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樊春亮
西庄中学位于陕西省韩城市西庄镇,是一座享誉渭北的乡村名校,从这里走出了毛泽东的俄语翻译兼秘书——师哲,《保卫延安》的作者——杜鹏程,曾先后有15名学生考取清华北大,仅1987年就有4名同学被清华大学录取,其中杨恒林同学勇获1987年陕西省理科状元,也是高考制度恢复以来陕西省渭南地区唯一一名陕西省理科状元……,当然更多的是无数个像我这样默默无闻的普通学子。
今年九月将迎来西庄中学的百年华诞(1923——2023年),学校在网上公开征集学校百年历史文化的纪念物品,我作为一名曾经的学生和教师家属,先后在这里共学习和生活了16年时间,对学校有非常深厚的感情,总想为母校做点事。于是,就在家翻箱倒柜,找到了一本学生时代开运动会时奖励的蓝色硬皮笔记本,封面上有汉语拼音"BEIJING"字样,还有先生在学校工作期间连续14 年被评为先进教育工作者、优秀班主任等获奖证书,准备捐赠给学校。
这笔记本是我的好友赵慧霞1985年在学校运动会获得的奖品(她当时获得高一女子跳高第一名),毕业时她把珍藏三年的笔记本作为礼物赠送给了我,扉页上写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切事情只要坚持下去,成功终于是属于你的"等临别赠言。在三十多年前,一本硬皮笔记本是非常珍贵的礼物,加之又是她的奖品,可见我们友谊的深厚,同时它勾起了我心中对一幕幕青春往事的回忆。
1985年暑假,酷热难耐,当得知自己被西庄中学录取的消息时,正在地里起早摸黑摘花椒的我非常兴奋,知道离自己的梦想——上大学,又接近了一步。当年,我们学校(王峰初级中学)初一开学时四个班级共有学生160人左右。那时候还没有九年义务教育,山区学习生活条件差,初中三年时间大多数同学仅靠开水泡馍维持一日三餐,加之家长教育意识薄弱,学生不断辍学,到参加中考时只剩了40多人,最后被高中录取12人,算起来高中的升学率不到百分之十,真可谓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当时老师给我们发放录取通知书的同时还通知了被录取的12名同学,必须在开学之前提前去一次西庄中学有要事商量。什么事?谁也说不清,那是一个通讯和交通欠发达的年代。
到了约定的那天,我和同学们早早来到王峰中学门口,大家兴奋的坐上了林源开往韩城的过路公共汽车。这是15岁的我第一次坐公共汽车,也是第一次走出大山来到平原地区,远远看见黄河像一条银白色的飘带蜿蜒曲折,车窗外宽阔的马路和下峪口矿的高楼,十分新奇,觉得自己的眼睛根本不够用。
对于陌生的地方,路途总是显得非常漫长和遥远,汽车在尘土飞扬的公路行驶了小半天, 随着售票员大声喊:"西庄到了,下车的赶紧下",我们晕头转向的在西庄坡底下了车,一时分不清东西南北,只好饿着肚子边走边问了路,向北走再慢上坡,穿过了店铺林立的西庄街道,感觉比卓立(王峰初学所在地)街道繁华多了,走到街道尽头往西拐终于看见心中仰慕已久的西庄中学的大门,大家才终于松了一口气,心中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
我们进了学校大门,首先看见的是宽阔的土操场,一排排朴实无华的瓦房教室坐落在安静的校园,我们每个人都有几分紧张,我的手心不时出汗,不时东张西望。时任教导主任的强振斌老师代表学校热情地在学校会议室接待了我们。记得他身材高大魁梧,微黑的脸庞自带几分威严,说起话来却平易近人而又言简意赅:"你们能被西庄中学录取都是时代的佼佼者,大家一定要努力学习,这次把大家召集起来是想征求大家的意见,开学后是愿意到西庄中学来学习?还是愿意在卓立(王峰乡政府所在地)办一个西庄中学的教学点学习?",听完后大家才放下忐忑不安的心,继而又面面相觑,原来就是为了这件事把我们召集来的。
大家一时半会没了主意,强振斌老师和蔼的说,不急,你们先商量一下,过一会再给答复,就快步走出了会议室,留下我们几个十五六岁的懵懂少年来决定自己的命运。我独自在心里暗暗权衡利弊:如果能在家乡读高中,路途近节约费用;而如果到百里之外的西庄中学读书,不可能再像初中那样每个周末可以回家背馍上学,每个月大约得20元左右的生活费和车费,花销太大。大家都眼巴巴的看着班长,他在我们班级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式的领袖人物,也是大家的主心骨,他沉思了一下说,咱们好不容易考上了,虽然路远费钱,但听说这里学习气氛浓厚,竞争激烈,周末不回家还可以在校加班学习,咱们就来西庄上学吧。随后有同学附和说,咱一个月回一次家,尽量节约路费和生活费,大多数同学都举手同意,我也不好再说什么省钱之类的话,就这样大家决定来西庄中学读书。
