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忆当年
文/郁三阳
今年华北地区遇到了百年一遇的大暴雨,河水泛滥,淹没一些城市和农田。此时此刻,我想起了儿时夏天遇到大雨暴雨时的情景…
我家住在河北区二马路二贤里,虽不属于三级跳坑,但遇到下大雨时,胡同里的雨水就往院里倒灌,眼看就要漫过门槛进屋了,各家年轻人就抄起铁簸箕,冒雨把院里的水往胡同里淘。雨小了,胡同里的水渐渐退去了,院里的水也淘干了,我们敲打着簸箕庆祝淘水大战圆满结束。如若赶上水太大,水漫进屋也是难免且常有的事情。
赶上大雨,房顶漏雨屡见不鲜,外面大小,屋里小下,外面不下,屋里还滴㳠。雨水漏下来时,各家各户把锅碗瓢盆都用来接雨水,还用塑料布把怕水的东西都盖上。妈妈手巧,用剪刀剪几把纸笤帚,挂在外面,乞求龙王爷开恩,把雨水早点收走。也别说,这招有时也很管用。
下大雨时我最担心的是自己家的窗户,下面的窗户安装的是玻璃,可是上面的窗户则是用粉帘纸糊上去的,遇上小雨还无所谓,雨大了就会把窗户纸都打破了,七零八落的,风一吹来瑟瑟抖动。天一晴我们买来粉帘纸把窗户糊上。手一勤快,在窗户纸上涂上些桐油或食用油,防小到中雨也能发挥一些作用。就这样,年复一年已成习惯。
1963年8月,天津下了一场历史以来的最大暴雨,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遭受了巨大损失。毛主席多次视察灾情后,发出了“一定要根治海河”的号召,津门百万大军挥汗上阵,建成了“分区防守,分流入海”的水利系统工程,在今年京津冀特大洪水面前,充分发了防洪疏导作用,经过抗洪人员日夜严防死守,夺取了这次抗洪抢险战役的全面胜利。
今年夏天这场大暴雨过后,我不禁想起了唐朝诗人杜甫在其名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诗句:"风雨不动安如山,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几百年来,天津人的梦想在新时期我们这一代人的身上已经变成了现实。人们有理由相信,今后的日子会更加美好。

郁三阳 自幼受先父、津门著名书法家郁美庵先生熏陶,后又虚心向王学仲、宁书纶求教,每日临池不辍,临写名帖名字,形成自己潇洒飘逸的个人书风。先后在北京民族文化宫、王学仲艺术馆举办展览。作品被国家博物馆、钓鱼台国宾馆、吴昌硕艺术馆收藏。本人现为外交部礼宾司特约书画家,多幅作品在国外多家中国大使馆展出和收藏。曾在美国宾州格瑞芙等大学等讲学,传授中国书法。夲人现为中国书法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院特聘书画家兼外联部主任、亚太文化艺术协会副主席、亚太文化艺术协会天津分会主席、天津书法家协会会员、天津作家协会会员、天津《五子天地》文化传媒艺术顾问、天津三源文化艺术院院长等。
编审:许壮楣 张立巍
微刊制作:五子天地文化传媒工作室王广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