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钩沉

(一四四)
前几回老提到“狗皮帽子”,那是指第四野战军的部队。
因为他们在东北的时候因天寒地冻一般棉军帽根本扛不住严寒,所以大多都戴狗皮军帽,所以就用狗皮帽子借指四野的官兵。因为他们打仗勇猛加之装备精良,国民党军也有叫他们“东北虎”的。
解放战争末期经过和进驻湖南的人民解放军部队基本都是第四野战军,先后有38军、39军、40军,46军和47军等四野的部队,当然,这中间要属47军在湖南呆的时间最长。他们历经了剿匪战斗,和平年代的建设时期和文革年代的“三支两军”时期。
湖南比起东北气候要炎热许多,狗皮帽子肯定没法戴了。但是多数四野的官兵仍然珍藏着那顶狗皮帽,因为那象征着一种身份和荣誉。因为入关的时候他们发现关内的兄弟部队,够资格能戴上皮军帽的只有团级以上的大官儿,营以下的官兵则只能配发棉军帽。这让许多四野的官兵倍感得意。
笔者从小在军营生长,周围的许多叔叔阿姨都是操东北口音的。就常见他们在天气暖和的时候干在太阳底下晒狗皮帽子这种事。

除了狗皮帽子,四野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朝鲜人多。结束辽沈战役四野大军入关的时候,已经是满满当当的百万大军了。于是金日成就提出要让在四野服役的朝鲜籍官兵回祖国改编成朝鲜人民军。
于是近10万的朝鲜籍四野官兵改编成人民军的3个师。那是人民军战斗力最强的3个王牌师,打起松松垮垮的南朝鲜军来简直就是摧枯拉朽,横扫卷席。
或许就是因为手下有了这么3个虎狼般的王牌师,金将军一时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以至于一路向南杀过了38线,这才有了后来的美军仁川登陆和悲壮惨烈的抗美援朝战争。
当然也有许多朝鲜籍的官兵自愿留在了中国。如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作曲的郑律成同志等等。很多人可能想象不到,威武雄壮的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居然是由一个朝鲜籍的八路军老战士作曲的。
笔者的父亲有个最要好的战友,也是一个李姓的朝鲜人。他也是个老资格,抗战时期就参加八路军了。后来大批朝鲜官兵回国,他由于娶了一个貌美如花的东北女兵,就留在了中国。
到了上世纪60年代初,他后于笔者父亲几年也调到了邵阳,时任邵阳市人民武装部政委。
由于父亲与他的亲密关系,两家人也亲如一家,逢年过节都要互相走动,团圆聚餐。李叔叔有三个儿女,老大与笔者同年,当然也都是正宗的中国人了。
文革后期,李叔叔调任湘南郴州军分区任司令,离休后就在号称“天下第18洞天福地”的苏仙岭脚下的干休所安享晚年直到去世。
许多年后笔者去郴州看望尚健在的阿姨,对着李叔叔的遗像大哭了一场。
说起当年入湘的第四野战军,不仅官兵都戴狗皮帽子,而且武器装备那也是杠杠的。刚入关的时候,别的部队还是汉阳造甚至还有老套筒的时候,四野就是清一色的“三八大盖”了。至于机枪冲锋枪等自动武器,别的部队一个连也没有几挺,而四野部队则是班班都有。
等打完平津战役,四野的许多部队又换装了美械,不少部队挎得都是汤姆逊、卡宾枪,有的连老美的M1伽兰德半自动步枪都扛上了。
所以四野的部队打仗不但战斗作风勇猛,火力也是压倒性的,难怪不少蒋军部队一听说对面是四野的部队顿时先挫了斗志。
在我军发展史上,最先兵力过百万的部队是四野。最先有炮纵的,最先装备坦克组建战车师的是四野,最先有飞机、建立航空学校的还是四野。

说起东北我军武装力量和东北根据地的快速发展和壮大,有两个人的名字不得不提。
他们就是我八路军冀热辽军区司令员李运昌将军和冀热辽军区第16分区的司令员曾克林将军。
抗战末期,美军在日本本土广岛和长崎扔了两颗原子弹,苏军150万大军分三路进入我东北,日军在东北的70万关东军在毫无斗志的情况下也基本放弃了没有意义的抵抗。
这个时候的东三省除了日军苏军和伪军汉奸,国共两党在东北都没有一兵一卒。这个时候就看谁的手快,能率先抢到东北这块肥肉。
这个时候毛泽东和周恩来还在重庆与蒋介石讨价还价,在延安坐镇指挥的朱德不失时机地向我在晋察冀和山东的部队发出了抢占东北的命令。而离东北最近的就是我冀热辽军区。
于是李运昌就命令曾克林的16分区的4000名官兵一部分地方干部作为第一梯队率先入关。其他几个分区的9000名官兵和2500名地方干部作为第二和第三梯队随后跟进。
在山海关,守关的日伪军拒不投降,也不肯开关,说他们接到了中国国民政府的命令,只准向国军部队投降。
曾克林大怒,挥兵攻城。虽然关上的伪军只是象征性地胡乱放枪,却因为八路军没有重武器而奈何不了倚仗城高墙厚的山海关据险而守的日伪军。
曾克林是个聪明人,他联系了附近的苏军,借来了4门大口径的重炮,集中火力轰开了城门,强行缴了日伪军的械。
入了关就是东北了,曾克林强征了一列火车拉上自己的12团、18团和朝鲜义勇军纵队及部分地方干部就朝锦州进发。
占领了锦州之后,曾克林解决了伪满洲国军两个旅,解散和收编了7000多人的武装,缴获了大量的枪支弹药。
接着他如法炮制,挥兵直指沈阳。

