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杨精神,世代相传
浅析矛盾先生的散文
《白杨礼赞》之五
文/榆木
……在此的功能是突出白杨树与众不同,更彰显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给人气势充沛,酣畅淋离之感觉。
“……白杨是不平凡树……”(又一次点题。此次的点题对于文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从以上的文字来看,是从白杨树的描述过渡到西北劳动人民描写。此段不仅是对上段文字的联想,又是作者对以下所阐述的劳动人民鲜明的态度作了铺垫。

“……它在西北极普通,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的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折磨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这里有三个关注点,应该值得注意。先仰后扬(先抑:极普通,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的农民相似。);(后扬:它有极强的生命力,折磨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压迫”一词再度出现,与前面的压迫呼应,但有不同的含意。前面的压迫是一种形式,后面的“压迫”是压迫之下的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是西北劳动人民独有的,是坚韧的。正因为坚韧,才有压迫不倒;两个“相似”的出现,都是意识形态上的东西,但有截然不同的意义,从某种意上来说,是低潮与高峰的落差。同时,也是作者情感的急剧变化和辩别事非的具体表现。
“……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此段文字是作者写作的真正目的,文中的“不但……尤其……”不仅浓缩了白杨树的精神内涵,也提升了白杨树的社会意义。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异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散文结尾这段文字,不仅是作者的呐喊,也是全国人民的呐喊,道出了亿万人民的心声。此处的“楠木”是“白杨树”对比的参照物,其目的是对鄙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表示极大的愤慨,同时,也深化了主题。
文尾“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其一是点题,与文首呼应。其二:是因果关系,正是白杨树的伟大精神,正是西北劳动人民不平凡的精神,所以“我”才赞美。其三:白杨树象征西北劳动人民的意义得到了完美的诠。
时代需要这种精神。

正文浅析完毕,让我们闭上眼睛,回顾全文,让思想做一次飞翔。在飞翔中,我们是否看到西北高原一排排的白杨树,筑成了碧绿的长城?我们是否由此又联想到大西北还有那么多劳动人民同白杨树一样筑起了血肉长城?再往深的想,再往宽的想,再往高的想,是否会想到,正是这碧绿的长城,正是这血肉长城,挡住了一切外来的侵略势力。是的,会想到的,因为那个时代需要这种精神,当今时代也需要这种精神。之所以成为经典,常读常新,缘由于此吧!
白杨精神,世代相传。
下面我们来归纳一下文本架构,架构相关词语的作用和意义及相关的知识,然而才是文本以外的东西的探析,这样对作品理解更全面些,更透彻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