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岔河的前世今生
文/李政安
扶余市主城区三岔河是始建于清朝光绪年间的百年老镇,是一座因铁路而兴的集镇。早在清朝道光初年(1825-1827),满清朝廷在伯都讷地方实施伯都讷屯田时,在兹字九号荒的东侧,发现一座历史遗存的古城,吉林将军府随即下令,这方荒地不编入号荒,称为石头城子。官府在这里立集市、盖庙宇,是周围十里八乡的村民赶集上店的集市,老百姓称石头城子街。石头城子街是伯都讷屯田中部的集市、庙会和农副产品集散地。到了光绪二十二年(1896),沙俄修筑通往海参崴的铁路,从俄国的赤塔经中国满洲里入境,拟在嫩江与松6花江汇流的伯都讷城附近,建一座枢纽站——三岔河站。铁路向东通向海参崴,向南通向大连湾。实际勘测时发现,伯都讷地处松花江与霍林河、嫩江、拉林河的交汇处,松花江在这儿拐个大甩弯,由原来向西北方流淌改向东北方流淌,这儿河汊密布,大片沼泽,修铁路需要建多座江桥,路基要抛投大量的毛石垫底,工程量大,耗资多、工期长,不宜建枢纽站。铁路工程局决定枢纽站东移,最后确定在松花江南岸的秦家岗,即今哈尔滨南岗。满洲里--哈尔滨--海参崴为干线,称北部线。哈尔滨-陶赉召-宽城子-沈阳-大连为支线,称南部线。哈尔滨至陶赉召间的铁路于1901建成并试运营,在今扶余市境内设蔡家沟、邱家、三岔河、团山、陶赖昭五座车站。石头城子附近的车站叫原枢纽站三岔河车站的名,是座较大的火车站,铁路两侧各有2里宽4里长的铁路附属地,用于建城。因此三岔河开城建埠时间是1897年,她因铁路而生,又接承了石头城子农村集镇的作用。留下了“先有石头城子,后有三岔河”的乡间俚语。民国时称为六区,日伪统治时1938年为三岔河街,1946年称第十八区、三岔河区。
建国后称三岔河镇。1958年称三岔河人民公社。1964年称三岔河镇。是扶余县的老五镇之一,即扶余镇、三岔河镇、长春岭镇、五家站镇、陶赖昭镇。镇内企事业单位以第二冠名,如:扶余县第二中学,今扶余市第一中学。扶余县第二医院,今扶余市医院。扶余县第二酒厂,在今振瀛路南。扶余县第二机械厂,在市场北。扶余县第二植物油厂,在今道西街道办事处以北。扶余县第二粮库等单位。公安局、税务局等行政机关虽然不以第二冠名,但都称谓三岔河分局,是全县绝无仅有的老分局,其他镇设置的则称所。
建国之初,三岔河镇是全省经济活跃的集镇之一。干部由供给制向工资制过渡时,按级别挣工薪分。而工薪分的值,是由分散在全省各地的范家屯、梅河口、公主岭、三岔河等六个集镇的上月物价水平测算出来的,分数乘以分值,就是该级别干部当月应发的工资。可见三岔河当时在全省的影响之大。
1987年,扶余县撤县称市。1992年,松原市成立,扶余市改称松原市扶余区,三岔河镇改称三岔河经济特区,省市赋予三岔河经济特区副县级职能。三岔河经济特区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勇立潮头,成为全省先行先试的排头兵。镇内主要街路演变为集市,沿街的房屋窗户改门,本地人稳扎稳打、因地利便,外地来的商户租房赁屋、借地生财,小商小贩纷至踏来,顺势淘金,真是人流熙熙、车水马龙、热闹非常……
