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家组的红白喜事
随着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九十年代村里的文化生活逐渐丰富起来。跳舞是其中之一。本组就有两个舞蹈队,农闲时,领舞的吹着哨子,天天训练。谁家有喜事,舞蹈队就争着去表演助兴,来宾看了热闹,主人也高兴,还活跃了乡村文化生活。一般迎亲跳舞最热闹,在街上舞者穿着戏服,踩着鼓点,扭个不停,路旁站满了看热闹的村民,喜庆祥和,真是乐翻了天。

五十年,结婚办喜事,接媳妇用的是木轱辘硬脚子车,六七十年代改为皮轮车,九十年代前进化成了小轿车。以前谁家儿子结婚,在家里举行个简单仪式。两千年之后,办喜事变得大气排场了,在室外搭个戏台子,有司仪主持,浓重热烈,期间有唱歌的、跳舞的上台助兴。当天早上先款待村里朋客,能有几个喝醉的人,说明主家招待得好。中午招待娘家客,六七十年代,娘家人有拿亲家茶碗、酒杯等小东西回家的讲究,这不叫偷,这是具体时代的民俗习惯,而现在这种习俗已经随着时代远去了。

结婚娶媳妇,一般是前一天请执事的,过去这里把执事总管叫“总拿”,现在还有这样叫的,把每个执事的笼统叫“相封的”,总管全盘安排婚礼过程的所有事宜。第二天一大早,执事的就到位了,然后各司其职。接着锣鼓喧天,跳舞的大展风采。新郎要乘花车去接新娘子,红包香烟是要带足的。谁家姑娘出嫁,婚车出村之前,总有几波人用绳子拦路,向新郎要喜糖吃、要烟抽,新郎也不生气,知道这也是图个热闹,分享个快乐,一般撒上几把糖果,给上几盒烟就过去了。新娘子接回来那一刻是最热闹的,鞭炮声声,锣鼓阵阵,围着看新娘子的,跳舞的,耍丑的,好不热闹。喜公公喜婆婆总被装扮成滑稽的样子,围绕婚车转三圈。新郎家的人给新娘子敬茶,新娘子是要给红包的。执事向围观的人撒喜糖,扔馒头,一番热闹后,新郎才将新娘抱起,脚踏红地毯,走到洞房门口,主家亲友关着门,向娘家人索要红包,当给足所要的红包数目之后,才开门准许新娘进入洞房。接下来由司仪在台上主持仪式,娘家客人及所有来宾,坐席吃大餐,公公婆婆和新郎新娘向所有宾客敬酒,晚上答谢相封的完事。
至于丧事,改革开放以前,用砖箍墓的人很少,改革开放后,慢慢多起来了。两千年前后,用预制楼板置顶,暗厅铺瓷砖,砖封墓口。这些年为省人力,用小型挖掘机开挖填埋,主家付费。挖掘机开挖后,放上预制好的水泥“房子”,小伙子们把棺材放进“房子”,最后用水泥盖板盖好,再用水泥抹了缝隙,挖掘机开始忙活。之后村里的男劳力用铁锨把坟头和周围整理一下就完事了。

谁家老了人,第一时间先叫人给老人穿寿衣,再通知组长,成立治丧委员会,请执事的。然后派人报丧、搭棚、摆桌凳。第二天下午主家请来餐车,有的地方叫服务队。服务队按照和主家商定好的价格备办酒席,服务队负责所用的厨具,采购食材,不负责上菜端盘子。有的地方服务队上菜端盘子一条龙服务。随后出席设宴,招待帮忙的,乐人迎饭,放置花棺罩。第三天早上,乐人和孝子绕村子一周请抬埋的乡党,接着给老人上茶献饭。若是儿子儿媳孝顺,亲戚还会给孝子搭布。搭布就是将被面子或七尺白布斜搭在肩上一绑,毛巾扎在头上。舅家人给外甥搭,娘家人给女儿女婿、侄子侄女搭,这是敬老美德的传承,若是儿子儿媳对老人不孝,在丧礼上是断然不能享受搭布待遇的。

下午乐人和孝子再绕村子一周,抬埋的乡党很快就到齐了。主人用十三花,即自备的水果点心瓜子等,加上餐车做的八凉八热,款待抬埋的众乡亲,一般有六七桌人,乐人吹奏、孝子行礼,孝子由舅家人上香、敬酒、点纸,带领所有来客绕棺材一周,瞻仰老人最后一面,最后封盖。等扫墓人回来时,抬埋人将棺材抬到花棺罩上,孝子跪拜,执事的烧纸糊的车马等。原来是真抬,现在棺罩带轮胎车轱辘,只做抬的姿势,拉着推着就走了,一路上炮声、唢呐声、哭声此起彼伏,哀婉凄厉。

等填埋完,执事总管安排一名熟谙丧事的执事,料理主家向抬埋的乡党致谢;帮孝子在坟前焚烧纸钱、花圈、花饭、花馍等,召唤孝子向老人敬酒三叩首,孝子往往哭得天昏地暗,死去活来,此时需要执事的安慰孝子节哀,召唤孝子回家。

回家后,孝子端盘答谢帮忙的,且要亲自分发礼物,男相封的发香烟,女相封的发毛巾和洗洁用品,这种习俗由来已久,谁也记不起,是从什么时候兴起的。
2023年9月2日
作者简介,刘正军,西安市临潼区退休教师,从教42年,记录生活点滴。临潼区影协会员,作品偶见于报纸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