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一切的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有一份爱是一生一世不求回报的,那就是母爱,有一个人是一生一世值得我们去爱的,那就是母亲!母爱如清澈的溪水,流淌在儿女的心里!
农历二○二三年七月二十七日,是我母亲 李意如的生日。

(我母亲是一位有50年以上党龄的老党员,我们为她而自豪,以她为榜样!)


(我母亲晚年生活还算休闲安稳,已入住金桥老年公寓近六年)
母亲性格豁达开朗、天性睿智进取,能够与时俱进。她除了会自己用微信叫车、付费,还会做外出攻略,药食同疗、京东购物,生活自理能力至今还是杠杠的,为伟大的母亲点赞👍👍👍👍👍👍
值此九十高寿母亲生日之时,我们儿女祝亲爱的妈妈生日快乐,健康长寿!我们爱您,妈妈!

有许多话总藏在口里,有许多情总藏在心里,有许多感动都在此时勇敢地表达,此时采一束康乃馨表达儿女对您的至爱至情和感激之情!
为了表达儿女埋在心里的对母亲的一份深情,特于此时将老母亲在九十高龄时亲笔撰稿的《故乡童年》、《父亲母亲》回忆录,配上您老人家最喜欢、最难忘、曾留下漫长回忆的老照片和我们儿女的祝福汇集在一起,编辑成文作为您的儿女们送给母亲九十高寿时最珍贵的生日礼物,以表达儿女们对母亲的炽热情怀!
九十大寿睿智母亲撰写的回忆录
故 乡 ▪ 童 年 (一)
我出生于河北秦皇岛市郊安子寺庄(现为秦皇岛海港区和安里,现己建成金港花园)
(1990年10月我和祚华回故乡在安子寺庄村口与堂兄李淇合影)
秦皇岛在河北省东部,北靠燕山,南臨渤海西接津京,古称臨榆,历史悠久,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曾巡行到此,派人尋长生不老药,因此得名秦皇岛。
秦皇岛山海关老龙头景区:

秦皇岛“秦皇入海求仙处”景区:
安子寺庄是源自庄中有一千年古寺为安子寺,寺院有一古树,十几人手拉手也圈不了,寺院很大。后院就是安子寺中心校,也是我启蒙教育的学校,我5岁开始就接受啓蒙教育。