又经过半天的颠簸,天黑才回到家,知道自己家里经济不富裕,当我小心翼翼地把今天的事情经过告诉了母亲,母亲却坚定的说,既然考上了一定要争气,好好学习,不要考虑花销的问题,我心里的石头才落了地。
我的母亲没读过书,只在村里的扫盲班学过识字,可她却知道有文化的重要性。有一次母亲生病在桑树坪矿医院住院,看见医院的女医生个个学识不凡,温文尔雅,衣着时尚,和她所认识的农村妇女截然不同,所以即便家里穷得叮当响,她也坚持一定要我多读书,并说只要我读书读到那里就供到那里,她是农村少有的、有远见的母亲。在母亲的影响和鞭策下,我当年的理想是成为一名老师或者医生,但阴差阳错最终都没实现。
母亲把家里的花椒卖给供销社后,亲手给我购买并缝制了里外三新的被褥,哥哥给我买了一块当时非常珍贵的蝴蝶牌机械手表,送我到了西庄中学报道。
开学后我被分到了高一四班,英俊潇洒的畅振兴是英语老师兼班主任,讲流利普通话的颜百勤是语文老师,说话有板有眼的孙永善是数学老师,美丽娇小的梁爱华是物理老师,幽默风趣的郭金生是化学老师,出口成章的杨生荫是历史老师,声音洪亮的姚绪荣(姚老师也是韩城有名的一门四子三清华的父亲)是政治老师,每个老师的课各具特色,生动有趣,我都非常喜欢。同时我很快结识了非常多的新同学,其中和高一五班的赵慧霞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她眉目清秀,面带微笑,眼睛弯弯像月牙,扎着可爱的马尾巴辫子走起路来晃来晃去,说话做事像个大姐姐体贴人,学习特别用功。
因为我们俩的家同样在山区,当时学校每月给每个山区学生有五元的生活补贴,这五元钱对当时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笔珍贵的"巨款"。每月领到补贴后,我总是去街上买点自己喜欢的水果或者课外读物。而赵慧霞却把这份钱分为两部分,其中一半用于购买学习用具;另一半攒起来,积少成多,下个学期开学时作为学费交给学校,以减轻家庭负担。
因为英语课是山区学生的薄弱课目,我也不例外,开学后第一次月考,我的成绩竟然不及格,心中不免闷闷不乐,又无从下手。而一向节俭的赵慧霞却悄悄地花了两元多钱在西庄街道的新华书店购买了一本英汉字典,周末不回家时就叫上我,两个人相互查背英语单词和语法,对于不确定单词的发音马上查字典,这样一来我俩的英语成绩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书山有路勤为径,赵慧霞学习起来特别刻苦。 当时的女生公寓由南北两栋两层小楼组成,实行定时熄灯制度,晚上熄灯后如果谁想加班学习一会,只能去公寓院子东边的女生厕所,借着厕所昏黄的灯光,伴随着旱厕散发出的臭味,还有苍蝇蚊子的嗡嗡声读书,那时候手电和充电台灯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奢望。而赵慧霞同学经常下了晚自习,在其他同学还在叽叽喳喳聊天时,很快进行简单梳洗,然后马上就站在厕所的灯光下认真预习第二天的功课,夜深人静时总是在公寓管理老师的再三催促下最后一个离开。慢慢的她的行动也影响了我,每晚也和她一起在厕所的灯光下学习至深夜。当年在西庄中学,和老师、同学之间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
时光荏苒,岁月不居。转眼间三十多年过去了,我的母校西庄中学的校容校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宽敞明亮的教学楼,干净整洁的学生公寓,学校处处绿树成荫,鸟语花香,连年被评为省级文明校园,源源不断地向社会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当年被西庄中学录取的王峰中学的12名同学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取得了非凡的成绩。好友赵慧霞已跟随父母回到了河南长葛老家,和我失去了联系,不知道她现在情况如何?我的母亲也于不久前离开了人世间,母亲的教诲已经成为永恒。我非常感谢西庄中学各位老师的培育之恩和每月补贴的五元人民币,为我成为一名文学爱好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感谢赵慧霞等同学的陪伴,使我养成了吃苦耐劳和遇见困难永不气馁的好习惯。感谢母亲当年的谆谆教诲和无私奉献,让我的人生之路越走越精彩。
樊春亮,女,1970年出生于陕西韩城,爱好文学和韩城当地民俗文化,先后在《韩城文学》、《渭南网》、《都市头条》等公众号发表文章5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