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厚权/文
现代名医裘法祖教授“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为医”的精辟论述,言简意赅地的阐明了医务人员必备的德行修养,也反映了社会对悬壶济世者的品质要求。
王争艳正是这种德才兼备的好医师。这个从洪湖故土走出,秉承着家乡荷花的灵性与清廉纯洁品质,是一个在聆听裘法祖教授讲课和接受其言传身授的熏陶中,成长起来的合格医才。
她在大半辈子的行医生涯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忠诚于党和人民的医疗事业,践行着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济世为民的宗旨,爱岗敬业品德,埋头实干的作风,甘于奉献的情怀与清廉爱民的高尚品德,发挥精益求精的职业才艺,矢志不移的根植在贴近平民的医疗第一线,淬炼出了一种德才配位的党员风范与时代精神,走出了闪光的人生医路,赢得了患者的爱戴、同行的尊敬和社会的广泛赞誉,成为了有口皆碑,人人称赞的好医生。
王争艳,1954年12月出生,中国共产党党员,1984年7月毕业于原武汉医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同年分配至原汉口铁路医院(现武汉市汉口医院)工作。
虽然,王争艳医师作为一个基层普通党员,脱颖而出成为党的十八大代表,曾受到过党和国家给予的各种表彰。但是,翻过王争艳数不清的荣誉榜,其实最让老百姓能记住她的个人名片 ,首当其冲的是“青霉素医生”。
病人送给王争艳这个雅号,是赞扬她看病低廉有效处方,褒奖她廉洁行医的品德。是广大群众对一个优秀党员坚守操守,廉洁行医,百毒不侵,最接地气的传颂口碑和呼唤良知医风的心声。
王争艳医师之所以能够担当清廉医师的称号而长怀济民之心,干净行医,乐于奉献,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她庚续着父母的红色基因。
早年,她的父母都是洪湖人民医院德高望重的医务工作者,王争艳中学毕业后在那里干杂务。由于从小深受南下干部的父亲和护士长母亲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品格的影响,看惯了0型血的母亲自愿给危急病人献血的义举,立志要效仿父母,做一名有气节有德行的良医,为患者解除病痛。直到近三十岁时,她才经勤奋好学的刻苦努力实现了理想,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同济医科大学。
毕业后,比她小十来岁的学弟学妹们,有许多人先后成为了各大医院领军力量。曾与她同时分到汉口医院的同学,有的是名院的科主任,有的南下名利双收。只有她大器晚成,作为名校的高才生,在武汉医院做了11年的内科住院医师后,越干越“降”,先后下沉到4个门诊站点当了全科医生,最后甚至干起了一名社区医生。
如果说她想跳槽另谋高就,找个条件好的医院或者担任个什么职务,提高些个人待遇,凭着过硬的医疗技术和人脉是不难办到的。而且,她曾多次放弃高薪岗位的聘请,坚持把给患者治好病作为自己的最大追求,把给基层群众带来健康作为自己的快乐和享受。硬是不计较个人得失,把自已当成了一颗螺丝钉,牢牢铆在最需要的地方,一干就是一辈子。
只是,保持廉洁扎根社区,就意为着坚守清贫。作为一个医术功底深厚的医师,行走在干净的行医路上,坚守党员的清廉操守,她从不收取红包,从不拿药品回扣,只靠低廉的工资维持生活,长期以来奉行廉洁行医干净做人准则的现实,生活困难是不言而喻的,从其槽糕的住房窘境中,就可窥一斑,
一段时间她每月收入两千元左右,在工厂当车工的丈夫每月净收入约六百元。在曾经的18年中,她家三代人的住房不足50平方米,读大学的儿子只能睡在阁楼上,洪湖老家的父母如果到汉口来,一家三口就要同挤儿子的阁楼,必须得把床让给老人。