(1990年10月我和祚华回故乡与堂兄李淇合影于安子寺庄原就读小学门口)
安子寺庄並不大,由东向西就一条街,称不上街,没有商店,只有村东头一个小杂货铺,因处郊区,时有小販进庄,燒餅,切糕,豆腐,小鱼虾,有时来了货郎担,孩子们最开心,家庭主妇们也高兴,可买"针头线脑",庄上生活还祘方便。
故 乡 ▪ 童 年 (二)
我童年的家就在安子寺庄一个深宅大院里,房屋是曾祖父李慎之(进士,清朝为官)所建,他有四个儿子,我祖父排行老三。
老家是一个三进的大四合院,门口有两个石狮子,进门迎面是影壁,门厅两边各有书房两间,外面是天井,第二道门进去是一个院子两边各有三间房,过了这个院子就是正房,中间是祖厅,两边各有多间房,穿过正房又是一个院子,两边又各有三间房,再过一个门,就是后院,后门了。这个大院中,我们住前院东边三间,北方睡炕,窗户是一间宽的玻璃。
记得,祖母在窗外院子放好多花盆。母親在窗外院子放几只大缸,有做酱的,腌菜的……。还有空的待冬天过年时用来储存食物(似现在的氷箱)。那时,家用的酱油,醋,腌菜都是自己做。院内还有一个菜园和几棵果树。那时,主食是高梁米,小米,玉米面,只有少量大米。家里面粉多是留给祖父吃,我从小就跟祖父吃小灶。
这个大院最热闹的时候就是春节了,张灯结彩,灯火通宵,除夕守岁,大人不睡,小孩也不睡,围着炭火盆,燒上几片桔子皮,谈天,打牌,包餃子。
到十二奌后,大家都提灯出去迎财神,拜年,长辈给小辈压岁钱,放鞭炮,吃"元宝"(餃子),这是当地民间习俗。正月有好几天不能动刀剪,節前要做很多食品,放大缸冻起耒,吃时蒸一下。这时家庭主妇最轻闲,可以回娘家,走親戚!
记得大院还热闹一次,那是母亲生下大弟,母亲头两胎生下我和妹妹,奶奶急了,给妹起名叫“意弟”结果母亲第三胎果然生下男孩,我弟出生第二天,大伯母也生下男孩(他们己有4个女孩)整个家族非常高兴,大办满月酒席,宾客满门,可见重男轻女的旧观念根深蒂固。
(1949年10月父母亲与姐弟四人合影)
故 乡 ▪ 童 年 (三)
我的童年很幸福,因为是老大,倍受宠愛,从小就和祖父,祖母居一室,和他们一起吃小灶。祖父酷爱京剧艺术,经常带我去戏院看京剧,晚上回来还给我讲剧中故事。当时父亲在北京上学,假期回来还常给我带玩具,衣物。
(1948年母亲与姐弟四人合影)
这样平静的生活没过多久,就突发七.七事变,曰冦入侵、华北论陷。从1940年开始,曰寇对晋察冀展开大扫荡,日伪军进庄,一切都变了。至此,大伯父一家搬到秦皇岛市内,二伯父去世,家中旡人,四爺一家南下,我祖父,父亲也相继南下。之后祖母病逝,整个大院就剩下母亲带我们姐弟三人。
开始几年,父亲通过大伯父寄钱转给我们,后由于局势动乱,交通不畅,常无法收到寄款。那时,母親就靠典当衣物维持生活,也曾让小小的我拿衣物去当铺。
一次母亲在去市内当铺回来的路上,碰上下大暴雨夹冰雹全身被淋湿,回来就病了。当时,我们都很小不会做饭,幸有为我们管菜园的田三奶奶知道后,耒家帮忙照顾我们。三奶劝母亲想法去找父亲,让我试着寫信给父亲,居然父亲收到了我写的信。父亲想方设法联系他同学李宗堯,为我们买票,並护送我们母子4人找到父亲,自此就离开故土,漂泊异乡。
父亲的同学送我们到徐州后,就参加了八路军。日寇的侵略,造成多少家庭妻离子散,多少百姓失去生命,多少田园惨遭破坏,这个国恨家仇永远铭记。
父 亲 ▪ 母 亲 (一)
父亲李新冶,又名李鈡毓(按族谱排名)出身书香门第,自小入私塾,后就读秦皇岛中学丶北京志诚中学(现北京三十五中)毕业后考入北大工学院电机系学习,在北大学习期间曾在志诚中学代课,以补充学习费用。
父亲由于时局混乱,日寇入侵,就回秦皇岛中学任教,不久因被怀疑有反日思想,被曰夲宪兵队抓去关押,后经祖父多方托人花钱,父亲才得以出来,但仍被监视,处境艰险,遂于1942年3月悄悄离家南下。到徐州后遇到老同学申季夷(原地下党),他要父亲留下到学校工作。从此,父亲步入了一生从事教育的生涯,先后在徐州私立培正中学,昕昕中学(教会学校),正德中学,云龙中学,徐州市女中,徐州市师范等校任数学、物理教师。直到解放后,被分配到徐州市建设局工作,並安排了住房。父亲酷爱教育,1952年又回到学校工作,1956年提为教导主任,1962年调教育局督导室工作,直到70岁才离开工作岗位。他在岗时曾任徐州市人大代表,市模范教师,是徐州教育界颇有名望的老教师。父亲还是“民盟"成员,经常参加民盟活动。

