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恋青海
文/万思哲
连续多日的高温,炙烤得西府大地万物焦灼,使人沉闷,特别是沿渭河两岸的川道,更是闷热难耐,吹来的风也是热的,如汗蒸一般,让人透不过气来,就连蝉都被热得一个劲儿地竟相鼓噪,在树丛间“知了、知了”地不停鸣叫,那刺耳的声音此起彼伏,实在让人烦躁。这时,我不由心生外出择一清凉之处、以解暑热之苦的念头。听说此时的青海气温比较凉爽,几经沟通,最终商定抱团旅行,领略一回高原风光。
据资料介绍,青海因境内有国内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而得名,简称青。南北朝时期的魏将青海湖原名“西海”更名为“青海”;唐、宋属吐蕃;随后朝代变更,青海(湖)名称依旧,直至建青海省,省名至今未变。青海位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东北部 。是我国青藏高原上的重要省份之一,省域东西长约1200公里,南北宽800公里,面积为72.10万平方公里 。 境内山脉高耸,地形多样,河流纵横,湖泊星罗棋布。昆仑山横贯中部,唐古拉山峙立于南,祁连山矗立于北,茫茫草原起伏绵延,柴达木盆地浩瀚无垠。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被誉为“三江源”。青海省有藏族、回族、蒙古族、土族、撒拉族等43个少数民族,青海有着“世界屋脊”的美称。青海东部素有“天河锁钥”“海藏咽喉”“金城屏障”“西域之冲”和“玉塞咽喉”等称谓。了解到这些基本信息,进一步加深了我对青海的神秘感,便产生了迫切去青海游玩的愿望,犹如小伙子赴约一般急切而兴奋。随之便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
翌日,我们从宝鸡南站乘高铁一路西行两个多小时,在兰州西站换乘旅游大巴,跨黄河出兰州市上高速继续沿湟水继续向西行进。湟水河又名西宁河,为黄河第三大支流,发源于青海省东部海晏县包呼图山,到甘肃省兰州市西面的达家川入黄河,全长349公里,流域由于不同的岩性与构造区,形成多个峡谷和盆地。当车行至最长达17公里的老鸦峡时,两边山峰一下子狭窄起来,只见两壁陡峭,仰观一线天,谷窄而深,俯视如悬空,十分险峻。这些突兀而荒凉的山脉,也是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过渡之地。迎着偏西的阳光,大约一个多时辰,窗外的山川开始逐渐宽阔起来,我们便经乐都进入了青海最大的西宁盆地。乘车二百多公里,一路车览西域的独特风貌,被她的自然风光所吸引、所感染。不知不觉来到位于西宁市二十余里的湟中县,参观了千紫缘农业科技博览园,体验了震撼人心的6D全景影院时空幻境视角效果光影艺术馆。此时,夜幕已经降临,演绎广场上极具少数民族风格的篝火徐徐升起,我们围绕着篝火,随着悠扬的乐曲,融入到藏族、土族帅哥、靓女们的行列,尽情地舞动,尽情地摇摆歌唱。晚10时30分以后,我们才余兴未尽地返回,入住海东市平安区。
原子城——雄壮的神秘之地
次日晨,我们品尝了当地纯正的牛肉面后,向距110公里以外的原子城进发。当行至西宁市区时,车窗外墨绿色的垂柳沿道路两旁矗立,似乎在尽情地展示着自己妩媚的身姿。林立的高楼随着车辆的快速行进,被徐徐抛向后方。过后才知柳树是西宁的市树。这里地势为东西走向,中间是开阔而平坦的西宁盆地,南北两边山峦绵延,湟水由西向东蜿蜒而过。西宁市是青海省的省会,古为羌地,公元前121年,汉军西进湟水流域,汉将霍去病修建军事据点西平亭,西宁开始建制。东汉又置西平郡,北宋改为西宁州,1929年,青海建省后治西宁县,1946年正式成立西宁市。西宁市内的景点主要有塔尔寺、东关清真大寺、马步芳公馆、南禅寺等。
出了西宁市,在峰峦叠嶂的山谷间行进约一个时辰,进入海北藏族自治州,天空湛蓝,白云悠悠,地势开始平缓起来,随着车程,辽阔的草原呈现眼前,大家不由将目光投向窗外,欣赏着美丽的草原风光,时而可见远处乌黑的牦牛和洁白的羊群。这里就是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金银滩草原,我们知道离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原子城越来越近。原子城是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总面积为1100多平方公里,两弹(原子弹、氢弹)在此研制成功,壮我国威和军威,是世人向往的神秘地方;美丽的金银滩草原成了人们追寻的并不遥远的旅游胜地;西部歌王王洛宾在此创作了《在那遥远的地方》歌曲,那美妙动人的乐曲深受老百姓的喜爱,传遍四方;昆仑神论深邃的文化内涵,西王圣母悠远而神秘的传说均被西海镇境内的年钦夏格日山上的石屋、昆仑铜柱和相邻的青海湖所承载;西汉王莽政治的历史缩影在西海郡遗址沉淀,使原子城这块土地凭添了令人向往的神秘色彩。