当时她的同学她的同事已早早地奔了小康,大都开起名牌小车,换住高档小区,宽敞的客厅摆放着多功能,高清晰大屏幕数字电视机,并且家里现代设备应有尽有。而王争艳医师依旧蜗居在环境差的老旧住房里,使用的还是简陋家俱和老旧的17寸老电视机,与之相较相形见绌。
有一次,她的初中同学周某和焦某二人,听说王争艳身体抱恙,结伴找到了她的住所看望。只见她陈旧小区的宿舍,门洞低矮过道渍水,房间狭小阴冷潮湿,光线昏暗空气不畅,简陋拥挤的室内,不说时尚养眼的陈设欠缺,就是要给客人一个宽坐的条件都没有。
当时,王争艳已是工作出色桂冠加顶,名噪四方。一个大名鼎鼎武汉好医生的亮丽光环,与这种平民窟的黯淡住宅,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二位同学在此情此景中面面相觑,看得心痛泪流。他们在长长的返途中,两个人热泪盈眶心头酸涩,久久无语。
几个春秋后的2017年,这二人和王争艳一同回到故乡,参加洪湖一中同学45年重聚首相会。周同学在宣讲王争艳先进事迹,赞扬这位青霉素医生时,提起了这段亲历亲睹的往事,仍然为之动容。他感慨无比地说:“谁能想到受万人景仰的好医师,我们的王争艳同学,竟然住在这种环境下,坚持廉廉洁洁行医,干干净净做人的准则,坚守医德信念,耐得住清贫不求索取,像牛一样吃的是青草,挤出奶汁来回报社会。她无私的把一切献给了党的医疗事业,把所有的心血和情感献给了患者。想一想,如果她和一些医生那样,收点患者红包,拿点药品回扣,或者到条件好的医院去,能住在这样的房子里吗?可是,王争艳就是王争艳,面对着窘迫的生活条件无怨无悔。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她,只能说是一个忠诚党员廉洁奉献的信仰!”
王争艳的住房条件的确连一个普通人都不如,让同事们心痛泪目,都说这么好的医生,不该住这样的房子。终于有几个同事相邀上门,说在附近新区为她作主,看好了一套房子,说什么都硬要借款给她36万元,帮她改善住房条件,最后软泡硬磨强迫她花46万元,买下了一套两居室的住房。
王争艳坚守医德,乐于清廉,乐于吃苦,而且乐观向上。
2009年是王争艳缺席10周年,20周年同学聚会后,第一次同意参加的医科大学79级30周年同学会,她几次爽约,没有参加同学会的原因无人知晓。有人猜度是她的同学大都经济条件优越,名利双收,而她连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难道是好面子的她不好意思参加?
于是筹委采纳了一些同学建议,通知王争艳每人将会发一套相同的制服以求统一。她明白大家的用心答应准时参加。
事后她的儿子看到母亲和同学们穿着一色的服装,露出甜美笑容的照片,不禁心生感叹,妈妈是真正配得上穿白大褂的医生,不如穿白大褂去好了。王争艳回言道,白大褂是对病人穿的,是医生的形象和责任,制服是对同学穿的,是友好同心的象征。
从此以后,王争艳没有了尴尬。只要与同学、同行、同道们小聚的时候,才会脱下白大褂,穿着那套制服,去短暂放松一下疲惫的身心。
说到王争艳坚守廉洁,乐于清贫,在长期的清淡生活中,养成了节俭的习惯。由于经济上的不宽裕,平时连小分钱毛角子,都会放在小盒子里积攒起来留着买菜用。她上班的时的午歺,节俭得都舍不得花钱去上次歺馆或叫外卖。每一天,都是等到午后病人稀少了,她才到医院微波炉里热一热,吃从家里带去头晚剩下的饭菜,权作简便的工作歺。
但是,遇到有困难的患者,她却会慷慨解囊助人为乐。少到几块钱的挂号费,多到十几块钱的药费,她常常帮着患者垫付。令人惊异的是,多年来她垫出去的钱,却从来就没有一个人不来偿还的例子。因为人们都知道,她是个经济拮据的清廉医生,绝不能昧着良心让不贪不腐的好人吃亏。这种现象,也反映了患者们对她的崇敬与感恩之情。
综上所述,王争艳医师从医大半辈子以来,扎根基层,甘于清贫,严于律己,不求回报,干干净净做事,清清白白做人,以廉洁奉献的行动,捍卫了党领导下的医务工作者的圣洁和尊严。
王争艳医师德才配位的殊荣名副其实。她的第二张大众名片是“小处方医生”。
