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家组位于相桥镇的东北角,是真真的鸡叫能听四乡之地,是关中平原上一个小村庄。放眼望去,除过村庄,就是一望无垠的沃土地,水泥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

周家组东与港子王组相连,南与田市辖区的北贾组为邻,西与相桥辖区的包寨组接壤,西北与康桥辖区的和平庄组相邻,东北跟关山辖区的四珍庄子组相接。
相传650年前,村子来了姓周三兄弟,见此大片土地荒芜,人烟稀少,便搭建房屋,住了下来。遂拓荒种地,辛勤劳作,娶妻生子,繁衍生息。
周家组的名称是有来历的。据老人说,解放前,城门楼上有“塔村周家堡”五个字。村子东北方向500多米处有一座塔,高约5米,形状像纺锤,解放前就倒塌了,解放后用倒塌的瓦砾修了路。还有另一种传说,周家村原名叫周荚槐。因解放前西城门北边有一棵皂荚树,解放后就被毁了。村子南头有一棵大槐树,这棵槐树距今有630多年的历史,现在被西安市人民政府当做文物保护起来了,《临潼县志》中也有关于这棵槐树的介绍。

传说周家组的人,是从山西洪洞县迁来的。明朝初期,骊山到华阴一带发生过一次大地震,骊山崩裂,渭河北移,这一带洪涝成灾,加之瘟疫,死伤的人过半。于是朱元璋下诏,从山西向陕西移民,这才有了现在的周家组。
据老人回忆说,解放前周家组不足百人,土地1300多亩。解放后到了1954年,查田定产时,人口增长到了200多。1962年因黄河建坝,又迁来王姓三户,韩姓两户。由于宽容组人多地少,上级便从本组划出200多亩土地给宽容组。七十年代建宽容小学和大队部时,上级又给包寨划拨了几十亩地;加上划拨庄基地占用的土地,所以目前村组土地仅剩900来亩。七十年代,村组人口已达300多,八九十年代,尽管实行了计划生育,1994年最后一次分责任田时,总人口已增长到428人。

如今土地面积没有增加,住户和人口却在不断增长,目前村子共有112户,其中周姓就占96户,总人口已达到456人。1969年底以前光自留地人均就占2.16分,其余都归生产队集体所有。到1994年分责任田时,人均土地1.85亩。1995年至今,人口增加或减少,土地一直不变,也就是婚丧嫁娶生老病死,土地不加不减,并且于2018年进行了土地确权。

现在村里大街小巷的道路全部硬化,路边也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原来村东的两个城壕,被改造成了排水沟,村民出行更方便了。村里大车小车出出进进,三轮车电摩、数字电视、冰箱空调、太阳能热水器几乎家家都有,连老年人都都拿上了智能手机。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人人满面春风。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目前农村土地流转,普遍出现了新的问题,就是每户人口的多少和占有土地的多少严重失衡。啥时候能按照现有人口,重新划分土地,消除人多地少,地少人多的现象,从而最大限度地缩小农村贫富差距,让大家共同走上富裕的道路。
2023年8月

【作者简介】:刘正军,西安市临潼区退休教师,从教42年,记录生活点滴。临潼区影协会员,作品偶见于报纸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