当这列既有客车车厢又有平板车、闷罐车混合编组的古怪的列车到达沈阳城外的时候,却不料呼啦啦涌上来数千名苏联红军。车门拉开,一支支“波波莎”转盘冲锋枪黑洞洞的指着我军官兵,强行将我军全部缴械了。
曾克林打听到这是苏军沈阳城防司令、苏军第6集团军司令克拉夫琴科上将的部队,立刻设法通过交涉见到了克拉夫琴科上将。
曾克林对克拉夫琴科说,你不要相信什么中国国民政府,蒋介石他是美国佬的人,他平生最恨的就是共产党。你们苏联不是苏维埃共和国吗,苏维埃不就是共产党吗?一笔难写两个“共”字,只有我们中国共产党才与你们苏联共产党是一家人。
一番话说服了上将同志,不但答应发还我军的武器,还答应让曾克林的部队进驻沈阳城并允许他们建立政权。
两人谈的高兴,立刻拍肩搭背以同志相称起来。克拉夫琴科还设盛宴款待曾克林,两个人频频举杯,共祝中苏两党的友谊天长地久。
曾克林的酒量本来就大,居然没有被从小喝着伏特加烈酒长大的老毛子灌倒,还把克拉夫琴科差一点喝到桌子下去。这一下可把上将同志高兴坏了,临走他拉着曾克林的手,口齿不清地说,曾司令官同志,我把苏家屯军火库移交给你。你明天就派人把那些军火拉——拉走。日本人的武器我们不要,那都是垃圾——工业垃圾!可对你们有用。再见了我的同志!哈哈哈哈——
苏家屯军火库是日军关东军在沈阳数十座军火库中的一座,规模居中。
由于日军在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遵日本天皇的命令猝不及防地向苏军投降的,因此那些军火库都是在毫发无损地交给了苏军。
第二天,当曾克林带着大队官兵从守库的苏军接收过钥匙,打开那扇沉甸甸的大门的时候,包括曾克林在内的所有官兵立刻目瞪口呆,从地上到几丈高的货架上层层叠叠整整齐齐地码放着崭新的还涂满了黄油的步枪、轻机枪、重机枪和小钢炮!有几挺已经去除了黄油的歪把子机枪在库房的电灯光下放送着乌铮铮的幽光。
这简直就是阿里巴巴进了藏宝的山洞。曾克林压制住内心的狂喜,立刻指挥官兵们搬运武器。
这一搬不要紧,一个团的兵力整整用了三天三夜才将这个苏家屯军火库搬空。
这一次苏联人在酒桌上的豪爽共让我军得到了2万多支步枪,3千多挺轻重机枪和一百多门大炮,还有大量的军事物资。
后来曾克林尝到了甜头,又故伎重演地与苏联人拉关系,搞军火。最传奇的一次据说是他与苏联人打赌,他一口气连灌了12大杯伏特加,结果得到了12座军火库。那一次曾克林差点没把自己喝死。
有了军火李运昌和曾克林就在东北大肆招兵买马,三个月不到的时间,冀热辽军区就发展到13万人,曾克林的部队更是扩大了20倍,拥有了80000人的部队。
其实这个时候我党中央还是没有完全拿定主意,即真正把全党全军的工作重点放在东北。
是李运昌命令曾克林亲自去一趟延安,把东北的真实情况当面向主席总司令和中央政治局详细汇报清楚。
时间不等人,为了尽快实现我军战略重心的转移,李运昌向苏军求援,他从苏军驻长春最高司令官马林诺夫斯基那里搞到了一架飞机。有了飞机,曾克林几个小时就抵达了延安。
9月15日,在杨家岭的政治局会议室里,曾克林兴奋激动的情绪和绘声绘色的描述把中央首长们都听呆了,他们原来都知道东北重要,却没有想到东北这么重要,他们原来也知道东北的形势大好,却没有想到是这么一片大好。
就是在这一次杨家岭的政治局会议上,我党做出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的重大调整。
调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同时兼山东局书记的罗荣桓率山东的10万部队和5万地方干部以及新四军的黄克诚的第3师立刻进军东北。
曾克林汇报的情况和政治局会议的精神,延安在第一时间就电告了此时仍在重庆的毛泽东和周恩来。毛周当即同意了中央政治局的意见。
10月10日回到延安的毛泽东和周恩来立刻召开会议,研究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具体方案措施。
听完汇报,毛泽东问,现在在东北我军的主将是谁。任弼时回答是李运昌。见毛泽东一副回忆不起来的样子,任弼时又补充,他是河北乐(lao)亭人。
毛泽东说,那是我们党的老祖宗李大钊的老乡啊。
王稼祥说,就是,据说他与李大钊还是一个乡村的近邻哩,他去黄埔军校念书还是李大钊推荐的呢。
毛泽东说,几期?
周恩来说,四期,与林彪是同学,但他比林彪还小一岁。他们那一期可是人才济济,猛将如云啊。
毛泽东沉吟了一下,板着指头数了数,嗯,没错,那一期有林彪、萧克、刘志丹、段德昌,还有国军中的张灵甫、谢晋元、胡琏和李弥。
任弼时说,他也算红军中的老资格了,两次领导冀东农民暴动,还到广州参加过农民运动讲习所,好像是第6期的。
毛泽东一愣,说,哦,那我是所长啊,课也是我授的。他张了张嘴,把下面的话咽回去了,后面的话是:那我怎么没有印象了?
任弼时笑了,主要是主席的学生太多了。他当初要求留在井冈山,主席说,井冈山就那么大,还是回北方搞农民暴动吧,把我们的火种撒向全国。
毛泽东岔开了话题,说,是个好同志。不过,以他的威望要想在东北那么大一片搞出大气候,恐怕难以服众呀。
于是,也就是在这一次会议上,中央决定调林彪同志去东北组建党的东北局和我军的东北人民民主联军。