1995年7月,国务院作出恢复扶余县的决定,原扶余县的老县城和九个乡镇,成为松原市宁江区的主体。三岔河这个商贸通衢小镇,在12月26日,开始成为扶余县城,原来以第二冠名的单位,全部脱去序号,成为扶余县的骨干企业。这时市场经济的大潮席卷全国,以第一产业为主体的扶余县在所难免,以粮食加工业、粮食加工机械为主的第二产业迅速土崩瓦解,企业破产、职工下岗。面对现状,历届县委和县政府领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信念,决心带领全县人民群众,在市场经济环境中,走出一条富民强县的路径。全县大力招商引资,发挥农业资源优势,交通区位优势,多措并举,经过二十多年不懈努力和奋斗,终于建立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新扶余。2013年1月24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扶余县,设立县级扶余市,扶余由此开启了发展史上的新纪元。
回首往昔,作为五十年代末出生,在三岔河参加税务工作人,见证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三岔河经济繁荣的景象,还有九十年代企业倒闭,工人下岗再就业的困惑,再到今天繁荣昌盛的局面。
民以食为天,先从吃说起
早在上世纪60-80年代,那时的三岔河镇是以火车站为中心,面积只有四平方公里的集镇,计划经济体制下三岔河镇内的国营、集体企业和镇上的食品厂、冰棍厂、饮料厂、糕点厂、酱菜厂、酒厂、机砖厂等很红火,县里设在镇内的粮食仓库、种子公司、五交化公司、木材公司、石油公司、煤建公司、农业生产资料公司、烟草公司、糖酒果品公司、百货公司、针纺公司、日杂公司、生猪蛋禽收购站、甜菜收购站、饲草收购站真是门庭若市、人来车往,它们是批发、零售兼营的企业。国营一饭店,在县域东部城乡赫赫有名,位置在今乐淘百货超市的位置,是当年三岔河的地标建筑,老百姓叫它大楼饭店。虽然此楼只有两层,而饭店只在一楼营业,那可是扶余县东部绝无仅有、最上数的饮食殿堂,到这里吃饭的人至少是农村生产队的会计,和他带来的几挂大车的车老板子、掌包的,他们出差有三角钱的差旅费。谁到三岔河出差办事,就会有人问,你在哪吃的饭?你回答他:“在大楼饭店下的馆子”。那绝对会引来羡慕的目光和新问题:吃的是套菜吗?套菜是大楼饭店的招牌菜,有扒肘子、烧猪蹄、浇汁鱼、四喜丸子、渍菜粉、烧茄子、大拌凉菜、尖椒炒干豆腐八个菜,奉送一盆甩秀汤,收费是六元,菜码大,经济实惠。赶集上店、跑大车的、扛脚行的,六至八人再来上四壶酒,保证吃得酒足饭饱。大楼饭店临街朝西开门,进门就是大堂。大堂迎面的墙上挂着一座烟台大挂钟,地当间一排排方桌方凳自然成格,南北两侧有四个单间。大堂有个男服务员,人胖胖的,个子不高,走起路来,跩跩哈哈,顾客私下叫他王小走。因为不知道他的名子,为了表示熟络,喊他王师傅。顾客要炒菜喝酒,须通过王师傅和后厨沟通,谁的菜先上,王师傅说了算。后厨炒好菜,用勺子轻敲马勺边,就能听到王师傅“来啦”的回应声,他到窗口端起菜盘子,送到顾客的桌上,从来没发生过差错。王师傅年纪大,待人接物沉稳,有应付各类人的经验。他肩膀上搭个手巾,脸上带着笑容,饭店的女服务员也不如他受顾客的尊重。
那时饭店都在门前挂幌儿,大饭店挂四个幌儿,规模小点儿的饭馆挂两个幌儿,小吃部只挂一个幌儿。幌的上下各有个箩圈儿,有的是竹子扎的,有的是铁皮砸的,表示蒸屉,说明本店有馒头、包子,幌儿下面的穗子表示火苗,说明正在营业。红色的穗子是汉族饭店;蓝色的穗子是回族清真饭店,有烧麦。国营二饭店在站前南侧,现在是中海小区。此外还有红星饭店、一品香和,分别在今四副食。回族饭店市场里头,1993年因拆迁而不复存在。后来税务局在市场中心盖个二楼,叫税务饭店,税务分局的待业青年在这里上班。当时的菜谱还有干炸里脊、溜肉段、雪衣金糕、樱桃肉、酥白肉、汆白肉、大豆腐等。主食有面条、花卷、馒头、油条、麻花、油饼、馅饼、水饺、蒸饺、馄饨、米饭等。酒多是卖二酒厂的散装白,瓶装的陈香酒。当时有句顺口溜:哈尔滨正阳河的酱油,扶余县城的老醋,三岔河的散装五十度。
