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与感悟
作者:李春雷

今天,和大家谈一谈行走与感悟。
无论从事什么样的文体创作,都需要现实的感受和宏大的格局。这种感受和格局是虚构不出来的,需要有意识地去培养。只有这样,你才能写出宏大气象的作品。若非,便是小制作、小气象。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也就是说,只读万卷书是不行的,还要行万里路。把这两者结合起来,才有可能在创作上实现真正突破。
行走,首先是采访,深入现场采访。没有真正的深入现场,就不可能有那些真实、鲜活、独特的感受。
对于历史学习,我更有感觉。我会把中国历史想象成一个立体的树状,有树干,有树枝,有树叶,每当想起的时候,便像孔雀开屏一样打开,这似乎形成了一种本能反应。
但对中国地理,我始终不够敏感。每看地图,总是要思索一下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导致我在写作的时候,总是束手束脚,格调不够高,格局不够大,不够明朗。
尤其像我这样以纪实文学为主的写作者,你的世界观、文明观、历史观、地理观等等,外行可能看不出来,但是内行,一眼就能看出来。
因为在地理方面的欠缺,我总是揣着这种惭愧和忧心,对自己的写作感到自卑。
所以,第一次拿到鲁奖以后,我就加强了行走,能走出去就走出去。只有走出去,到了现场,才能有最真切的感受,才能让自己的地理观真正立体起来。
以前,我对长江南岸各个城市的排布,总是形不成立体的概念。后来去的多了,就对江南,特别是江浙一带,有了立体的认识。
过去对甘肃、青海、河西走廊一带,也一直比较迷糊。后来,走了几趟,也逐渐有了立体的感觉。
最近的行走,也是如此。
疫情结束之后,今年春天以来,各个省市文联、作协系统,积压了很多任务,陆续都在举行。我也接到了多多的邀请。
5月5日,我第一站到包头。

为什么到包头呢?内蒙古文联的评协和作协,举行了一个“敕勒川大讲堂”。第一期的举办地就在包头。历史上,包头在内蒙古的政治、经济、军事地位举足轻重,过去称“包老大”。
包头,对于我也是一个福地。2007年秋,我当时正在鄂尔多斯采访,突然接到北京和广东方面打来的电话,希望我尽快赶到广州采写关于改革开放30周年的文章。从鄂尔多斯到广州,太远了,怎么办?附近的包头市机场,好像有一趟飞机能飞过去。于是,我乘车从鄂尔多斯来到包头,从包头起飞,辗转赶到了广东。
到广东以后,就开始了采访,不久就写出了《木棉花开》。正是《木棉花开》,让我找到了文学的感觉。而《木棉花开》的起飞地,就是包头。所以,对于包头,我一直有一种特殊感情。所以,这次接到去包头讲座的邀请,我马上就答应了。
这次到包头,感觉很好。包头市委、市政府对文联工作特别重视,尤其是新上任的市委书记,亲自协调,把市内最漂亮、最优雅的奥林匹克公园中心的一栋两层小楼划给了文联办公,真是出乎意料的大手笔,这在全国是极少见的。包头市文联,真是中国最幸福的文联之一。
包头市文联不仅有了宽敞的办公室,还有了大型会议室。我的这次讲座,会场就在那里。

这里面还有两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刚才我说到,包头市委、市政府把奥林匹克公园中心的一栋小楼给了市文联使用,这个小楼原来有几个单位,其中就有民政局婚姻登记处。我讲座的时候,包头市文联正在装修,还没有正式搬过去,所以文联的牌子还没有挂上去。我们在门口照相的时候,门口挂着的依然是“包头市青山区婚姻登记处”的牌子,大家都笑了。
笑是笑,大家觉得也很有意思。确实,城市的梦想和精神,与文学结合,也是一种婚姻登记。
第二个故事。包头市委领导对文学艺术高度重视。我去包头讲座,也没有必要向当地最高领导汇报。但是,那天晚上我们一起吃饭的时候,说到高兴处,包头市委宣传部领导用微信向市委书记汇报了一下。没想到,第二天上午,包头市委书记专门约见了我。我们在他办公室里进行了一个多小时的长谈,谈得特别好。
在包头讲座结束以后,鄂尔多斯的朋友邀请我到那里看一下。
鄂尔多斯是中国北方最近20年来最豪横、最多金的城市,人均收入超过了大多数南方城市。
鄂尔多斯有一个全世界最大的煤田——神东煤田,全称是神府-东胜煤田,年产煤2亿吨,而且是智能化采煤。