一会儿,我们便来到了原子城,宽阔的广场,一座古铜色雕塑风格的博物馆映入眼帘,那暖暖的黄铜色让人顿感温馨、亲切。进入展览大厅,我们参观了解了原子城的发展史。原子城创建于1958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均诞生于此,故称为“原子城”。原子城是原保密单位“青海221厂”所在地,1995年5月15日退役。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西海镇,现为海北州府所在地。2001年,青海原子城被国务院批准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11月,原子城被确定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在这里,老一辈科技工作者以“三顶帐篷”起家,在高原牧区盖厂房、修铁路、筑公路,克服重重困难,艰苦奋斗,筚路蓝缕,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是他们用信仰和生命造就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造就了昔日原子城的辉煌,也为世人留下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走出展厅,那些黑白照片、那些现在看已经过时的设备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我的脑海里不断浮现,让我久久不能忘却。我思绪万千,当前全球经济形势萎靡不振,局部地区动荡不安,战火不断,残酷的战争使大量的无辜生命被剥夺,那些国家和地区的人民仍然流离失所,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而我们之所以能够远离战争,不被列强欺辱,不正是老一辈革命家不畏强权,不怕艰险,通过血与火的洗礼,为我们创造的和平环境吗?不正是这些科学家们为我们研制的“两弹一星”以及我国的强大综合国力为坚强后盾吗?我们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大好时光,珍爱生命,心存善念,共同建设和守护好祖国这个美好的大家园。
茶卡盐湖——神奇的天空之境
结束了原子城的参观,我们按照导游的安排又抓紧时间奔向茶卡盐湖。出西海镇,旅游大巴在风光旖旎的草原上向西南方向行进,青藏铁路贯穿在这一派柔和美丽的景象之中。随着车辆一路蜿蜒向上,我们开始翻越日月山,感觉海拔在逐渐升高,但我们没有顾忌这些,车窗外漫山遍野开满了金露梅,金灿灿的花朵在蓝天白云映衬下更加夺目,吸引着每一个人的眼球,在不停地赏花观景。
翻过山谷,车又缓慢下行,突然,前方一片金黄色的沙丘群横亘在公路两侧,这就是青海湖有名的金沙湾沙漠。金沙湾以前曾是湖内的水下陆地,后因湖面下降而显露出来,变成了一片沙丘地带。观看金色的沙漠风光,还有沙丘背后的蔚蓝湖水,景色奇幻优美。金沙湾也像一位美人横卧青海湖畔,微风吹过,这一湾金色的沙滩似一条飘逸的哈达缠绕在青海湖的肩头,显得那样柔美。这独特秀美的自然风光、优美的景色,一下子使车上的旅友们兴奋起来,都将目光投向车外,只见左侧高低起伏的沙丘一直延伸到远处,与隐隐约约的青山相接,形成鲜明的对比。右侧隐约可见一道蔚蓝色的地平线,随着车辆的行进,那一抹蔚蓝越来越显眼,越来越深重。远眺,感觉那蔚蓝的湖面视乎很高,高在远山的尽头。
按照行程,我们当天的目的地是茶卡盐湖,只好沿着青海湖环湖东路远观这高原明珠了。接下来沿倒淌河继续向南,苍茫的草原,景色壮观优美,油菜花像铺了金黄色的地毯,与这如茵的草原景色相映争辉。让人留恋、让人陶醉。在倒淌河镇不远处,我们再次翻山从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境内,又向北行驶。途中在一处驿站共进午餐之后,终于在下午四点钟来到了茶卡盐湖。
