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永峰《论语通俗解读》
《子路第十三》(5)

上一讲,我们讲了孔子对樊迟的批评,说他器量狭小,格局不高,主要的原因是他学习的目的不明确——孔子认为,一个“士”跟师学仁学道的根本目的是学习“治理天下”的学问,不是去做一个普通的劳动者。也就是说,他设坛授徒的目的是为推行仁道培养政治家,弟子们跟随他学习仁道的目的自然也是为将来从政,弘扬仁道打基础。所以,接下来,《论语》就顺着孔子对樊迟的批评,编辑了两章孔子关于学以致用和从政者个人修养的语录,并对鲁、卫两国的政治沿革与现状进行评价。
【原文13·5】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这一章翻译过来就是:如果一个人把三百首《诗》都背熟了,让他去处理具体政务,他却难以胜任;派他出使别国,也不能独立应对外交事务。这样的人,诗背的虽多,又有什么用呢?意思是说,做学问要学以致用,不能死读书,读死书,当书呆子。

【原文13·6】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为政者,要有一身正气。自身正,不用发号施令,百姓都会跟着走;自身不正,即使发号施令,百姓也不会听从。强调的是为政者自身的德行修养。
【原文13·7】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
这一章对鲁、卫两国政治的评价,应当是孔子在卫国对其政局进行了实际考察之后所发出的感叹,流露出对两国政治现状的惋惜与无奈之情。鲁国是周公旦的封地,卫国是康叔的封地,两人都是周文王的姬姓嫡子,周武王的异母弟弟。从血缘和文化渊源上说,都与周王室同宗同源,有相似的文化传承,也都不同程度地继承和保存了西周初年的文化传统和遗政精神,具有仁政的基础,这是其一;其二是,两国在春秋诸侯争霸的漩涡中,在诸侯国际上,处境相似,都是加在齐、晋列强之间,左右周旋,又都充当着周边小国领袖的角色,活跃在诸侯国际间;国内都是君权旁落,鲁国是季氏擅权,卫国是夫人南子干政,在政治秩序上都存在“名不正”的现象,导致国家政局不稳,国势趋衰,对此,孔子很是惋惜,说这两国的国情国政,就像两兄弟一样相似,意味深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