近两年来,神东煤田宣传部门一直与我保持着联系,希望我给当地作家和文学爱好者讲座,因为疫情,没有成行。这次到了包头,就有了这次鄂尔多斯之行。
过去说到地下采煤,感觉很危险,很黑暗。现在完全是智能化采煤,现场没有人。过去采煤不科学,好采的采了,不好采的留在地下,地下煤只采三分之一或三分之二,剩下的就浪费了。想想几亿年前侏罗纪时代遗留下来的遗产,就这样扔掉,太可惜了。
这次到鄂尔多斯,我真正见识了什么叫煤海。大自然对这片土地,简直是太垂青了。
神东煤田的煤层有多厚?
最厚的超过八米,最薄的也有一两米,全是最好的乌金煤。神东煤田为了绿色发展,厚煤层当然要采,薄煤层也没有放弃。薄煤层的开采比较费劲,所以他们在机械化、智能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我要求一定要到最难采的薄煤层看一看。

虽然是地下无人作业,但安全设施要求非常高。我穿在身上的装备,估计有20斤左右,特别重。
走进地下,就像城市的地下车库。到达薄煤层现场,正好正在检修,现代化的采煤机停了下来。于是,我猫着腰,钻进去,与2亿多年前形成的地下乌金们尽情握手。这煤层到底是怎么形成的?是植物还是动物?真是不可想象,当时有这么高的森林吗?
神东煤田有3万名员工。
在总部办公楼的会议室里,我与几十位文学爱好者做了一次交流。的确,神东故事就是最精彩的中国故事。
鄂尔多斯行程结束之后,继续行走,直接飞到了广东。
中山市,是孙中山先生的老家。
中山市对我来说,又是一个文学福地。
我这次到中山,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访深中通道建设。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其中有一条最重要的经济通道——深中通道。珠江口的西岸中山市和东岸的深圳市,这两个地方过去是不通车的。要想过去,绕行需要两三个小时的车程。
现在,科技发展了,经济有实力了,他们规划在海中间修一座桥,成为深圳和中山的通道。这是世界上海上跨度最大、桥墩最高、难度最大的大桥,花费了五六百亿,刚刚修成,还没有通车。
我在中山期间,在大桥上进行了采访。
中山的文学氛围特别浓烈。今年二月份以来,中山市委宣传部下发文件,由中山市文联和中山市作协搞了一次时间跨越三四个月的读书活动。

孙中山先生老家翠亨村在五桂山(古称香山)一带。他们把周边十几所学校联合起来,组织阅读《摇着轮椅上北大》和《李春雷短篇报文学精选》。文友们和学生们写出了许多读后感,进行了评选,还专门出了厚厚的一本书,虽然没有书号,但是印刷挺好。
我原以为,这次读书活动,也就是走走形式。这次到现场一看,特别感动。
那天下午,在五桂山街道的一个会堂里,我做了一场讲座。中山市文联主席陈江梅和作协的主席们,以及很多朋友都在现场。大家整整诵读了一个下午,效果特别好。
中山,的确是一个特别富有人文情怀的文学之城。
这次从包头到鄂尔多斯,又到中山的行走,给我的思想带来了极大冲击,也有一些格外的感悟。
第一点,想象与现实。过去我对中国地理的想象,对煤炭、草原、大海的想象,都是虚无缥缈,都是不立体的。这次走进现实,和煤田握手,和草原握手,与大海握手,有一种特别扎实的感觉。想象与现实,是完全不一样的。
第二点,平面和立体。过去读书都是平面的,都是单线条的,只有走进现场,才有一种强烈的、立体的感受。
第三点,格调与格局。走到中山大桥的桥墩最高处向大海眺望,走进神东煤田几百米地层深处和煤田握手,你才知道什么叫天高地厚。你的思考,你的笔力,都有了一种格外的凝重,格局也扩大了。
我希望大家不管从事什么题材创作,一定要走出去。读万卷书,不如走万里路。把读万卷书和走万里路结合起来,就是最好的阅读。

〔作家介绍〕李春雷,1968年2月生,河北省成安县人,一级作家。现为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河北省作协副主席。系中宣部确定的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主要作品有:散文集《那一年,我十八岁》,长篇报告文学《钢铁是这样炼成的》《宝山》《摇着轮椅上北大》等40余部;短篇报告文学《木棉花开》《夜宿棚花村》等200余篇。曾获鲁迅文学奖(第三届和第七届)、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徐迟报告文学奖(蝉联三届)等。

如需作者签名图书,请加微信:18833741298
来源:追慕司马(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