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山寺的和尚
白 水
灵山寺的香火越来越旺了,不只是十里八乡,就连百多里外的人们也来这里上香许愿。那些各地的大师道场、宝殿神堂、学府重镇等,都似乎减退了光芒,不如这灵山寺的名头响。许多人得偿所愿,更加笃信,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来磕头烧香。在心里默念一番,当时便觉情怀舒畅,回去时腿脚轻快,觉不着道路有多长。等回到家里,好像一切都变了模样,让人安心,充满希望,生活慢慢变得好起来。
人们都说,因为这山叫灵山,寺叫灵山寺,怎么能不灵呢?这灵山确实与众不同,周围或是扁平的小山,或是连绵的峰峦,或是起伏的丘陵,唯有这灵山,在一片荒野平地上孤峰突起,周围浑圆,上下整齐,山不高而陡峭,不大而雄伟,满山翠柏葱茏,清新秀丽。山脚下小溪蜿蜒,流水潺潺,山顶上寺门高踞,殿堂威严,佛像壁画,怡人眼目,晨钟暮鼓,悦耳动听。这样的小山,必是“灵山”,必有神仙。
人们也都说是方丈和尚德高望重,道业高深,有智慧,有法力。方丈和尚七十多岁了,白须飘飘,但耳聪目明,面色红润,菩萨心肠,待人和气,慈悲亲切。人们都肃然起敬,心里涌起喜悦的感情,仿佛有了依靠和希望。方丈和尚主持灵山寺十多年,眼见不断兴盛,人们自然更加爱戴。近几年方丈和尚常独居室内,念佛诵经,用心修行。虽然不能常见方丈尊容,但人们心里更加钦佩:佛法精深,功德圆满,如此才是一名真正的高僧。
灵山寺的每个和尚也都虔诚严肃,令人佩服。各自念经,或各自做分内的事情。大殿内木鱼声声,诵经不断。山下有和尚种地、修剪花木、照管果树,小溪边有和尚淘米洗菜、挑水做饭等。山后有一口井,每日清晨,一个和尚从井中打水,挂在一条铁链上,山顶上的两个和尚转动辘轳,铁链便把水桶带上来。灌满两个大水缸,足够山顶上僧众、香客日用。于是“铁索灵山”的说法不胫而走,不翼而飞,人们传得神乎其神,要来烧香拜佛,看看“铁索灵山”的景象。
山下人来人往,慢慢出现集市。尤其是农闲节日,人头攒动,扶老携幼,大车小辆,非常热闹。从山顶上眺望,四周道路上行人络绎不绝,可谓红尘滚滚。山脚下人声喧哗,
方丈和尚静静听完,不动声色,执事和尚等了一会儿,才听方丈和尚轻轻地说到:“这样就好。”执事和尚又等一会儿,方丈和尚没再说什么。执事和尚悄悄退出去,日子仍旧一天天地过。
过了一年,执事和尚又来找方丈和尚:“师父,弟子还得向您说一下那件事情,就是多一只碗,多一个人吃饭的事。厨头和尚又对我说,我也听其他僧人说,说九十九个和尚念经,一百个和尚吃饭。好像这话在慢慢传开,不过也只是说这一句话,听不到其他议论,不知道他们是喜还是忧,是心上不平发牢骚,或者是别的什么想法。大家伙都在说,我们怎么办?要不要查一查,给大家一个说法?”方丈和尚仍静静地听,看不出有什么表情,过了好一会儿,才说:“这样就好。”执事和尚再等一会儿,悄悄退出。日子仍旧一天天地过。
虽然执事和尚有点放不下心来,但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事情发生。寺里香火依然旺盛,好像近处的人已经不觉得灵山寺怎么神奇,一天天过平常安稳的日子,或者想方设法贩卖货物,赚点钱贴补家用。但从越来越远的地方,陆续来更多的香客,山下渐渐出现客店和饭馆。大概来一趟不容易,便多上山几趟,多绕山几遭,转转看看,沾一沾灵气。
方丈和尚沉默不语,像是在沉思,也像是已入定,或是耳背了,反应不如从前。方丈和尚年纪大了,虽然和往常一样四处走走,打坐诵经,但岁月不饶人。执事和尚站了好一会儿,方丈和尚才说:“这样就好。”继续闭目静坐。执事和尚只好出去忙自己的事情。
这年秋天,方丈和尚身体越发虚弱,已经八十多岁的老人了,还每天坚持四下查看,打坐诵经,劳神费力,不知老之将至似的。终于到了冬天,方丈和尚卧床不起,没几天的时间,便油尽灯枯似的,气息奄奄,但神情安详,没有丝毫的不安、恐惧和痛苦。人们说这是方丈和尚修来的福报,一般人求之不得呢。