王医师所在医院的服务辖区内,有不少是经济条件差,而且年高多病的中老年居民。曾经有个50余岁的王大爹,当时的病退月收入只有一千来多元。他多年患有高血压,因无力支付大医院每月800元的处方单而发愁,得知附近有个小处方医生的消息后,决定去找王争艳试试。
接诊王大爹后,王争艳了解到他诉求,体谅他的苦衷,按照病情为其调整制定了一套每月只需80元药费的治疗方案,结果疗效不错,达到了有效稳定他的血压,又大大节省了治疗费用的预期。有心人问她是如何做到的,王争艳说:“没有诀窍,任何一种病,都有可开可不开的药,都有高中低价位的药物,就看医生一支笔。”
于是,王医师小处方大耐心的声名远播。66岁的吴奶奶住在幸福人家小区,很想降低医疗费用,曾因脑供血不足,花了不少钱在其他医院住过院。一次,吴奶奶在老伴陪伴下找到王争艳医师说:“你就是报纸上的王医生?我想找你给我看看病。”
吴奶奶有听力障碍,王争艳要大著嗓子跟她喊,有的话还需要她老伴传译。适逢某报记者专程暗访小处方医生大耐心的王争艳,这位记者亲眼见证了王医师的接诊过程。吴奶奶接诊从9时50分开始,老人单是叙述病情,就啰啰嗦嗦地讲了10分钟。王争艳在耐心聆听她陈述后,认真细致地为其听诊、量血压搞检查一丝不苟花去了好长时间,记者实在按捺不住性子,出去转了一圈回来,只见老奶奶的接诊还在继续中。
通过分析病情王争艳略微思量,给吴奶奶开了总价47元钱的3种药,当即详细讲解了每种药物的作用与服法。到了10时20分,王争艳又再次接待了取药返回的吴奶奶,在她拿来的药盒上写上了服药次数、时间和方法,吴奶奶满意而去。没想到两分钟后,老两口想起了一个问题,又回来了要问个明白。王争艳医师还是不厌其烦的一一作了解释,最后面带微笑地送走了两位老人,然后又开始接待下一位患者。
王争艳小处方医生的事迹传遍了全武汉,引来了不信邪的记者。结果翻开她从医25年来的处方档案,谁也难以想象,平均单张处方的药品价格竟然都不超过80元。武汉一家媒体派人专门抽查了王争艳2008和2009年封存的处方,结果药价平均只有55块钱。最小的处方仅有两角七分钱,
直到至今,她还常常为患者开出两毛来钱的处方。有人曾为此事询问过她用的是么药物如此便宜,她解释道是阿托品,调节心率,就值两毛钱。
为患者排忧解难,坚持小处方,对医师来说不仅需要近佛的慈悲善德,也要的过硬的临床经验和洞察秋毫的医术,王医师正是把这两点作为了小处方的支撑。
众所周知,一张处方花费金额的大小,其中昂贵的医疗仪器检查费,往往是高费用的主要原因。
王师医声宏嗓大说话语速快,为了便于和患者问诊交流,说话时常伴手势,这是长期在嘈杂诊室里工作养成的。同时她在问诊时有个从不打断病人讲述的习惯,始终微笑着注视对方,随之,她会用一双特有而敏感的双手为病人做检查。正是这双手,经过多年的磨炼已像一台精密仪器,硬是可以借助细致入微的观察,结合视、触、叩、听的综合信息与缜密的分析,凭借积累出的一套免于仪器检查的手检基本功,在几分钟之间就能把仪器都难以查到的病因寻找出来。
黄陂农民刘耀东,因持续消瘦四处求医,跑了多家医院,各种检查花了千多元,病因仍然没有找到。经人介绍他找到王争艳,开口第一句就说:“医生,我没钱,做不起检查。”王争艳医师温和地点头笑了笑,详细询问了他的病情后,开始从头到脚对其检查。当她用双手仔佃触摸了刘耀东的肚子后,心里有了底。于是问:“您是不是得过血吸虫病?”随之指出了他的症结之因。刘耀东听后佩服得五体投地。后经专科医院证实,王争艳的诊断完全正确。由此刘耀东逢人就夸:“王大夫真神了,我十几年前得过这个病,她一摸,就知道我是什么病。”
有人曾存疑王医师小处方治病,与不少医院奉行大检查大药方,追求医疗收益的医风大相径庭,担心她所在医院因此会降纸经济收入,产生生存危机。
汉口医院负责人一句“王争艳就是一剂药,放她到哪里,哪里的门诊就能‘活’。”的诠释,是精准的答疑,也道出了其中薄利多销奥妙。事实上,她到金桥社区3个月,这个门诊部就创扭亏为盈的业绩,就是最好的佐证。
人们送给王医师小处方医生的雅号,是对她殚精竭力地做个亲民医生的褒奖,而她“ 让病人花最少的钱得到最好的治疗效果”的孜孜不倦追求,折射出王争艳医师,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下沉在医疗一线上的为民情怀!
