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美北疆印象散记
都乖堂
历时11天,四驾齐驱,行程5300公里,历经夏秋交替,畅游北疆美景。领略雪山天池乐园、高峰峡谷峻险、异域圣湖秘境、民族团结和睦、边疆稳固安宁。用心感受,用情叙写,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
----题记

(三)秋 遇 喀 纳 斯
“喀纳斯”是蒙古语,意为“美丽而神秘的湖”或者“峡谷中的湖”,位于阿勒泰地区布尔津县北部,距离县城约150公里,距离新疆首府乌鲁木齐约850公里。有云海佛光、枯木长堤、水下森林、神秘“湖怪”,以及远离尘世的图瓦村落,还有炫目的自然风光。
上午十点我们又出发了,北屯距离喀纳斯200多公里。一路上大多数都是省道,限速40--60码,并且因为马上到边境线了,安检站每隔几十公里就有一个,主要出示身份证实名验证、打开车窗人脸识别以及后备箱危险品检查,安检人员都非常友善和乐于助人。
有人说,新疆治安很下功夫,是全国最安全的省份,没有之一。如果偶遇哈萨克族警察面带微笑,主动上前敬礼,并示以“哈喽,您好”的亲切问候,让人心中会立马升腾出一种身处异域边疆的安全感。尤其是他们典型的欧亚混血有棱有角的英俊相貌,加之健壮的体魄配上庄严的警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黑黢黢的阿尔泰山仿佛举起一盏明灯,把厚厚的云层涂抹成一大片火烧云。几架风车,可劲地摆动着那长长的叶片,迎接第一抹朝霞。一想到就要看到喀纳斯湖,心里格外激动。沿途前不见行人,后不见来车,四周静悄悄,只有静静的草场和悠闲的牛羊迎接来自八方的朝拜者。
新疆太大,最初计划十天游遍北疆,其中八天半在路上,也在我们意料当中。如果遇到视线良好、路况笔直的路段,前车一脚油门下去,就能把后车远远甩出十几公里。小型车队出行最害怕跟着跟着掉队或者走错路,大家相互等候耽误时间。虽然出发前我们买了两个对讲机,但意外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在布尔津县城旁边加完油,稍作休息我们又上了省道。再往北,路上的车辆明显减少。当即将进入阿尔泰山口时,我们紧紧尾随的第三辆车一个左拐突然下了省道,高德导航“您已偏行,您已偏行”一个劲提醒也没有用了。我们后面两辆车抄近道,驶上了可以说比乡村道路略好一点的柏油路。沿着蜿蜒崎岖的公路,我们进了好像阿尔泰前山一个不知名的小山峦。好在山里还有信号,才知前面两辆车就在山那边的高速公路上,相隔距离不是太远,相约前方海流滩收费站再见汇合。
从海流滩收费站前行20多公里,再穿越贾登峪盘山公路,就到了喀纳斯湖的第一道门户----贾登峪门票站。车子在山岗、草原间行进,拐过几道弯之后,便开始下行,我们远远望见在一个四周群山环抱,地势开阔的山谷盆地里,山坡上云杉密布,白桦挺拔;山谷里草地连片,青草茁壮,鲜花繁茂,一条清溪穿流而过,大群的马、牛、羊在悠然吃草,牧民们骑着马,牵着骆驼穿梭其中,似乎在驱赶归拢着羊群;山脚下,一座座风格独特的宾馆、别墅,坐落在密林之下,花草丛中。正午的阳光给山顶镀上一层金光,从山峰间穿过泻入草地,使得整个山谷明暗不均,但又泾渭分明,简直就像一幅美丽的风景油画。清纯的空气,呼吸感觉特别舒畅,远眺感觉特别遥远。
贾登峪盘山公路长约35公里,沿途自驾轿车、越野车、房车排起了长龙,全国各地牌照都可见到。临时停车观光台上,一条纯种黑色哈萨牧羊犬,不知什么时候悄无声息地站在了我们身后,使劲地摇着尾巴。就在我们不知所措时,从旁边出租车上下来一个五十岁左右的维吾尔族司机,说“快,给它喂上一点馕就好了”。随后,维族司机在我们邀请下,很友好与我们合影留念。

因为新疆喀纳斯景区相对比较大,游览地方很分散,建议最好安排两天时间。贾登峪门票站至喀纳斯景区门票站36公里。为了保护喀纳斯的自然生态环境,游客要先将自驾车辆停放至贾登峪停车场再换乘免费摆渡车前往喀纳斯景区门票站购票入园,再换乘区间车前往各个观光点、住宿点。景区门票价格旺季160元/人/2天,相对其它景区门票倒是不太贵。但网上预订的只有几张床铺的四间图瓦新村小木屋就1800元,心里还真有点“愿者上钩”挨宰一刀的不爽。
