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山上,早已是野菜泛绿,野花泛黄。那零星的野草野菜冒出红色的花朵,野胡萝卜正高擎着长长的白色花朵,什么地枣子、杂头蒜、野葱、野蒜早已各争地盘,显示着自己的旺盛。那中间的野杜鹃也已花开正浓,偶有小蜜蜂及飞虫在中间采蜜忙碌。
山坡下时常有几个年长的老年人在挖山地,准备栽山芋,种花生以贴补生产队的粮食不足。
上山的路高低不平, 崎岖山路中而唯有山后那大石塘口的路,被拉石头的各种车辆轧得溜平,开着口子。
郑四一步一低头地把车子拉上了半山腰,拐进捡石头的地点,把车子放下,喘着粗气站了一会儿,把棉袄扔在地上,一屁股坐在石头上休息,向远山近岭眺望着,目极之处,都是树木丛生,那山脚下栽的松树已有对把米粗了(约二十公分),山头上的刺槐及其他树木,把个山上山下渲染得青荣俊茂。
山下那条穿涧而过的小河,早已水流哗哗,水草间一片片蝌蚪围着水草打转,偶有几条小鱼在草丛间晒着太阳。沿河那两排大柳树,把两个村庄隔开,一条羊肠小路在草丛与杂树间穿行,时有一些拾柴的老人,背着粪箕子边走边停。那油绿的麦苗地中,三三两两的孩子子在挖着野菜,沙荠菜、富苗秧是他们的首选对象,偶尔也割点婆婆纳回家喂猪。
山上的风不大,吹在人的脸上暖洋洋的,似有小虫在脸上蠕动,石缝间有蚂蚁在活动,山头上已有逮蝎子的老人了,一手拎着瓦罐,一手拿着筷子,在石头间翻捡着。
一阵风吹来,郑四打了寒颤,收回了目光,收回了遐想,弯下腰,搬那些容易砸的石头,石块又不能太大,太大或难砸的石头,怕累坏了老婆,因为马晓荣还要给自己带儿子郑威。
别看郑威才两岁,走路不怎么稳当,可是个惹人喜爱的小家伙,每天晚上他都要跟父亲睡,并且还要把头枕在父亲的胳膊上,吃饭时,摇摇晃晃地转一圈,看着奶奶的碗里可留下面疙瘩给自己了,老爷去赶集是否给买糖块了,时时把个小脑袋在母亲的怀里蹭来蹭去,弄得王晓荣的奶头痒痒的,时而情不自禁地笑骂着:“小坏东西……。”
时间不长,郑四已拾了一车石头,车的两头有闸板,郑四把棉袄拾起来,放在车上,把车子掂了掂,拭了拭分量,大约也就七八百斤。在他想来,反正就这一车可以结束任务,不来第二趟了,交公路的石子任务肯定是足够了。
放好棉袄,拭好了车,便把车子拉上了下山的小路,车把顶在肩膀上,后背抵在车把后面的横梁上,车子后尾便贴着地面一点点下移,这时的车子是不需要用力拉的,只需要顶住车,控制行驶速度,不要快速下行就可以了。开始郑四还没感到费力,什么时候想要车子停下来,只要腰一用力,车子就纹丝不动了,这也增加了郑四拉车下山的信心与决心。
作者简介:李保璧,安徽灵璧人(微信15952897255),经营假山园林、河道护坡、景观石供应公司二十多载,笃志于灵璧奇石文化的传播,深受业内外各界人士好评。酷爱文学创作,在近百家刊物发表小说、散文、随笔、诗歌等文学作品二百多万字,《渤海风》文学杂志签约作家,中篇小说巜老屋》获《小说选刊》征文二等奖,连续荣获两届“宿州市文学奖”、全国中小学思想道德先进个人,出版了《三月柳》等三部个人文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