2008年,“小处方医生”王争艳的先进事迹,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以她的事迹为原型拍摄的电影《有这样一个医生》,于2012年公开上映,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除此之外,王争艳医师还拥有“仁爱医生”的第三张大众名片。
王争艳医师行医三十余年,清正廉洁,德才兼备,仁爱双馨,始终关心病人的疾苦,视患者为亲人,处处想患者之所想、不怕苦不怕累为患者排忧解难。
有位叫石凤仙的奶奶84岁了,双腿肿胀卧床不起。两个女儿情急中找了几家医院的大夫,请求他们去老年公寓给母亲看病未果。经邻居介绍,得知金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位仁爱医师,俩姊妹闻讯后抱着碰碰运气的心理找王争艳医师求助,没想到她二话设说就答应立即动身上门出诊。当时俩姊妹提醒王医师,去母亲公寓的路不好走,叮嘱她打个的去,承诺会由她们负担出租车钱。可是王争艳医师为了赶时间,着急地坐上同事的助动车,叫人顺路带了一截路,然后再步行了2里地,第一时间找到老年公寓。
当她走近石奶奶的床前,就闻出了患者伤口散发出的恶心气味。王争艳医师毫不忌讳,为了不让自己凉手和冰冷的听筒惊着病人,她先是一边将手反复搓捻,一边习惯性的把听诊器用双手捂热,同时细致地观察石奶奶患处,亲切地询间老人的病情,继而用听诊器检查过石奶奶的前胸后背,测过量血压,然后忍着扑鼻的异味俯下身来,掰开石奶奶肿得流水的脚指头挨个进行检查,最后针对其发肿发炎病症开出治疗药剂后指导病人正确服敷。
姊妹俩看王医师对母亲一系列胜似亲人的举动,当即感动得哭道:“王大夫没戴口罩手套,一点也不嫌脏,我们做女儿的也做不到啊!”
1994年的一天,有位叫吕占奎的乙肝患者,因心梗突发呼吸心跳骤停。在病人命悬一线时,王争艳医师在毫不犹豫地对其进行心肺复苏术时,竟然不离不弃的对口对口对他进行长达半个小时的人工呼吸。
事后同事们担心地问她:“你就不怕他把乙肝传染给你吗?”
