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年后的南宋,又有一位家住武义县城上街的少年步了舒元舆的后尘。他就是武义进士徐邦宪。他的爷爷徐文慷贩盐为业,这位衢州佬的脚步穿梭在金衢一带,亲眼所见武义民风淳朴、田地饶沃,又听说东莱吕祖谦、朱考亭及巩山堂诸大儒讲学于明招山,深感这是一处非凡之地,为了让儿子徐钜到明招山拜师求学,徐文慷把家迁来武义落户。
徐钜在明招山讲院学成“就试于婺州,补邑庠弟子员(秀才),因而立籍武义。”成为了地道的武义人。后来徐钜赴京殿试摘得进士桂冠,被朝廷派往河南为官。徐家住在县城东学宫旁,以父亲为楷模的徐邦宪后来亦中进士,因被县人尊称“学徐”,徐氏家族为“父子皆进士”而深感荣耀,兴建“学徐祠堂”以崇望敬仰。

▲ 徐邦宪像
徐邦宪很幸运,幸运的是在走上仕途之前就受到了两位名扬天下的一代宗师陈傅良和吕祖谦的学术思想的熏陶。温州人陈傅良宗孔孟、“通世变”“事重功”的学术观念,使其成为永嘉学派的内核。与陈同时代的金华人吕祖谦提倡“明理躬行、清慎勤实”的吕学思想,同样主张实事求是,学以致用,与独尊“天理”扼杀人性的程、朱理学形成鲜明的对抗。
两位恩师追求真理的思想,成为始终照耀他仕途生涯的两盏明灯。吕祖谦《舍人官箴》里的当官三原则“清廉、谨慎、勤恳”,成为他修身做人的准则。
上谏批驳当时权倾一方的权臣韩侂胄,是徐邦宪仕途上一次勇敢的亮相。
韩侂胄好大喜功,轻视金军,在准备不足的情形下奏请朝廷兴兵攻伐。许多官员虽知战机不逮,但无人敢言反对,只有徐邦宪谏言皇帝,未经熟谋仓促用兵,必不能取胜。韩得知谏者是徐邦宪,对他恨之入骨。不久后徐邦宪被贬处州降级使用。事实证明,徐邦宪的分析完全正确,宋军攻打宿州、唐州均以大败告终,金军趁势渡淮南下,形成了与宋军对峙的局面。
仕途沉浮,权臣淫威岂能消弥徐邦宪的斗志?重新被启用后,他又多次在上朝时提出与韩侂胄针锋相对的观点。他的再次“冒犯”让韩恨火重燃,唆使御史徐柟大放厥词加以打击诬陷,为泄私愤,又一次把徐邦宪削职夺俸。
无论是在被贬后的江西任上,还是转任“总领江东淮西军马钱粮”之职,从徐邦宪的身上,都一如继往表现出不畏权臣和实事求是的高风亮节和坦荡忠诚。
韩侂胄死后,朝廷念及徐邦宪业绩卓著且才华横溢,再封他为“太平知州”,可惜在赴任新职不到半年就患上重病,不得不向朝廷请辞。他一边养病,一边主持进士考和编撰国史,先后有《奏议》《东轩集》《周礼解》《史记考》等一大批著作问世。
落叶归根后的徐邦宪站在“白沙十里堤,花映武阳溪”的熟溪河畔,他抬头望见了城西壶山南麓那座昔日一代名相舒元舆求学的葱茏小山。在风风雨雨数百年后的这座小山上,徐邦宪为自己修筑起了号为“书台山”的读书室,他想用书籍和一盏油灯伴尽余生。他生前早早给儿孙留下遗嘱,死后要葬在壶山之麓。这位去世后被朝廷谥封“文肃”的清官大儒终于如愿以偿,他的生命之脉和着那山、那故人一起跳动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