在镇内居住的工人、农民、干部、教师家庭,他们的一日三餐基本是早饭锅贴大饼子、随锅熬个土豆白菜汤,条件好的加一缕粉条。因为大米、白面、小米是按人口限量供应的,粗粮以苞米碴子、苞米面、高粱米居多,到改革前,粗粮只有苞米面了。农村人开城里的亲戚玩笑说:“苞米面肚子,的确良的裤子,上班骑车像个毛兔子,在家给老婆摇风轮像个傻柱子。”中午捞个二米饭,炒盘青椒土豆丝(片),打个鸡蛋羹,晚饭煮大碴子粥或高粱米粥,吃碎咸菜、腐乳下饭。只有来了客人时,才做四个菜或包饺子,买点熟食下酒。
有些干部的工作性质是下乡下企业。下乡工作要到贫下中农家去吃派饭,每顿饭要交一角钱,四两粮票。凭心而论,这是干部最好的福利。因为每餐不是能吃到豆腐,就是有鸡蛋,其价值要远远超过一角钱,四两粮票,况且钱和粮票是单位发的下乡补助费。
住房和住宿
当时三岔河的民居主要有三类:一类是青砖小青瓦的老房子,这类房子是土改时没收伪满官吏和地主的,属于国有资产,由房产所管理,出租给干部和教师,群众称其干部大院。另一类是单位自建的公房,红砖墙瓦顶,租给单位的干部职工,多数是一间七五的格局。房内布局为进门是厨房,俗称外屋地下。挨着厨房的北侧是个暖阁,搭铺小炕。厨房有过堂门进入居室,居室有铺大炕,是主卧。最多一类是自建的土坯草顶房,它和农村起脊泥草房相同,都是三间房中间开门的格局,东头一间半自住,另一头招户出租。当年最有特点的是国营砖厂的公房,也称起拱房,窗户是起拱发奍的圆弧型,外观很象山西、陕西的窑洞。三岔河镇政府是二层小楼,地点在街中心十字路口东南角,现在农业银行那个位置。新安镇人民公社办公地点在实验小学路北,是一栋地上四层,有地下室的青砖大楼。是没收伪满三岔河街尹街长的私人住宅和大院。楼房还有百货大楼是二楼,车站和铁路派出所是二楼,学校都是砖瓦结构的起脊房屋。最高建筑是铁路水塔,过去在方圆十里外就能看到,现在仍矗立在站前,和周边大楼相比,已经是个矮小的建筑了。
三岔河国营一饭店的楼上是红旗旅社,木制的楼梯走上去是叮当作响。迎面是一排壁画格,里面贴着样板戏的剧照。两个画框之间是进入客房的门,其中有间是登记室,住宿须持有单位或大队的介绍信方可入住。标准间是两张木床,普通间是四至六张床,室内有张桌子,上面放个茶盘,茶盘上放个竹子编的外壳暖水瓶,和床数相同数量的玻璃水杯。旅店业属于特种行业,当时只有国营饮食服务公司可以开设,三岔河在两省四县交界处,火车站、客运站都是中转站,客流量较大,能住宿的旅店还有在火车站前的国营一旅社、二旅社和三旅社。各旅社都是白色的被罩,素花的床单,提花的枕巾。被罩、床单、枕巾上印着旅社的名称。
在南道口铁路东,今市场监督局院里,有个专门接待马车和随车人员的车马店,人们称它大车店。大车店在路南,院内有水井、水槽和喂得罗供饮马用,来饮马的车即进即出,每次收费一元,进院自带草料喂马收费两元,住宿喂马每车收费五元。大车店靠道边是修理部,院内最南侧是两排起脊砖房,里面是整铺大炕,一铺大坑能睡二、三十人,被褥是油渍麻花的行李卷。有专门喂马的工作人员,那时候短途运输都用马车,五家站、长春岭、三井子等粮库的粮食,要用马车拉到三岔河、陶赖昭装火车外运,大车店为人马提供服务,能给胶轮马车补胎充气。住宿的大炕边、柁下有立柱,支着房梁,挂着煤油马灯。大车店有伙食房子,卖饭菜给车老板子和掌包的。住宿时,马从车上卸下来,拴在马厩里的马槽上喂草料,第二天一早套车继续赶路。
出行
当时人们出行主要靠步行,各企业都养着牛车或马车。镇政府在1973年才有辆130车,俗称大屁股,就是最高档次的车啦,因为其他镇、公社和县局以下的单位,是不允许购买乘人汽车的。公安分局有辆偏三轮摩托车,那是刑侦用车,偶尔出现在镇内或周边公社。惹得老百姓开玩笑说:“昨天晚上你干啥坏事了?你兄弟媳妇把你告了,公安局来车接你了。”
