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户名家李英杰、范琳合影(宋高立摄)
金球啊金秋,人都说秋天乃收获季节。收获季节乃令人欢快的季节。可它对我临猗眉户剧团这方小天地来说犹如晴天霹雳,顿时感到天倾西北,地陷东南——老友范琳逝世了!!!噩耗突兀传来,空气凝固了,全团震惊,上下炸锅,哭声一片,他永远的离开了我们……
呜呼哀哉,
峨嵋垂首寄哀念,
痛失老友永难还。
涑水也有呜咽声,
老友逝世难重生。
我等四兄妹——李英杰、张俊芳、郭高计、范琳。观众称我们为临猗眉户剧团“四大台柱”,也有人谓之“四大天王”。这都是衣食父母们对我们的爱称,我们如何消受得起?然而突然间“四柱”少了“一柱”,“四王”缺了“一王”,而且是年龄最小的“一王”,怎能让人承受得起?又怎能不让人悲痛欲绝呢?
老友范琳去世半月有余,我的心仍然难以恢复平静,他的音容笑貌,他的硕壮身影,总在我面前晃来晃去,让我挥之不去,犹如生前一般,晚上,闭上眼睛,难以入睡,脑子里又过开了记录片电影,与老友的往事一幕一幕重现,他生前那一桩桩、一件件的感人故事反复呈现眼前……
老友范琳生前塑造了数以百计舞台人物形象,他的表演细腻流畅,唱腔高亢豪迈,余音绕梁。这些在观众心中早有定评,无需赘述。我这里只说几件大家鲜为人知,感人至深的二三故事以飨读者,以示悼念,以慰我心。
其一、不争角色识大体
老友范琳视戏如天,待戏如命,特别是不吃“戏醋”,令人敬佩。在六七十年代,演员们争角色、吃“戏醋”者甚多。这是令剧团领导最感头疼的事。何为争角色、吃“戏醋”?即演员都想演主角而不想演配角,都想演A角不想演B角。经常为争演一个主角或A角弄的红脖子长脸,甚至大打出手,弄得跟仇人一样。可范琳演戏几十年从未发生过这类事情。不管是A角B角还是大角小角,给啥演啥,欣然面对,而且认真对待,直至演好而后快。所以经他饰演的角色活灵活现,惟妙惟肖,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让我最难忘记记忆最深刻是在文革中革命样板戏《红灯记》的排练演出过程,在当时的时代下,样板戏的演出都是一招一式学的,演的。在重排演出之前,为了把戏排好,团里派我和范琳、郭高计专程去北京学习,并命令范琳学李玉和,郭高计学鸠山,我学王连举,领导三令五申,各执其责,一招一式,毫不马虎,学不好就是立场问题。在北京我等三人各司其职,认真学习,回来复排后上演了不到三几场,领导找我谈话说:“上面让你演鸠山”。按领导旨意我演鸠山演了两场,领导又来谈话说“观众反映范琳演李玉和显瘦,你演鸠山有又显胖,在气势上压倒了李玉和,这是政治问题,还是你演李玉和吧”。为演鸠山,我把头发也砍了个精光,咋塑造李玉和的光辉形象?真让人哭笑不得。无奈只能按领导旨意买了个头套,接受演李玉和的任务,范琳演了王连举。
记得首场演出是在运城原三五八九机场作劳军演出,出乎意料的是,那时织头套的技术实在太低劣,把那个头套往头上一戴,一片哗然,假发乱的跟刺猬没啥两样简直就是个活鬼,没有人形,连我都觉得恶心,哪有心情塑造李玉和的光辉形象?正在无计可施、不知道如何面对台下众多官兵的紧急时刻,救星及时赶到,是我的老友范琳首先安慰我说千万别着急,咱们共同想想补救的办法。他一边说一边帮我,又是整装又是理发,经他再三精心整理之后,果然有了改观,从而顺利的完成了当晚演出,收到了观众满意的效果。全团上下无比高兴,无比激动。试想,我演了范琳精心刻画的角色李玉和,他非但不妒不怨,反而真心实意的帮助我,彰显了一个普通演员顾全大局、不吃戏醋、嗜戏如命的高风亮节和高尚情操。