茶卡盐湖,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茶卡镇,“茶卡”为藏语,意即盐池,蒙古语“达布逊淖尔”, 也就是青盐的海。茶卡盐湖四周群山环绕,盐湖平均海拔3059米 ,湖面面积154平方千米,平静的湖面像镜子一样,反射着美丽的令人陶醉的天空景色,被誉为“中国的天空之镜”。这里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站点,是109国道、315国道的交汇处,东距省会西宁298公里,西距德令哈200公里,被誉为柴达木盆地东大门。庆幸的是,当天是个晴间多云的好日子,我们乘坐景区小火车进入天空壹号核心景区,置身于盐的世界。高悬于天际的白云倒映在湖水里,分不清是盐更白还是云更白;平静的湖水像翡翠一般,绿的沁人心扉。漫步湖面,如行走云端之上,真是水映天、天接地,人在湖间走,宛如画中游。游客们个个兴奋不已,欢声笑语不断,似乎要乐不思蜀了。美女们打扮得花枝招展、楚楚动人,在这醉人的奇异景致里搔首弄姿,摆拍靓照,尽显妩媚;孩子们更是沉醉于这神奇的盐湖之中,双手探于清澈的水中,掬一掬洁白的青盐,嬉戏于这水天之间。我们走一处拍一处,恨不得将这所有的美景全部收入囊中,带回慢慢地享受。不知不觉间,天开始昏暗下来,夜色将临,大家依依不舍地离去。在返回驻地的途中,同行的旅友们都还沉浸在茶卡盐湖魔幻般的仙境之中,回味美妙的时刻。茶卡盐湖不愧是国家旅游地理杂志评为"人一生要去的55个地方"之一的靓丽景点。当晚我们入住共和县。
青海湖——耀眼的高原明珠
出行第三日清晨,我们再次早早启程,开始青海湖的旅行。车出共和县城,沿306县道,在越来越狭窄的山谷间向北行进,不多时便爬上高海拔的橡皮山,高低起伏的山峦青草如茵,车辆盘旋而上。白色的羊群散开在这广袤的草原,如镶嵌在绿色草坡上的珍珠,这独特的自然环境,给人清新爽朗美的享受,让人顿觉心胸开阔舒展。牧民的帐篷在围栏的外面这里一处,那里一处,徜徉行进在其间,一阵微风吹来,一股青草味夹杂着淡淡地羊的腥膻味,使人完全感受到一种原生态的韵味。在一处平坦路段,停车大家稍事歇息,其实是为了亲身感受这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同行的美女们纷纷下车抓拍靓照,留存美好瞬间。之后约一个多时辰,经夏拉水库来到洛合垭口便急转直下,向东远眺,只见山下的青海湖湖面让晨光折射得如明镜一般,甚是耀眼。山根底是一排排民宅,周边平坦的地里一大片一大片黄的油菜花,特别璀璨夺目,与青海湖、农舍构成如仙境般美的画卷。随着旅游大巴的快速下行,我们在八点前到达青海湖二郎剑景区。

青海湖,又名“措温布”,即藏语“青色的海”之意。位于青海省内青藏高原的东北部,刚察县南部。整个湖南北最长104公里,东西宽最大62公里,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湖泊,也是中国最大的咸水湖。湖被东西南北的日月山、橡皮山、青海南山、大通山四座高山所环抱。青海湖湖面海拔3195米,面积广达4583平方公里,绕湖一周共约360公里。盛夏时节平均气温仅15度,为人们赞不绝口的天然避暑胜地。
二郎剑景区位于青海湖南侧,也是青海湖的主景区。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进入景区广场,有两条藏式的小街,在街道两旁是纪念品商场、餐厅、宾馆,还有民俗博物馆、标本馆、民居等充满藏族特色的展馆和建筑,街道和广场周围有一些藏式的经幡和雕塑等。从广场走到湖边,蔚蓝浩瀚的青海湖深沉地迎接着每一位造访者。海鸥在湖面上空翱翔,微风徐徐吹来,气候非常宜人。沿湖修建了木制栈道,顺着栈道观湖慢步,放飞心情,释放身心的疲累,真切感受天人合一的世外境界,任由思绪随风飘荡。掬一捧蔚蓝清澈的湖水洗却浑身的尘埃,涤荡被世俗行将湮灭的躯壳,蜕去满身的俗气,净化心灵,回归童真,守善如初。