自行车是干部的代步工具,是自费购买的。永久、凤凰、飞鸽、红旗牌的凭票供应,而前三种没挡硬的人是根本买不到的。1985年第一个教师节时,学校分得两张自行车票,笔者是新提拔的教导主任,优先分得一辆车票,托人把车票交到五交化公司去排号,国庆节后接到领车的通知,除了交车款外,还要另交五元组装费。骑了十年的白山牌自行车,被邻居二十元买去,他骑自行车去粮库扛麻袋,减少了劳累,省了走路时间。
人们去外地,就得坐客运站的班车,也叫大客。客运站在中海小区东门北侧,去扶余县城,今称宁江区有班车,分中线、北线,陶赖昭-扶余县城是南线。三岔河是两省四县汇集中心,火车更方便,当时在三岔河站停靠的绿皮火车,有直快、普客和小票车,笔者在陶赖昭税务所工作时,那时的作息时间是早八晚四,早晨坐龙镇-沈阳的普客到陶赖昭,正好是早晨八点多钟,随即开始工作。哈尔滨-陶赖昭的小票车是11点到陶赖昭,在备发线上停泊,下午三点四十分准时开车,返回哈尔滨。通勤人员坐火车可以购买月票,三点半从单位去车站,无需走天桥,从货物处南侧进站上车。小票车是供铁路职工上下班的通勤车,也是普通客车。它给沿线民众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为地方经济做贡献,当年的“捣蛋部队”,提着装满鸡蛋的篮子,把农副产品卖到哈尔滨,开始是换粮票、工作服和粮食,后来直接现金结算。“背猪肉大军”把整角的猪肉柈子运往哈尔滨市,两支队伍穿行于黑吉两省,活跃了城乡市场。
再说衣着
那时候人们穿着非常的朴素,主要以黑、白、灰、蓝为主。
60年代是棉布,70年后有化纤布,的确良、的卡算是好布料。衣服的样式也很简单,主要以中山服、人民服为主。工人、农民和营业员穿黄胶鞋,干部、教师多穿皮鞋,警察穿特制的三接头皮鞋。最受人们喜爱的是军便服或警便服,就是不带领章的那种,既时髦又不用花钱买,是亲戚送的旧衣服。家叔在市公安局工作,回乡给老奶奶迁户口,那时公社不设派出所,户籍由秘书管,我陪着家叔到公社找秘书办理。聊天中秘书得知家叔和他是同一所学校的毕业生,遂以同学相称。秘书喜爱军装、警服之类,第二年春天我去公社开会,秘书说,你去你老叔那,给我要件白警服上衣。我去叔叔家说了这件事。叔叔把新发的白色警服拿出来,要我带给秘书……
那时候,人们生活都很艰苦。最困苦的要数农民,他们冬天穿着空芯子棉袄,就是棉袄内没有贴身的衬衣。干农活累出汗,汗水被衣服里子吸收,板结冰凉,寒风灌入,那是透心的凉,年轻人都打冷颤。
历经四十多年的改革和建设,三岔河已成为哈长两座城市1小时经济圈上叠加节点的卫星城,是投资兴业的首选地,被誉为项链上的钻石吊坠之地。扶余市的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工业门类齐全,是现代化的农业之都,东北化肥之都。松原-陶赖昭-榆树-舒兰能源铁路,横贯吉林省北部,五常-榆树-扶余-松原高速公路与京哈高速公路、大广高速公路无缝对接,京哈电气化铁路、京哈大高铁分别设有扶余站和扶余北站,从这里去哈尔滨、长春分别用时是26和35分钟,真是四通八达。扶余市主城区由和兴、士英、联盟、育才、道西五个街道组成。三岔河镇是扶余市第一大镇,管辖着30多个行政村。
一个美丽、和谐、宜居、宜业的新扶余,正朝我们姗姗走来……

作者简介:
李政安,汉族,大专学历,中共党员。松原市作家协会会员,扶余市作家协会会员,退休公务员。文学作品有《文化吉林*扶余卷》长篇小说《阿骨打和大金碑》《车道李家闯关东》长篇叙事散文集《生产队时那些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