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凉茶
作者:马文 超

闷热的“桑拿天”,白炽炽的日头,宛如火神般,在蓝幽幽的天穹巡游,大地仿佛回到了湿热干旱的太古,让人难受之极。此时,让我想起二嫂的凉茶。

二嫂制作凉茶的手艺源于她的父亲,也就是我的王叔。王叔是中医世家。“双抢”时节,正值炎炎三伏天,在热浪滚滚的田间干活,于毒日炙烤之下难免会中署,为了不被炎热击垮,王叔针对以达到泻火、防署、解毒、提神、强身、袪疾的目的,配方自制凉茶。

二嫂在其父亲的指导下,逐步掌握了这一门手艺。她用来制作凉茶的材料共有7种,即为“三叶二根一花”,其中“三叶”为荷叶、桑叶、薄荷叶;“二根”为甘草、白茅草根;“一花”为白菊花。那些不知过了多少年,一家人饮用凉茶,挺过了炎炎夏日,熬过了艰苦岁月,用智慧和汗水迎接着一次次沉甸甸的丰收。
为了制作凉茶,许多个晌午,当劳作了一上午的人们在家休息时,二嫂却扛着镢头,背着篮子,拎着剪刀,走向野外采集药材。二嫂采摘着绿茵茵的薄荷叶,挖掘脆生生的白茅草根,钻入灌木丛中捊下碧莹莹的野桑叶,趟入琤琮有声的清溪,剪下一枝枝圆圆如伞的嫩荷。之后,将滿满一篮子药材洗净,摊在青草地上晾干。

二嫂制作凉茶,用的是从离家百十来米挑回来的井水,她先将药材浸泡约半个小时,然后換水熬制。一只乌亮乌亮的大瓦罐能熬20余碗凉茶,够全家人饮用一天。开熬时,二嫂用大火将茶煮开,当听见沸腾声时,将灶火改小,让红幽幽的火苗无比 温存地舔着罐底,发出“咕嘟咕嘟”的声音,宛如细声软语。出于好奇,每隔一会儿,我就会去灶房观察一次。揭开罐盖,只见茶汤从最初的透明色,逐渐变成了淡青色,接下来,次第化作青绿、金黄、褐黄,当加入一块块蜜色的冰糖后,便定格为美丽的琥珀色,映得见人影,令人口舌生津,恨不得马上喝一口。“别急,凉茶要放凉了才好喝!”二嫂见我馋得不行,很快地舀岀一小碗,用冷水镇着,待凉后,“滋--”,我小抿了一口,顿时感觉一股草木清芳直袭喉咙,化为一缕缕凉意,令人齿颊留香。这香这凉,顺着喉咙,仿佛一道山泉泻下,浸润五脏六腑,直抵每一个毛孔,让人如沐春风。
犹如唐代诗人卢仝在《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一诗中写道的那样:“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让人亦有同感!
正值响午时分,饮上一碗凉茶,正好小眠。因为茶汤地道,真乃一大享受。此时,房屋周围树上的蝉鸣声,于我听来,恰似催眠曲。剩下的凉茶,保存放好,以供一家人夜晚纳凉饮用。。。。。。。
那些年月的伏热天,没有空调、电器类的防署降温设备,在严热酷署下劳作的人们,是多么需要去署解毒啊,感谢二嫂亲手熬制的一罐罐凉茶,助全家度过了几十个酷署夏月,也助我度过了一个个读书的夜晚,留下了人生最美好的回忆。
多年后,当我离开家乡,生活在城市,我喝过多种凉茶,总感觉没有二嫂熬制的凉茶香甜。想来,与二嫂的凉茶比起来,它们少了一味配方,那就是溶在茶汤里的爱!
突然,二嫂在杖朝之年与世长辞,绝世归仙。春秋三载,昼夜逾千。今日只能拙文谢恩,寄托哀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