终于到最后的时刻,执事和尚和一些僧人围坐在方丈和尚身边,有的小声念佛,有的细心照看,诚心陪伴。大概是回光返照的时候了,方丈和尚睁开眼睛,看向执事和尚,手指动一动。执事和尚赶紧俯下身,问道:“师父,您有话就说,我听着呢。”方丈和尚双唇微动,执事和尚侧头把耳朵贴近,方丈和尚声音很低,但还能听得清楚:“这样就好。”执事和尚没再听见什么话,便转头对方丈和尚说:“我听到了,您说‘这样就好’。我听清楚了,您放心。”方丈和尚眼光一闪,似乎露出微笑,嘴唇又动一动,执事和尚赶紧细听,方丈和尚说:“阿弥陀佛。”大家都听到了,齐诵“阿弥陀佛”。方丈和尚微笑着闭上双眼,再也没有睁开。
依照方丈和尚早先的安排,丧事从简。大家虽也悲痛一阵,但想起方丈和尚安宁从容,尤其是还说“这样就好”,念“阿弥陀佛”,微笑着离世,着实让人感叹羡慕。因此大家也便慢慢恢复常态,好像方丈和尚并未离开,还在身边似的。倒是方丈和尚去世的消息传开后,不断有人从四面八方来灵山寺悼念,表达哀思。这么多年,灵山寺香火旺盛,无数人得偿所愿,自然感恩佛祖,也记着这位方丈和尚的功德。
执事和尚专门问询了厨头和尚,现在是九十八个僧人了,吃饭的人仍多一个,九十九个饭碗,数得清清楚楚,不会有什么差错。执事和尚找来厨头和尚,还有另外几个管点事的和尚商议,决定要好好查一查。其实也不是什么难事,本来嘛,山小庙小人也少,想让九十八个人吃九十八碗饭,办法多的是,不费什么心思力气的。只是以前方丈和尚不管不问,大家也不往心里去,不计较,好像糊里糊涂似的,才过了这么多年。
执事和尚也不着急,因为方丈和尚刚去世,大家的心思还没回复过来,而且马上要过年,来往的香客也多一些,诸事忙碌,不好节外生枝。大家商量后定下来,等到明年春天,天气暖和了,春耕忙碌香客少的时候,再认真细致地查一查,到底是怎么回事。
眼看着冬去春来,又是花红柳绿,草长莺飞。执事和尚想起年前定下的计划。没想到厨头和尚跑来找他:“师父,告诉您一个事儿,现在没有吃闲饭的了。”执事和尚吃一惊:“怎么回事?”厨头和尚说:“不知道怎么回事,只是我最近注意查点,现在我们是九十八个僧人,要洗的碗也正好是九十八个,一个不多。我怕会是一时数不准,没马上来给您说,这些天我一直坚持每天数数,都是九十八个,所以才来给您说。”“哦。”执事和尚好像如释重负,又好像惘然若失:“那我们就不用查了?”厨头和尚很确定地点点头:“不用了。”
后来执事和尚成了方丈,灵山寺再也没有吃闲饭的,里里外外清静了好多。但不知为什么,几年的功夫,灵山寺的香火不再那么旺盛,慢慢衰落下来。
再后来,世事如烟,沧海桑田。人们传下来灵山寺香火旺盛、庙会热闹的故事;传下来“九十九个和尚念经,一百个和尚吃饭”的闲话,都说寺里有个神和尚;传下来“铁索灵山”、“这样就好”的故事,记着有一位方丈和尚道业高深,微笑圆寂。
现在灵山寺依然那么苍润秀丽,寺庙建筑依然高高耸立。早已没有和尚,山上山下的石碑铭文也模糊了字迹。沿南面台阶上到山顶,四处殿堂楼阁虽然空旷破败,模样还很齐整。钟楼的立柱上题刻对联:“小楼曾建灵山寺,晨钟常传百姓家”。近处小山陪护,远处群山逶迤,山下溪流闪亮,四周村庄错落,炊烟袅袅。
“九十九个和尚念经,一百个和尚吃饭”。在这个盆景似的灵山上,有个灵山寺,曾经有一百个和尚啊。那时的晨钟暮鼓,那时的念佛诵经声,都传向四周,传到人们的心中,带来生活的希望和安宁。
微风轻拂,流光翩然,这声音好像也传到游客的耳中,让人顿时心生感动,分不清是现实还是梦境。佛经上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佛心慈悲智慧,二者本没有什么不同。
作者简介:白水,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军旅大校书法家书法宋忠厚独家销售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