王争艳医师爽朗一笑,质朴的回答说:“时间就是生命,抢救病人是第一的,当时什么也没想,也来不及想。”
对于她这样为了挽救患者生命,不顾个人安危的仁爱行为,同事们都称赞地说:“像这样子不顾一切抢救病人,没有多少人能像王争艳这样做得到的。”
无独有偶,同事们也记忆犹新,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王争艳还是医院心血管内科的一名住院部医生的时候,当场的医生和病友们,都目睹过她凭着视患者为亲人的爱心,曾亲自为一位好多天都解不出大便的住院病人掏过大便。
诸如此类的事真是数不胜数,而时光却一次次见证过王医师一切为患者作想的爱心。2010年5月,还有七个月就要退休的王争艳医师,被医院再次委派她再挑重担,到金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担任主任。她没有犹豫,又义无反顾地一头扎进了社区。
这个社区医院接诊的大多是一些常见病和慢性病病人。王争艳医师一如既往,知难而进,爱岗敬业奉献医者仁心,风趣地称自已是社区居民的家庭医生,她有一句质朴的话温暖过许多病人的心,“只要居民有要求我都会出诊。”
事实上,她在工作中没有慷慨激昂的豪言壮语,只有住劳住怨踏实苦干的具体行动。她竭尽所能地要用自己的努力告诉周边居民们,社区医院很方便,社区医生也能看好病。
当然,附近居民也会被王争艳医生的仁爱精神与过硬的医术,以及兢兢业业的敬业行为所感动,产生了对这位有仁德有爱心的社区医生莫大信任,人们慢慢改变了原来只到大医院就医的习惯。王争艳上任10个月,中心的门诊量就增长80%,住院病人翻了两番。
因此,这位仁爱医生也拥有了一大批“钢粉”,不管王争艳在哪里工作,这些人就跟到哪儿,也把她的口碑传遍了江城每个角落。
只是,这个集青霉素医生、小处方医生、仁爱医生三位一体的好医生,一辈子筚路蓝缕殚精竭力,奋斗在救死扶伤的行医漫漫路上,奉献给社会实在是太多太多,而关爱自己却太少大少。她在治病救人创造光辉业绩的砥砺前行中,积劳成疾,不幸成了一位病重的患者。
2016年王争艳查出身患胃癌,同年在同济医院接受了胃大部分切除和胆囊切除手术,术后她仍然坚持带病坐诊。这种坚守初心,生命不息,奋进不止的忘我精神,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无私奉献的博大情怀。
2009年12月23日王争艳医师正式退休,她除了接受市汉口医院返聘,每周定期回医院坐诊外,也要定期到多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诊,还抽出时间积极参加社会各种公益活动,她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诺言,真正做到了退而不休。
她在接受采访时热泪盈眶,天怨无悔地说:“只要我多活一天,就为病人多服务一天。”
就这样,王争艳医师终于以她廉洁敬业德才兼备的人格魅力,赢得得到了党和国家以及人民的肯定。
2011年9月20日,在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中,她荣获全国敬业奉献模范称号。
2012年1月,王争艳受到国家卫生部表彰,荣获“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先进个人”称号。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副总理李克强同志,在宣传王争艳先进事迹的文件上,分别作了重要批示。同期,湖北省省长李鸿忠、武汉市市长阮成发,专程到王争艳工作的单位和家里进行看望慰问。
2012年1月15日,武汉市委发出了《关于在全市广泛开展向王争艳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
2012年2月13日,武汉市汉口医院聘请王争艳为医院名誉院长。
2016年9月25日,王争艳经过36000多市民无记名投票,从20000多医生中脱颖而出拔得头筹,当选为武汉市“我心目中的好医生”。
2019年12月12日,王争艳医师获得中共中央组织部评选的“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除此之外,王争艳医师先后还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又在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中,荣登全国敬业奉献模范金榜,同时是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先进个人得主。另外,她还获第七届中国医师奖。湖北省也颁给她五一劳动奖章,同时被评为湖北省劳动模范、湖北省人民好医生。并先后授予她湖北省三八红旗手、湖北省十大女杰、武汉市劳模、武汉市三八红旗手标兵、武汉市模范市民、武汉市优秀家庭医生、武汉市十佳女医务工作者、武汉市抗击非典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她也荣幸的将武汉市五一劳动奖章挂在了胸前。
毋庸讳言,王争艳医师无可争议的是当今医务战线廉洁自律,有信仰且正能量的党员楷模。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习总书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培养和造就出了王争艳的德才双修的精神风范。党的医疗事业需这样一面,在迈进新时代奋进新征程中引领新风尚的旗帜,人民也需要更多的这样好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