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阿拉尔
作者:陈栖
阿拉尔是自新中国成立后为数不多的最令人敬佩和感动的城市之一,因为千百年来这里曾是一片人迹罕至的万古荒原,到如今的塞外江南人口稠密,在西域漫长的历史画卷中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阿拉尔西汉时期属西域都护府管辖,有着两千多年的厚重历史,丝绸之路上的“于阗道”,指的是从龟兹出发,行至阿拉尔后,再由和田道通往于阗国。阿拉尔故称昆岗,四千多年前这里就生活着欧罗巴人种,“昆岗古墓群”的发现,是“中国西域五千年”的有力佐证。
阿拉尔位于被称为“死亡之海”的塔可拉玛干沙漠北缘,阿克苏河、叶尔羌河、和田河三大河流在阿拉尔汇入塔里木河。阿拉尔这一地名有三种说法,一是蒙语“汇聚”之意,大概是三河汇成一河的寓意;二是维吾尔语意为“绿洲”,起源于塔里木河两岸水草丰美;三是清乾隆年间索伦部迁徒后,达斡尔族阿拉尔氏军民驻军所建的阿拉尔屯。地名是文化的载体,也是历史信息的记忆与再现,阿拉尔自古就是游牧民族的散居之地,人烟稀少亘古荒原,在西域浩瀚的历史长河中,阿拉尔也许名不见经传微不足道,但是让阿拉尔彪炳史册名显天下的是解放战争立下赫赫战功的王震率领的三五九旅“铸剑为犁,屯垦戍边”的旷世奇迹,这些久经沙场的革命战士,为中国的解放事业做出过巨大的贡献,在建国初期,脱下军装又投入到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中,他们用最原始的生产工具肩拉人扛,在亘古荒原上开垦出一座塞外江南的现代化城市,其中的艰难万辛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可歌可泣。
“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弯,转战数万里,屯垦在天山”是三五九旅的历史沿革,歌曲《南泥湾》曾风靡大江南北,歌中的模范就是著名的八路军一二零师三五九旅,这支英雄的部队诞生于井冈山,南下北返中原突围,立下赫赫战功。1949年9月,陶峙岳响应中共中央的号召率新疆十万国军和平起义,由于新疆地域广阔,国民党内部派系复杂,许多顽固分子趁机发动了叛乱,王震率领的一野第一兵团,刚刚结束河西追歼战,征程未洗挺进新疆,这支英雄的铁军,从湘赣根据地的战火中走来,从二万五千里长征走来,从宝塔山下的窑洞中走来,从南泥湾的稻香里走来,身经百战的铁军很快平定叛乱,新疆的局势得到了稳定。
王震的第一兵团进疆的时候共有十一万官兵,陶峙岳率领的起义队伍有十万之众,再加上投入到地方政府的五万名工作人员,口粮成了第一大问题,毛主席提出了“屯垦戍边”的口号,1953年驻守新疆的解放军部队十几万官兵脱下军装就地转业,作为司令员的王震将军,众观新疆全局,提出了“北有石河子,南有阿拉尔”的战略布局,阿拉尔古代就有屯田区域,塔里木河水源充足,盐碱地少土地肥沃,适合开荒种地。王震率领的“三五九旅”部队发扬南泥湾精神,轰轰烈烈地在塔里木河两岸的阿拉尔一带掀起了开辟“军垦第一犁”的壮举,从此掀开了新疆屯垦戍边的序幕。
在亘古荒原的阿拉尔屯垦,拓荒大军居无定所缺吃少穿,大部分人冬天也只能露宿在胡杨树下,只有少数的人住草棚和地窝子,吃的是囫囵麦粒,盐水当菜,睡的是野草床铺,到后来地窝子才慢慢普及开来,拓荒大军有了遮风避雨的地方。地窝子的建造很简陋,就地挖一个坑,屋顶用泥巴和树枝封顶,屋内阴暗潮湿,唯一的光源就是从洞口射进来的微弱光线,环境的艰苦和生活的困难常人难以想象,拓荒战士们就是在这种艰苦卓绝的条件下,用血肉之躯肩扛人拉铺路修桥开荒造田,开垦出万亩良田,千秋大业功不可没!
一九五零年,中共中央号召五湖四海的热血青年积极入疆参加边疆建设,尤其是红装不让须眉的兵团女战士,成就了一段“八千湘女上天山”的佳话,以及华东、山东等全国各地优秀的女青年也参军进疆加入到建设队伍里,学校、文工团、拖拉机厂、医院、农场等等,到处都活跃着女兵们矫健的身影,被亲切地称为“戈壁母亲”,她们为新疆的繁荣稳定和文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上世纪六十年代,近十万上海知青离开黄浦江畔繁华大上海,满怀豪情来到新疆参加开发建设,用铁锨和镐头,在亘古荒原上挥洒着青春的汗水和热血,一场轰轰烈烈改天换地的支边口号响彻云霄,他们把青春和汗水献给了阿拉尔,献给了这片热土,涌现了许许多多感人的事迹,“塔河五姑娘”就是其中的典型人物,在人工开挖灌溉渠的工地上,创造了每人每日运送72立方沙土的好成绩,被授于“穆桂英小组”的称号。正是这千千万万不计个人得失勇于奉献的热血儿女,让这片荒芜之地变成塞外江南。新疆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人民政府在塔里木河边奠基拓展了一处上海知青林,并在一块硕大的石头上镌刻着“上海知青赋”的历史碑文,碑文较长,摘抄几句:“知青十万出阳关,一步荒原一寸丹。治碱降沙生锦绣,戍边持剑护坤乾。碑超左柳三疆仰,字冠胡杨百族瞻。彪炳塔河何所以,浦江肝胆照天山。”
流连在阿拉尔街头,街华佩实傍花随柳,不是江南胜似江南,怎么也想不到这是一座被沙漠包围着的城市,高楼林立鳞次栉比,阊阖填列古柏荫陌,绿柳垂庭门巷修整,道路宽阔四通八达,“三五九旅纪念馆”广场小桥流水曲径通幽,疑似漫步于江南水乡,只有看到路边铮铮铁骨的胡杨,才把思绪拉回到戈壁小城。“屯垦戍边纪念碑”广场一到晚上灯火辉煌热闹非凡,聚集了各民族同胞休闲娱乐,各种活动层出不穷,广场舞是必不可少的休闲项目,最吸引人的还是维吾尔民族舞蹈,极具民族特色的音乐穿透力极强,华丽的民族服饰曼妙的舞姿,具有力量和韧性,回肠荡气韵味无穷。新修建的胡杨公园,几乎横穿整个阿拉尔市,湖若西子百卉含英,飞桥似虹小溪潺潺,十里花海鎏金簪花,一派南国风光,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
驻足在塔里木河岸边,凝望着塔里木河在广袤的天地间奔腾而来,宛如一曲静谧而舒缓的乐章,波光粼粼闪耀着万点金鳞,一江浩荡万里的河水镶嵌在茫茫荒原之上,仿佛从地平线走来,又从地平线消失,这是生命的象征,这是不屈的精神,那份震撼、那份空旷、那份悲怆、那份恢宏,那份远古的气息,承载着千年的沧桑轮回,唯独不变的是一河荡荡始如歌!
一代一代的农垦人,守卫在祖国的边疆,铸剑为犁,屯垦戍边,为维护祖国统一,新疆地区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历史终究会慢慢远去,遥远的边疆,曾经有一群默默奉献青春和热血的屯垦老兵,祖国不会忘记您们,人民不会忘记您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