已经整整7年没有打过仗的林彪刚到东北的时候手里没有枪也没有炮,没有兵也没有将,是个名副其实的光杆司令。
但是他是党中央任命的东北联军的总司令,李运昌做了第一副总司令,副总司令排名在他后面的还有肖劲光、黄克诚。
林彪对李运昌这个同是黄埔第4期的同学似乎没有什么好感,不久就剥夺了李运昌的军权,让他去热河省当了一个省长,从此彻底脱离了军界。
过了8年,我军在1955年授衔,林彪当了元帅,肖劲光和黄克诚做了大将,最不济的曾克林也授了一个少将。只有李运昌,什么军衔也没有,只是在国家司法部当了一个副部长一直到退休。
有人分析是林彪听了一些话,因为在向冀东发展的问题上李运昌与后来的宋时轮和邓华等有了分歧,分兵后李运昌打了胜仗而宋、邓却打了败仗。据说李向毛泽东告了宋邓一状,毛支持了李的意见,不让宋邓撤退而他们却撤退了。这中间肯定就产生了一些微妙的恩恩怨怨。
还有林彪本人也对李运昌的印象不佳。从山东和苏北进关的我军老部队武器装备都是破破烂烂的,想跟李运昌的部队换武器李部又不肯。因为李部在东北扩充太快,成分复杂,有伪军和伪满洲国军,甚至还收编了一些土匪,因此战斗力有限,他们拿着好武器却打不了胜仗,反而连累根据地来的老部队也连吃了好几个败仗。
你说林彪能不对他有一肚子火么?
曾克林也是官运欠佳。他是井冈山的老红军,江西兴国人。打过许多大仗胜仗,就是不知道为什么官越做越小。到东北不久他就做了军区司令(正军级),后来成了纵队副司令(副军级)。后来四野组建战车师,他当了师长。38岁那年他去学飞行,成了从红军成长起来后来通过学习第一个飞上蓝天的高级将领。后来的建国之初,中央军委组建空军第4航空混成旅,曾克林又去当了旅长。
曾克林的一生确实非常传奇,他当过陆军、空军、海军和海军航空兵。曾是我军第一任海军航空兵的副司令员,后又担任海军航空兵司令员。是真正的我军高级干部中陆海空三栖全能人才。

1955年我军授衔的时候,曾克林是海军少将。
无论什么原因,东北野战军后来的飞速发展是离不开最先抢入关外的那批部队的,也是离不开李运昌、曾克林这两位杰出的人民军队将领的。
虽然李运昌没有被正式授衔,但他就是个货真价实威风八面的大将军。
闲篇扯着扯着又远了,还是回到剿匪斗争。
(未完待续)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