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壁邻居小孩正上小学一年级。一天,他爷爷带着在门口走廊电梯间玩耍。我,路过,他爷爷说,孙子有个作业题,你帮忙给看看吧。我想,反正也没事,闲着也是闲着。就应声说,说。话没落地,孙子就抢过话头:小猪佩奇的前面站了4个人,后面站了6个人,这个队列里一共几个人?我不假思索就说道:前边四个加上后边六个,再加上他自己,不就是11个么。

他爷爷笑了笑说,和我的想法一样,结果老师给打错了。你给看看,不知是啥原因。错了?错了?我的脑子一直转圈,思来想去。咋会错了?一年级的算数也不会了,百思不得其解。就嘟囔着进屋了。啥都想弄个明白,爬上电脑查了查。
《小猪佩奇》由英国导演制作,是一部学龄前儿童的动画片,主人公就是拟人化的粉色小猪,都是它们全家的生活细节,画面温馨,贴近生活,寓教于乐,很多家庭当作小孩学习英语的辅导教材。我可是七十年代恢复高考,考上大学毕业的学生,在机关工作了三四十年退休,现在小学的算术都不会了。真纳闷。
过了一会儿,姑娘来了电话。说,您外孙今天有个作业,太适合你了。我说,啥作业,现在不敢吹大话了,说不定也不会。因为外孙都小学五年级了。姑娘说,你写诗,这个题,正适合你。我答,说吧。姑娘说,《诗经》河广,翻译成现代的白话文。

我不能不答应这份差事,就找来《诗经》来读。诗不长,八句,其中四句重复: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跂予望之。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谁谓宋远?曾不崇朝。看似已很简单不过了。
深思一下,不能不说先秦我们《诗经》的奥妙,那是任何语言所不能替代的。八句诗,仅有四句实质内容,却层层递进,把身在卫国的朝歌,思念宋国的大梁,中间横隔着大黄河,但想回家,那种急切,抒发得让人为之动容为之垂泪。仿佛看到久久伫立在河边的身影,眺望着对岸的故土故乡,发出撕心裂肺的呐喊。这一切是任何力量不能阻挡的,大河不算什么,一苇杭之!何等傲视旷古,石破天惊,已超越任何想象。何等美轮美奂,深入骨髓,有心之颤音,敲击在灵魂的最底层。第二节又更深一层,用极度夸张的手法,回答了从卫国到宋国,黄河天险算什么,我来了,轻轻一迈腿,一个早晨就回返了。这种绝伦的张力,跨山越河,轻描淡写,把回家的急切,渲染得如此豪迈。

有了前车之鉴的教训,我专门上网查了查。网上有译诗,且相当不错:谁说黄河广又宽/一片苇叶渡对岸/谁说宋国路遥远/踮起脚跟在眼前/谁说黄河广又宽/河宽难容小木船/谁说宋国路途远/一个早上去复返。译诗很贴切,也很真情,很到位。
但这是人家的,总不能把人家的偷来去糊弄外孙,让老师再批评一通。另外,网上的翻译我总感觉缺少了什么,总感觉力量不够,就拿起笔,试着写了几句:卫国的朝歌凝视着对岸的汴梁/大河天堑变幻出云雾茫茫/回家的心还在路上/一苇踏骇浪/踮起的脚尖时时相望/横在眼前的黄河啊/阻隔成风急浪大的围挡/不用挥篙也不用荡起的木桨/在信念的力量下绝不退让/一切的一切轻描淡写/看清晨的光线已经动身/从我的窗台/流泻在老家小屋的院墙/明月下品一杯美酒吧/让岁月的留痕/送青春年少回归故乡。

我很笨拙,啰哩啰嗦,写不清道不明,十分无奈。再读原诗,心中激荡着重复,显示着强调,呢喃着排比。那种迭章,那种反复的问答,把明快的节奏,把思归不能回的复杂内心,也把苦闷,把焦躁,裸露在静静的夜空中。一如开闸放水,一泻千里,倾诉出酣畅淋漓。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是那么顺嘴,上口。像民谣,是问答,通俗易懂。有多少言外之意,有多少弦外之音,让我去深想细思,自己去回味,去琢磨。真是于无声处含心跳,此处无声胜有声。有多少不能回家的难言之隐,包含在里边,让丰富的大脑,去肆意地去流连忘返。
吃过饭,姑娘的电话就过来了。我,没有先回答外孙的作业完成情况。就把一年级的算术作业对姑娘讲了。姑娘问我,你是咋想的。我就详细说了我的想法,至今也不清楚,更弄不明白,究竟那个地方错了。

姑娘在那头哈哈大笑,看你这大学生不中了吧,一年级的算术都弄成这样。现在的学生,是反向思维,是脑筋急转弯。我也给再给你出道题,看你会不会。你去看微信,我把碗刷一刷,咱再联系。说着放下了电话。
我打开微信,才简单呢,就是一辆公交车的侧面,上边是一排窗户,下边左右是两个轮子。所提出的问题是:车向哪个方向开。因为是侧面,看不到车头,车尾和车的顶部。咋能知道往哪开。正狐疑着,发愁着。姑娘的电话就来了,说,你为难了吧,知道你做不出来,你这大学生,也是混出来的。一年级的水平。我有点不服,就一直强调这题目肯定有问题。姑娘说,不给你扯了,标准答案:向前开!向前开!顿时,我哑口无言。甘愿认输。姑娘接着说,你的那个算术题,就是这一类型。人家问的是,这一行多少人,佩奇是粉红色的小猪,它能算人吗?

我霎时感觉头晕脑胀,无话无语。他娘娘的,这就是如今的教学么?这就是让孩子们做到半夜的作业么?这就是提高孩子的智力么?
时光就这样悄悄过去了,我为现在的教学目的悲哀,为当下的孩子们悲哀。眼前有黄河边艰难的伫立;有背着沉重书包年少;有一群戴着眼镜,有爷爷奶奶送来接去的顽童;还有半夜正附在案前,为做不完的作业忙碌着的背影。

而那在沙滩上玩耍,凫水,扎猛子……
还有提着小竹篮,沿着河湾拾蟹抓泥鳅……的场景,都扑面而过。
我的老家,我的童年,衣袂飘飘,对视着滚滚红尘,对视着喧嚣的社会,走远又来。
作者:李正品

作者:李正品,中国作家协会、中国诗歌学会、中国散文家学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河南分会会员。先后在《人民文学》《诗刊》《人民日报》《中国诗歌》等公开刊物上发表诗歌、散文、歌曲作品。有诗集《伊洛河》《伊洛河的浪花》《无花果》《走出情海》《穿越情海》《梦断情海》《拥抱情海》《仓西仓西》和散文集《西望情海》《山那边的情海》《洛汭仓西》《西望仓西》、长篇小说《倒塌的情海》、论文集《燃烧的情海》、歌曲集《走向情海》出版发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