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篇诗语(外三首)
张忠阳
我的笔下
活着不朽的英灵
老校长闫秀珍
新疆兵团老五零农场教育战线的开拓者
丈夫闫欣秋
建国前的老军人
秋珍是闫欣秋的笔名
他的爱妻名字最后一个珍字
二人合为一体
珠联壁成
秋珍
这位摄影家用了近一个世纪的笔名
拾起过往的岁月
酿成一杯美酒
岁月中留下醇香
终生伴侣的情爱
相册中闪闪夺目
后辈子孙
亲密的战友
铭记心中
*戍边恋情
岁月是面明亮的镜
笔下的故事
从头叙赶
闫秀珍 闫欣秋
山西太原市人
二十岁投笔以入伍
二人部队中结下战友之情
自然有缘
那缘份非浅
同年同月同日从军的二人
相识 的天下之缘
暗暗的恋着
事却不巧
西北战场分别
闫秀珍能歌善舞
调离返回太原
成了中共省党校的骨干学员
一年后又入太原师范
从事党务工作
闫欣秋随老将军王震
团长刘兴汉
十万大军和平解放新疆
翻过祈连山
徒步艰难进入天山
挥戈伊犁惠远城
驻守伊犁边防
反霸剿匪的重任
落在肩上
毛主席一声命令
军人就地集体转业
屯垦戍边
铸剑为犁
伊犁河畔的荒原
成了转业大军的主战场
隔山隔水不隔音信
八千里路啊
闫欣秋和闫秀珍书信往来
八年的苦恋
终结正果
公元一九五七年
闫秀珍西去又西去
惠远城下喜结良缘
*农场办学人
闫秀珍在野狼野兔的出没地
办起五零农场子弟学校
担任教员又当校长
开创了五零农场办学之路
八年的苦恋
等啊等
等来了新婚的妻子
文化教员的闫欣秋
全心支持妻子
艰辛教书育人
培养一批又一批中小学生
农场有了子弟学校
一批批中小学生走上了生产战场
功不可没的闫秀珍校长
伊犁河畔教书育人创始人
一位才貌双全的优秀教育工作者
我应该敬佩她
更应该尊敬她
她不凡的师资
北京上海知青年轻教师的榜样
*不屈的强者
祸起那个动荡年代
荒原起舞的新娘
走过了十年办学道路
正当风华正茂的时候
一场灾难降临
历史定格一九六六年末
一九六七年之初
那场亿万人卷入的风暴
在伊犁河畔势如破竹的兴起
这叫校长闫秀珍百思不解
意想不到“一三一”这天
天刚刚发亮
她被人抓走
强行揪到气车上游街
头带高高的顶天帽
打倒修正主义的黑帮
五零农场学校的走资派闫秀珍
叫喊声响彻团部
响彻校园
闫秀珍校长
是被一小撮野狼毫揪去的
夺去她的教育大权
此时农场学校深得广大军垦人赞扬
谁能料到陷入混乱的深渊
闫校长被夺了权
打入老牛班强迫劳动改造
她被折磨的脸色蜡黄
女儿巴萍 小萍
虽然只有八九岁
六七岁
被吓得惊魂不定
闫欣秋政工干边靠了边
老岳母七十多岁了
也被人揪去审查
污蔑老太太是地主婆
国民党反动军官的姨太太
这些莫须有的罪名
纯为某些造反者的臆想
多难兴帮
终于工宣队为闫秀珍校长平反
重新回到喜爱的教育战线
家人也获得解放
重见了天日
危难之时
闫秀珍从不低头认罪
一个革命军人出身的家庭
一个忠心耿耿的育人者
何罪之有
苍天无言
广大的军垦人无言
无言处听到一声惊雷
北京 上海 温州的知青老师
转业军人的觉醒者
欢迎校长闫秀珍归队
回到党和人民的怀抱
共产党人的闫秀珍
经受了一场血与火的考验
她的不屈 高风节
让谁能不生敬佩之情呢
作者筒介
张忠阳为本人实名 笔名忠阳康妮
江苏省徐州市人 现居新疆伊宁市 中共党员
《世界文学》优秀签约诗人,新疆兵团实力派诗人 作家 中国诗歌学会会员 京港澳台世界头条 世界诗联总 主要撰稿人 巜时代新诗苑》等多家文学顾问 曾获人类贡献奖牌
先进文化传播者 世界老人大使等称号
“白鹭杯”首届文学作品大赛暨纸刊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3151977.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