摆渡车在崎岖的景区公路上,最少得行驶一个多小时。车内屏幕播放着喀纳斯湖的风光录像,伴着新疆特有的少数民族乐曲,强烈的画面冲击感真是吊足了人们的胃口。前边是盘山公路,不知道拐了几十道弯,向上看,头顶是车,朝下看,每一个阶梯上都是大巴车。 山路右侧,茂密的白桦林和松树林,把山坡覆盖得严严实实。路左边,雪峰连绵。一条山溪蜿蜒流过,又滚落到宽阔的河滩上,那水面,倒映着蓝天白云和高山密林。一簇簇树丛傍水而居,又呈现出水乡的恬然与柔美。车窗外高山草场、森林湖泊,恰似苍天偏爱独珍馈赐于阿尔泰的绿色嫁妆,在阳光下骄傲地闪耀。两只苍鹰在头顶盘旋了几圈,又向着远山飞去。
我们从喀纳斯景区门票站再换乘5号区间车,途过喀纳斯大桥前往图瓦新村小木屋时,有位同行的美女不经意间说“今天立秋哪”!时至立秋年过半,细数走过春的明媚、夏的繁盛,还没来得及多想,转身便与秋不期而遇,从天而降的缘份,命运般邂逅在净土喀纳斯,让人很容易产生一种魔幻联想。在时光流逝的凝眸沉思中,细品季节迁徙的物语风声,暗香盈袖,温润静美。秋光淡淡,秋意清清,秋云闲逸着诗与远方,秋风和畅着人间烟火。生命沉淀都会变成过往的风景,听几声鸟呜,闻几处花香,能与一处风景不期而遇,与一缕清风温柔相待,便是慈悲和圆满。而我,希望秋风中的每一片叶子都能有好的归宿。这个秋天,愿时光多一些明媚,岁月静好,你亦无恙。
光阴辗转没有为谁许下永远,只有心安,每个季节都有属于自己的精彩瞬间。多少年前,我看过用真人实事表述喀纳斯现状与历史变化的新疆人文纪录片《净土喀纳斯》,是一部全方位、全景式展现喀纳斯生态、人文的优秀电视作品。就何为净土?佛说,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凡心净,即是净土。水净香自远,心静花自开。如若想洁净素雅,先要修心,只有心底清澈了,生命的乐章,便可演奏出别样的韵律。如若所有的别过,都能洁净相忘,未尝不是一种通透。所有的遇见,都能多一份澄澈,未尝不是一种欢喜呢!
阿尔泰山深处的喀纳斯湖区图瓦人大约有2000多名,主要集中在禾木村、喀纳斯村和白哈巴村三个村庄。下午五点钟,我们到达图瓦新村。高低错落的小木屋,房前散落的马匹,村道上的胡杨林,还有晚归的牧民,在云雾笼罩下,村庄显得异常安详。在夕照中,那些带有尖顶的、颇具瑞士风格的小木屋反射出一丝丝温暖的金黄色光芒。村中的小路向村子四周的松林延伸,一进入松林便了无痕迹。放眼望去,四周的山脉像是一双大手,将这个村庄呵护在掌心。沿途小木屋,房顶一般用木板钉成人字形雨棚,房体用直径三四十公分的单层原木堆成,既保暖又防潮。
图瓦新村似乎是老村接待能力饱和之后,建设的单纯为游客提供食宿的一个聚居点,基本上是一家连一家的木屋客栈,只能吃住一体,没有单独提供餐饮服务和出售百货的摊点商贩。家家客栈户外都支着烤架,烤羊或烤肉串青烟袅袅,潮湿的空气中弥漫着浓烈的味道。
在新村区间车停靠站台上,一个与儿子年龄相当的小伙子迎接了我们,之前他们在网上就预订小木屋进行过交流,一见面就像好朋友一样。小伙子介绍到,他的老家是河南漯河的,亲戚承包了一个小型客栈,自己过来帮忙,这里从6月初到8月底生意很好,到9月份就大雪封山,他们也就下山了。小伙子帮助我们合影留念后,就把我们带到了站台对面的云雾客栈。旺季一铺难求,客栈竟然只能安排两张上下铺,另外四间小木屋还在村里图瓦人的院落里。大家商量挤一挤索性就统一住小木屋还好。
在小伙子带领下,从村道柏油路下去还要经过一段百米的泥泞小路。走在这坑坑洼洼积水泥泞还有牛羊粪便的小路上,闻着小木屋里飘出的菜香,听着远处传来的风声低语,感受着落日余晖的柔和光芒,别有一番意境。小伙子与一个十四五岁图瓦族小朋友看起来混得很熟络,我们很顺利地有点小兴奋小激动地住进了小木屋。第二天,我与小朋友交流过,说他们现在都上双语学校,基本的汉语交流还不是问题。
