山遍野,不同花季,争相开放,嫣紫姸红,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快乐。
更吸引人的是胶东地区的革命史诗,英雄壮举,他们的浴血奋战,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给人们带来的震撼人心的鼓舞,造就了许许多多英雄豪杰,便产生了讴歌时代的楷模,《苦菜花》、《迎春花》、《山菊花》就是真实的写照。
我们五次登临,都有不同的感悟。以记之。

一、中共胶东特委诞生地
胶东,泛指山东半岛胶莱河以东地区。这里背倚大陆,三面环海,南挈江淮,北携辽沈,东北与朝鲜、韩国、日本隔海相望,向来被视为京津门户、华北锁钥,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胶东半岛交通便利,商贸发达,文化繁荣,物产丰富,是我国东部沿海富庶地区之一。正因为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军事、交通、文化、经济条件,胶东地区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从春秋战国起数千年以来,这里刀光剑影,硝烟弥漫。要一统华夏,兵马必到“天尽头”,近代外寇入侵中华,也常常以此为登陆“跳板”。
独特的环境,造就了胶东人民独特的品格;众多的苦难,磨练了胶东人民的斗争意志和反抗精神。20世纪20年代初,革命者走进胶东,30年代初中共胶东地方组织迅速发展,但由于地方党组织是多渠道分别发展,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处于分散活动状态。为实现胶东党组织的统一领导,中共胶东特委在自然环境适宜、党组织活跃、群众基础牢靠的昆嵛山成立了。

二、中共胶东党组织初创
苏联十月革命胜利之后,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1920年春,烟台海军学校学生李之龙和郭寿生在校内组织成立了读书会。不久,李之龙、郭寿生又作为通讯会员参加了李大钊、邓中夏、罗章龙等发起组织的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1921年秋,郭寿生在海军学校读书会的基础上,又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小组,为在胶东建立共产党、青年团组织打下了思想和理论的基础。
1921年秋,邓中夏、王荷波受中共中央委派到烟台开展工作,在他们的指导下,1924年烟台建立了第一个共产党小组。中共烟台小组的建立将革命的火种撒向胶东大地。1927年12月,胶东第一个农村党组织--莱阳县前保驾山村党支部成立。1928年3月,胶东第一个县委--中共莱阳县委建立。
在烟台、莱阳的共产党员积极教育群众、发展党员、建立组织的同时,蓬莱、龙口、海阳、掖县的共产党员也在上级组织的指导下,秘密地传播革命真理,扩大党的队伍。
一九三五年冬,中共胶东特委领导胶东人民为反抗国民党反动政府的横征暴敛和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发动了著名的“一-·四”暴动。这次暴动虽然遭到国民党反动军阀韩复榘的血腥镇压,但却震撼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播下了武装斗争的火种。一支数十人的游击队,一直战斗在昆嵛山区。
天福山起义以坚持在昆嵛山的游击队为基础,建立了“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第一大队”。

开国上将许世友
胶东人民是有她的光荣历史的,而东海区的人民对党和八路军的热爱和拥护是无微不至的。我军在东海区的活动,真正到了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境界。我那时就非常感慨,时常在想:如果抗日战争胜利了,一定要在昆嵛山上高高地树起一面大红旗,永远飘扬在高山之巅,以表彰东海人民的丰功伟绩!

开国将军张少虹
作为胶东革命武装发祥地,作为胶东革命重要根据地,许多将军驰骋昆嵛,留下战斗足迹。不仅昆嵛山土生土长的将军对昆嵛山魂牵梦萦,在昆嵛山战斗过的外籍将军也忘不了昆嵛山,不少将军曾重上昆嵛山,并深情地留下诗文。鉴于1965年取消军衔制,1988年才恢复,我们把这期间在部队和地方政府担任重要领导干部做了统计。曾经在昆嵛山战斗过的将军中,有上将3人,中将7人,少将17人。
受昆嵛山革命传统的熏陶,许多昆嵛儿女踊跃参军,奔赴前线,在战斗中成长;许多驻扎昆嵛山的指战员,栉风沐雨,百炼成钢,其中不乏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者。这里展示的是《昆嵛山志》界定的昆嵛山范围走出的将军和从驻军76师、77师成长起来的将军。
从昆嵛山走出的将军,是共和国的骄傲,是昆嵛山的骄傲。
宋祥禄五登昆嵛山(连载之二)ll宁古塔作家网都市头条

五登昆嵛山(连载之二)
一、革命圣地昆嵛山
昆嵛山,胶东半岛东部屋脊,巍峨峥嵘,民间素有“脚踏黄海浪,怀揣渤海湾”之说。
《辞海》对“昆嵛山”词条的解释是:位于中国山东半岛东端莱阳市至成山角间。又称姑余山。略作东北-西南走向。东北端到黄海沿岸的海市和成山角。长约150千米。主要由花岗岩成。同名主峰(又称泰礴顶)海拔923米,位于登市西北。河流呈梳状分布。
《昆嵛山志》对昆嵛山区范围的界定为:文登市西母猪河以西、牟平区沁水河与乳山市黄垒河以东,南北至海,大体与文登、牟平两市区地方志传统记载相合。面积1846.63平方千米,仅为《辞海》所界定面积的10.75%。
仅就《昆嵛山志》界定的昆嵛山而言,其不仅是生态仙山、道教名山,更是革命圣地。中国共产党在这里播下激情燃烧的火种,革命志士揭竿而起,斩木为兵,星火燎原,战旗猎猎,胶东雄师勇往直前,屡建奇功,红色老区功勋卓著,彪炳千秋。
为永远铭记昆嵛山波澜壮阔的革命史,昆嵛山保护区建立昆嵛山革命纪念馆,以展示昆嵛山区为胶东革命乃至中国革命建立的丰功伟绩、昆嵛英模的骄人风采和昆嵛山人继往开来的奋斗足迹。

二、“一一·四”暴动指挥部
1935年冬,中共胶东特委在昆嵛山主峰泰礴顶南麓的无染寺设立指挥部,在荣成、文登、牟平、海阳四县,发动了一场农民武装暴动。这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胶东地区规模最大的武装斗争。因为暴动日期是农历十一月初四,史称“一一·四”暴动。
暴动前夕,中共胶东特委书记、暴动总指挥张连珠,副总指挥程伦及曹云章、邹恒禄、刘振民等。

三、历史无言,精神不朽。
昆嵛山,是胶东革命的根据地。“一一四”暴动在这里发生,革命的火种在这里保存,胶东抗日武装起义的中坚力量在这里发展壮大。
在八十多年的历史进程中,昆嵛山既是胶东革命的中心,也是培养革命人才的摇篮,为保卫和建设祖国做出了卓越贡献。在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5周年之际,让我们通过一篇篇文献资料、一幅幅历史照片、一个个传奇人物、一件件抗战往事,来一起追忆那段令人难忘的峥嵘岁月,回顾革命先辈在枪林弹雨中奋勇冲锋的英雄事迹,重温他们在炮火硝烟中前赴后继谱写的不朽传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