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志清
简论白居易作品的特点

关于白居易的诗风,我所掌握的诗话里印象最深刻是《艺概》一句“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奇语易,常语难,此诗之重关也。香山用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但如何做到用常得奇呢?我想可以用皮日休写的一首关于他的诗句子来回答:“吾爱白乐天,逸才生自然。”
那么这个自然该怎么理解呢?我觉得就是三个层次的自然——情感自然,语言自然,动词自然。
情感自然上,有怅然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有朦胧的“花非花,雾非雾”、有真挚的“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有达观的“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
这些诗有什么特点呢?在我看来,就是情感自然。因为哪怕只有只言片语,他就能很自然的告诉读者某种意味。
如著名画家陈永康先生所言:“画别人未画过的景物未必就新奇,也不必去拟守某一家哪一派的门户,只要把自己胸中的情感自然、舒坦地表现出来就是一张好画。”我认为诗也是如此。
然而情感是基础了,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白居易曾自比“异世陶元亮”,白居易被誉为“诗王”,正是因为他的诗词语言能让妇孺皆能吟诵。
不列举其名作,我随便翻到他的一首《百花亭晚望夜归》:“百花亭上晚裴回,云影阴晴掩复开。日色悠扬映山尽,雨声萧飒渡江来。鬓毛遇病双如雪,心绪逢秋一似灰。向夜欲归愁未了,满湖明月小船回。”都是当时比较通俗的语言。这首诗以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相结合的方式,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寂寞和忧愁。
首先,诗人以百花亭为背景,描述了晚上的景色。云影阴晴交替,给人一种神秘感和变幻不定的氛围。日光悠扬地照射在山上,而雨声则从江上传来,构成了对比鲜明的音色和视觉景象。然后,诗人以自身为喻,用“鬓毛遇病双如雪”来表达自己的颓老和病弱之感。内心的情绪也被比喻为灰暗的秋天。
白居易表达了对时间流逝和生命不可逆转的忧虑和悲哀。最后,诗人以满湖明月和小船回来作为结束,暗示了夜晚的临近和寂寞的回归。然而,诗中暗示夜晚的归来并未解决诗人的忧愁,但有了心灵光明的寄托。
通篇不难懂,因为没有让人难以理解的典故。但语句优美,语感流利。
最后就是炼字。对比而言:杜甫炼字是“语不惊人死不休。”白居易是:“新篇日日成,不是爱声名。旧句时时改,无妨悦性情。”一个“悦”字可见白居易改诗目的,是为养性情。
为什么我重点分析他的动词呢?这个说起来是个人爱好,也是因为赵汀阳教授《中国社会科学》2022年度好文章之《动词存在论与创造者视域》说:“存在要生出意义就必须落实为及物的行动,成为一个及物动词,因此,存在论中能够形成的所有问题都从及物动词开始。动词具有存在论上的本源性,动词造事而创造了属于自身的宾语,并且使事物具有价值。”那么,我们可以从两首白居易的小诗简单品味下他的动词的自然。
“莫悲金谷园中月,莫叹天津桥上春。若学多情寻往事,人间何处不伤神?”《唐诗镜》评价这首诗:“情到语流,绝无妆叠之病。”但从动词看呢?这首诗中有以下几个明显的动词:悲,表示悲伤、悲叹。叹,叹息、叹息。学,表示学习、模仿。寻,表示寻找、搜寻。伤,表示伤害。

这些动词更好的帮助作者抒发了情感、表达内心体验等方式,突出了诗人对过去时光的思念和渴望。但为什么说自然呢,因为毫无雕琢。
另外再看:“斜凭绣床愁不动,红绡带缓绿鬟低。辽阳春尽无消息,夜合花前日又西。”
明显的动词有:凭,表示倚靠、依赖。动,表示移动。缓,表示放慢、缓慢进行。低,表示垂下、降低。西,表示西去、向西方。

这些动词与诗中的意象相结合,动词丰富了诗意,而成了意境,含蓄的表达了诗人的忧伤和无奈。
所以,白居易的作品的特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情感自然:白居易的诗作中表达的情感都显得自然朴实,易于理解。他能用简练的语言表达出复杂的情感,让读者能够共鸣,感受到其中的真实与直接。
语言自然:白居易的诗词语言通俗易懂,没有过多的华丽修辞和少见的词汇,因此不仅文人雅士能够欣赏,即使妇孺皆能吟诵。他以普通人的日常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思想,使作品更加贴近人民大众。
动词表达自然:白居易运用动词丰富了诗的意境,突出了情感的表达。他在诗中运用动词来描绘景观、表达情感,这些动词自然地与意象相结合,传达了诗人的悲欢。
总之,白居易的作品,因为这些特点,让他的诗作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