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璀璨星-梁思顺》
梁思顺(1893年—1966年),字令娴,诗词研究专家, 梁启超长女。外交官周希哲夫人,中央文史馆馆员。生于广东新会,毕业于日本女子师范学校,编有《艺蘅馆词选》。
她热心社会公益事业,曾参加北京女青年防痨协,后曾任北京市东城区政协委员。
梁思顺热心社会公益事业,曾参加北京女青年防痨协,后曾任北京市东城区政协委员。
她自幼受到父亲的熏陶和教育,爱好诗词和音乐。梁启超在世的时候,思顺长期担任父亲的助手,并尽心照顾自己的弟弟妹妹,深受梁启超的喜爱。在梁启超流亡日本期间,她曾担任梁启超的日语翻译。梁启超逝世后,她精心保存了父亲的许多信件,后来成为《梁启超年谱长编》的重要素材。
她操守高洁,在1938年丈夫周希哲去世后,她独自抚养4个孩子,虽然生活十分困难,但她却坚决不肯为日本人做事;
抗战胜利以后,她又拒当“国大”代表,并向解放区捐赠衣物。
她热心社会公益事业,曾参加北京女青年防痨协会。
新中国成立后,已过花甲之年还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曾任北京市东城区政协委员。
编有《艺蘅馆词选》,此书1908年初版,后多次再版,是研究梁启超学术思想的重要参考资料。
梁启超认为,国家富强离不开人才的培养与民智的提高,因此,呼吁在京师大学堂内设立师范馆:
“西国最重师范学堂,盖必教习得人,然后学生易于成就。”
1902年创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便成了北师大的前身,与源于京师大学堂仕学馆的北大同根同源。
在这个高等教育初创的年代,京师大学堂首任监督张亨嘉提出的“诸生为国求学,努力自爱”成了它最初的校训,将个体的求学与国家命运紧紧联系到了一起。
1909年,晚清名臣张之洞为京师大学堂师范馆的办学提出了这样一个要求:
“京师优级师范,为全国教育之标准。故京师师范,若众星之拱北斗。”
起步于微末的师范馆,被寄予了成为国家近代化教育标准,像北斗星一样引领教育发展的厚望。
之后,爱国主义与弘文励教成了北师大发展过程中最难以磨灭的两个特色,支撑着学校走过颠沛流离的岁月。
1912年,学校改名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后来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合并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自此,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师范大学成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