真是:
不争A角顾大局,
帮助B角解难题。
真情厚义识大体,
令我敬重且感激。
二、为演好戏拜良师
范琳先生生前塑造了一大批有血有肉、光彩照人、甚为丰满的舞台人物形像,首先是他勤学苦练的结果。他那清翠高亢又宽厚的金噪子与精美绝轮的唱腔,给观众留下了永世难忘的深刻记忆。这一切说来容易,但作起来且达到高境界却是难上加难。无一不是通过深钻细研、千百次反复推敲磨练、用艰辛汗水得来的。范琳老友戏演得好还有一个诀窍,那就是善于深入生活,熟悉生活,体验生活,提练生活。记得国务院文化部艺术局原局长曲润海局长给我那部拙著《午台春台》作序时引用过一段值得品味的话:“我国著名的戏剧学术大师张庚先生谈戏曲现代戏時有一个‘表现’说,还有一个“变形”说。他一般不说“反映’,而是讲‘表现’;一般不讲‘真实’而是讲‘变形’,说了到创作的规律与特点。”所谓“表现和变形”就是指艺术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取法传统,创造自我。我曾不止一次的看到他在演出之余深入农乡、山村、兵营、工厂,与百姓聊天,问寒问暖,问群众收入多少,问子女上学问题等,无所不聊,或席地而坐,或蹲在崖边,不管地方脏净,一坐就是半天。有时还直接参加群众的劳动,耕种、收割,无所不作,这样,它不仅知道了劳动人民的艰辛,还学会了不少劳动生产技术知识。由于范琳先生能深刻体验生活,并且对生活加以艺术的提炼、筛选,加工,而不是照搬生活,所以他塑造的戏曲人物是即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即戏剧大师张庚陈先生所说的‘表现’说,是‘变了形’的艺术形象,能给观众以美的艺术享受。而且这种享受能深入人心,让人永远不忘。我想,这就是范琳先生演好诸多角色的秘诀所在。
真是:
生活乃为艺术泉,
深入才知天地宽。
“表现”“ 变形”细提炼,
塑造角色才丰满。
三、不畏闲言行善举
范琳先生不仅戏唱的好,还是具有戏德的人。任洪乃我临猗眉户剧团元老,剧团创始人之一。实可谓红遍晋南的宛儿,令人遗憾的是这位大名鼎鼎的表演艺术家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却命断北相,撇下遗孀、遗骨和年过7旬的丈母娘,孤儿寡母,生活艰难。特别到了农忙收麦时节更是雪上加霜,我的好友范琳知道这窘境后,把自家的麦子放在一旁,不怕闲言碎语,二话不说,挺身前往帮忙。麦收时节,骄阳似火,他不怕酷热,一干就是数日不下麦场,他这种替友人解难、先人后己的高尚风格真是可敬可佩。
还有一次剧团在芮城演出,大家都住在招待所,我团演员李文鲜身患小恙,医生开了不少中药,文鲜行动不便,跟前又无亲人,又是我的好友范琳不避闲言挺身前去帮助,为其在茶炉上煎药,煎好后,亲尝凉热,送至床前,让令文鲜和大家感动不已,这是何等的高风亮节啊!这种对同事关怀备至,乐于助人的好品德,堪称我辈之楷模。
真是:
为孤收麦帮大忙,
为友精心煎药汤。
任尔闲言和碎语,
我存大爱在心房。
老友范琳永远离我们而去了,呜呼痛哉!
老友已然驾鹤去,
高风亮节永世存。
万众犹闻生前韵,
愚兄思你泪悲飞。
呜呼哀哉,老友安息吧!
2020年12月6日
原创作者:李英杰
责任编辑:张忠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