父亲大高个儿,大眼睛"永远的乐天派",听母亲说,文革期间下放劳动,每次休息回家都说:我能吃,能睡,能干活,长胖了。
父 亲 ▪ 母 亲 (二)
父亲几十年忠诚教育事业,尽职尽责,埋头苦干,深得学生尊重,他为人诚恳忠厚、豁达大度,生活清廉简朴、性格直爽乐观,尽管经历了生活的艰苦,文革的坎坷,仍不失自尊自律、淡泊一生、两袖清风,他留给子女的是知识,品德,做人的夲份。他兴趣广泛,喜欢吟诗,作画,参观,旅游、打蓝球,游泳等。
他还曾在抗战胜利的庆祝大会上说过相声。家里在假日时常有同事来,他喜欢京剧,遇到学校放假,就有同学来家里,大家在书房里又拉又唱。改革开放后有了彔音机,他还存了“空城计"磁带。
父亲爱交朋友,对人豪爽,热情,他常说“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他刚到南方尚未找到工作,是朋友帮了他,同样他也乐于助人,如:帮助北方来徐州的学生找工作,曾有一位学生和女友因旡住处,父亲就安排他们在我家住下,因房间条件有限,只能在大厅用布隔断住下。他俩是搞文艺的,有不少文学读物,如曹禺的"日出“,"北京人”…巴金的家春秋…我很喜欢看,常带到学校去看(当时我上初中,住宿)后来这一对夫妇都有了工作,生活很好,直到晚年,每逢年節都耒家探望,还是"老师"“师娘”称呼,倍感親切。
父亲最钟爱他的学生,也经常乐与同学往来。几十年的教学生涯倾注了他对学生的爱,而他的学生也关爱他,解放前,我们从家乡来到异乡没有住房,都靠租房,多是学生帮忙找。记得,我们曾住在学生家后院的一间小屋,这间小屋虽小,但却处于幽静的小院中,院中一棵大树,给小院增添不少生机,假期中不少学生来小院请父母补习功课,树下放一张桌子,学习之后,师生们谈笑风生,那时父亲特别开心!
父亲十分和蔼可亲,在家经常和我们一起玩,母亲称父亲是"孩子王”。他外出回来还经常给我们带回好吃的东西,在儿女眼里他是慈父。但他对我们的学习严格要求,他不只一次对我们说: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在他影响下,我们姐弟六人都爱好数理科,从小数理成绩都很好,大弟原是大学数学系教授,二弟原是大学物理系教授,大妹是高级水利工程师,小弟是建築工程师。
他还关注我们英语学习,我上初中时住校,每周回来父亲都要检查学习情况,有次问我英语题目,我答不上,第一次挨父亲惩罚,他的严格要求,让我重视了英语学习。后来,在培正中学读书时,学校举办英语演讲,班上推选我参加,竟得了奖,因是教会学校,奖了一夲英文聖经。
父 亲 ▪ 母 亲 (三)
母亲杨淑媛,是一位美丽,聪慧,贤淑的传统女性,她的婚姻是父母包办,二十岁嫁给十八岁中学生的父亲。她识字不多,但心灵手巧,是出得厅堂,下得厨房的好媳妇,上敬公婆,下抚儿女,辛苦操劳一生。母亲勤女红,喜欢剌绣,她出嫁的衣物绣的花都是自己绣的,每年春節门窗贴的喜庆剪纸都是出自祖母和母亲之手。
母亲对我们的教育是潜移黙化,她口头常说一些很有哲理的话,如"吃亏是福"、"人敬我一尺,我还他一丈"、“滴水之恩,当湧泉相报”,要“雪中送炭,不要锦上添花”,要“勤俭节约"---。她一生也是这样做的。困难时期計划用粮,每到月初粮店就排长队抢购,而母亲会精打细算,从不去排长队,等两天人少了再去,那时弟妹都是中,小学生,是长身体的时候,母亲想方设法尽量让孩子吃饱,若做大馅包多加菜或把地瓜干蒸熟搞碎做馅;若吃馒头就不煮稀饭,而是煮胡罗卜,土豆,菠菜汤代稀饭。困难时期,国家对高级知识分子有特殊照顾,父亲每月都有食品供给待遇,母亲就計划安排,给父亲开小灶。因此,母亲曾被街道评为節约粮食模范。母亲心地善良,对人诚恳,也得邻里称赞。我们弟妹小时候若与别家孩子争吵,她总是批评自己孩子。那时,我们住的是一个三进院子,我们住中院,母亲成了小院管家,其他家大人上班,孩子放学早,就把家钥匙交给母亲保管。母亲爱清洁,我们家居很简单,衣着也很平常,但在母亲打理下总是整齐干净,街道检查卫生,常被评为“最清洁”。母亲很注意食品卫生,我看她洗菜非常细致,一片一叶的洗,年记大了还带上眼镜。由于有母親精心照顧,姐弟们六人身体都不错。目前,姐弟六人中已有三人年龄达八十岁以上。
母亲作为中国传统女性,与北大学子的父亲相依、相守六十多年,生育抚养六个子女成材,付出一生心血,经历过病痛,生活艰辛,也得到许多关爱,信任,尊敬,呵护!母亲深明大义,识大体,恪守做人的本分,是我们最敬爱的伟大母亲!

文字撰稿:李意如
图片提供:毛立平
总 编 辑:毛 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