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三篇:子 路(7)
诸侯“难”识夫子才?
【原文13·9】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这一章很简单,记录的是孔子与弟子冉有的一次“闲聊”。当时的情形大概是:孔子到了卫国,冉有驾车,师徒二人边走边聊。孔子看到卫国虽然人口众多,社会表面稳定繁荣,但百姓普遍很穷时,就说:
卫国的人口可真多啊!在春秋时代,人口众多,人丁兴旺可是很大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实力和繁荣程度。
冉有就问:人口这么多,该如何治理呢?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孔子回答说:首先要想办法让百姓富起来一一这就是孔子的富民思想。在孔子看来,人多固然好,但随之而来的就是百姓的衣食温饱问题。管仲有一句名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子·牧民》),如果民生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就无法保证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宁。我们看当今世界,各国最普遍的社会矛盾和政治压力就是“就业”,是保障民生,这是统治的基础。
冉有接着问:当百姓富了以后又该如何做呢?
孔子回答说:“教化他们。”即用仁道思想教化百姓,使百姓明理守礼,社会就自然会稳定安宁。孔子的这一政治主张,就如同我们现在所说的“两手硬”一样,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并且要以物质文明为基础,通过物质文明推动精神文明,提高全民与统治集团意志相一致的“文明素质”,保障社会长治久安。

孔子的这一政治主张,从理论上看,无疑是千真万确的,也不见得就一定不被当时的各国诸侯认同。然,遗憾的是,孔子却始终没有得到任何一个诸侯的重用而付诸实践,原因何在?这就涉及到一个非常现实的深层次问题,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富民”不是一句话就能实现的,必然涉及社会生产关系的调整和社会财富的再分配问题,必然触及上层统治阶级的既得利益,不仅影响统治阶级的统治秩序和统治地位,而且会引发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斗争,影响统治集团的统治,这是任何一个诸侯及其统治集团都不愿意看到的。因此,孔子把实现“富民而教之”的希望寄托在各国诸侯身上,无疑是天真的,因此,他的主张也就变成了不合时宜的“空想”理论。当然,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孔子是不可能认识到这一深层次问题的,所以才发出了以下堪称“千古遗憾”的无奈感叹:
【原文13·10】子曰:“苟有用我者,期(jī)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