虽然此时天空下着毛毛细雨,但一群小可爱探究近在咫尺“喀纳斯水怪”好奇心仍然不减。一行乘坐区间车二十多分钟就到达了景区门口。清澈的湖面,害羞似的隐身在密林后边,依偎在阿尔泰的怀抱里。这里不仅仅有河边茂密的森林,还有松树特有的清香,微风中的水的气息。高坡的草地上,有新建的欧式木屋,也有当地图瓦人的传统木屋。湖面上覆盖着茂盛的植被,有一座栈桥一直延伸到湖中心。站在桥头,可以看到半山晨雾和湖面的景色。整个湖都笼罩在薄雾中。大家小心翼翼地走下木栈道,又下到湖边近距离观景。为了防止游人滑落水中,湖边胡乱堆着大块的黑石头。这个时候,空气是那么干净,风是那么温柔,仿佛是上辈子的事了。站在湖畔观景台上,喀纳斯展示给我们的,是一泓看不透的凝碧的湖水,宁静而悠远,谦恭而内敛,深沉而博大。而那兴风作浪的神秘水怪,究竟藏匿在那一圈碧浪细细的波纹之下,又究竟搅动在哪一些人群心襟荡漾的心灵之中呢?大自然亘古久远的律动替变,仿佛也印证我们内心世界的遐想。天无言,地无语,大音稀声,暮色已晚。
喀纳斯的夜幕低垂,群星闪耀,仿佛伸手就可以触碰满天星河。抬头仰望星空,星与云在夜空中交汇,瑰丽变幻,在秋季欣赏一幅梦幻极致的璀璨美景。在这里,夜晚一切归于寂静,想着美好,数着星星慢慢入梦。在这片净土,心静了,不起波澜,自由自在,与世无争,重复着陶渊明笔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简单人生,不知是否是,久居繁杂世界后的一种回归和向往。
第二天早晨七点,冒着星点雨滴,循着不远处喀纳斯河划过晨雾的轰鸣声出去溜达。漫步空净的马路,大口呼吸潮湿清冽、略带香甜的空气,看几匹老马在昏暗的路灯下悠闲地啃草,感觉挺好。还有几位同样是喀纳斯的“借宿者”,披着雨衣早早骑着高头大马,沿着村道走向喀纳斯的深处秘境。
不知不觉间,独自一人竟然摸索到了图瓦老村附近的喀纳斯河边。远山层林云雾缭绕,河水斑斓变幻莫测,幽蓝、油绿、乳白、微青,因动而异,眨眼间又是一番景色。裹着日月,挟着牧歌。逝去的是秋水,不老的是心灵。站立河岸,心怀虔诚,寻求神灵的庇佑与指引。闭上双眼,轻轻合掌,默默祈祷,感受初秋的气息。只要这圣水与青山还在,喀纳斯图瓦人的生活就永远祥和从容。
当地人说,来喀纳斯不去观鱼台,就相当于没有来过喀纳斯。上午十时,从图瓦新村乘坐景区区间车15分钟就到了半山腰栈道,再通过栈道步行大约半小时到达山顶观鱼台。观鱼台建于海拔2030米的哈拉开特( 蒙古语意为“骆驼峰”)山顶上,呈两台一亭结构,两台为六角形,上大下小,亭子顶部为半球状,对称分布有四个羽之翼造型,寓意着山鹰翱翔的雄姿。与湖面的垂直落差达600多米,因处于观察“湖怪”的上佳位置,故得名观鱼台。
自认为自己平日坚持锻炼体力耐力都还可以,也算半个爬山登高运动爱好者,但1068级木栈道爬上去还是有点相当吃力。站在观鱼台上,环顾四周,喀纳斯湖尽收眼底,远处雪山和脚下针叶林带交相辉映。这里不仅可将四分之三的湖面尽收眼底,还能观览湖周的层峦叠嶂、翠峰倒影。若举目北望,还能清楚地看到阿尔泰山的最高峰——友谊峰。
那一刻,静静等待云海汇聚,形成那云海填谷的壮观景象,云海蔓延过湖泊、山林、原野,像是一位舞者般轻盈地跳着向着我们而来。自然界万物焕发着该有的青绿,草木郁郁葱葱,雪山纯白无暇,喀纳斯湖碧蓝透彻,天蓝云白的干净,整个画面就像是副天然自成的精美油画。俯瞰神的自留地,我现在也是个神仙了。
再返图瓦新村小木屋,我们遇到了在院落门口晒太阳的小木屋主人。一个七十多岁好像腿脚不便坐在轮椅上的图瓦老人。就在恋恋不舍道别时,我们再也按捺不住那份可能遗悔终生的神秘答案,就随口问他为什么没有跟儿女一起进城去“享福”呢?老人笑了笑说,“城里没有喀纳斯的味道,住不惯嘛……”。
下山途中,喀纳斯的湖水沿着峡谷潺潺相送,它依次串起了月亮湾、神仙湾、卧龙湾等清澈的水潭,滋润着谷底的草场。一路上,总看见马呀,牛呀三五成群的在山谷里走过,看样子并不在意吃草,似乎是悠然自得地散步。
一路风景,秋遇喀纳斯,我们真得不虚此行!
作者简介: 
都乖堂,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出生于周秦文化厚重之地——宝鸡陈仓,十七岁始淬炼于河西走廊锁钥雄关——拂晓劲旅,现供职于嘉峪关市生态环境局,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嘉峪关市作家协会会员。“生活、激情、真诚、感恩”热恋一方黄天厚土,笔耕不辍,勤学励志书写人生真谛,执著于“寻根文学”创作,至今已有一百多余篇散文随笔在各类报刊杂志发表。个人散文集《心路驿站》由中国人民出版社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