进入码头的左侧湖边上,有一较大的经幡塔,湖面上的风将经幡吹得呼啦啦作响,紧挨着是一座工艺精美的西王母雕像,在雕像的后面,呈半圆形围着的是古铜色的转经筒,不断有游客聚拢过来焚香叩拜,拨动转经筒,祈福祷安。传说青海湖便是西王母的瑶池,这尊西王母雕塑便是在述说这个神话故事。西王母这个神话故事,是磅礴大气、雄浑诡奇的昆仑神话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之一,也是我国早期文明的曙光。在这些神话当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要数妇孺皆知的王母娘娘原型西王母。其中后羿射日、求药、嫦娥奔月等是情节最为感人和最有影响的精彩篇章。而西王母会见周穆王、与汉武帝相会,以及东王公和牛郎织女等神话都是西王母神话的一部分。提起西王母,一般人们知道她的后世形象王母娘娘雍容华贵,吃蟠桃、喝玉酒,协助玉皇大帝治理天上人间。但在昆仑神话中的西王母形象是“虎齿豹尾、蓬发戴胜、善啸穴居”,她有着惩罚诸神和人类的巨大权力。据传说,距今3000-5000多年前,存在过一个牧业国度--西王母国,而被赋予了浓厚神话色彩的西王母在历史上确有其人。西王母古国当时的“国都”就在青海湖西畔的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县一带。其疆域包括今天青藏高原昆仑、祁连两大山脉相夹的广阔地带,青海湖环湖草原、柴达木盆地是其最为富庶的中心区域。
从景区码头登上游轮,在湖水中绕一大圈,进入深水区,湖面上的风力更大了一些,也更加冰凉,穿着单薄的短袖衫,有些冰冷,可清澈的湖水和清新的景致让我们兴奋不已,靓女们倚在船舷,摆出各种姿态拍摄美照,将这美好的时刻留在相册里,留在深深的记忆里。我们在美丽的青海湖游玩了近三个小时,大家才陆续返回,坐上大巴奔向下一个景点塔尔寺。
半路下起了连绵阴雨,赶到用餐的地方已是中午一点多了,午餐我们在这里将要享受藏族风格的藏王宴。我们被安排进入藏式风格的院子,藏族小伙子为我们敬献哈达,送来美好的祝福。在一个很大的餐厅,藏族的姑娘们热情地迎接我们,呈上虫草酒,在走廊跳起了优美的桑巴舞,唱起了浓郁的藏族民歌,我们一边分享着藏王宴独特的美味,一边体验着藏族的饮食文化氛围。一晃时间已到两点半钟,我们来不及停歇,又紧张地上车,向塔尔寺进发。令人惋惜的是当赶到塔尔寺时已超过下午4点半钟,因塔尔寺五点钟不再允许游客进入,景区已停止了门票的销售。无奈我们只好打算明日早上再来。当晚住在海东市乐都区。

塔尔寺——著名的佛教寺院
第四日清早六点钟,我们在入住酒店的大厅集中,乘车急速前往塔尔寺景区。
塔尔寺位于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鲁沙尔镇西南隅的莲花山坳中,是我国藏传佛教格鲁派(俗称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诞生地,是藏区黄教六大寺院之一,也是青海省首屈一指的名胜古迹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距省会西宁市26公里。塔尔寺是青海省藏传佛教中的第一大寺院,原名塔儿寺,得名于寺中大金瓦殿内纪念宗喀巴的大银塔。塔尔寺始建于公元1379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占地面积600余亩。寺院依山势而建,由众多殿宇、经堂、佛塔、僧舍等组成,殿宇错落有致,布局严谨,风格独特,十分壮观。
大约7点半左右,我们到达塔尔寺景区,转乘电瓶车来到寺院广场,由于来得早,广场上只有零星的游客,我们怀着极大的好奇心,抱着探究寺院的神秘感进入寺内,只见整座寺院依山叠砌、蜿蜒起伏、气势磅礴,寺内古树参天,佛塔林立,景色壮丽非凡。我们顺着指引路线,逐个殿宇、经堂、佛塔仔细观赏,感受着冲击视角的建筑风格、雕塑魅力。殿内弥勒佛、文殊菩萨等一尊尊大小不一的佛像造型生动优美,超然神圣,让人目不暇接。一座座宏伟殿宇交相辉映,高大巍峨,金碧辉煌,十分震撼。位于寺中心的大金瓦殿,绿墙金瓦,灿烂无比,气势恢宏,是该寺的主建筑,它与小金瓦殿(护法神殿),大经堂,弥勒殿,释迦殿,文殊菩萨殿,四大经院,活佛府邸,如来八塔,菩提塔,僧舍等形成了风格独特、集汉藏技术于一体的宏伟建筑群。特别是建于1776年,位于寺院广场右侧的如来八塔,同样建造风格独特,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它是赞颂释迦牟尼一生八大功德的宝塔。呈一线形布设,分别为:聚莲塔、菩提塔、多门塔、降魔塔、降凡塔、息诤塔、胜利塔、涅盘塔。其造型大同小异,塔身高约6.5米,塔底边长约2.5米。塔身白灰抹面,底座青砖砌成,腰部装饰有经文,每个塔身南面还有一个佛龛,里面藏有梵文。
我们在寺院参观游览的时候,身边走过几个十多岁的小喇嘛,我便近前主动与他们打招呼交流,他们个个汉语都很流利,交流得知他们六、七岁时就进入寺院,主要学习经文。了解得知,塔尔寺不仅是中国的喇嘛教圣地,而且是造就大批藏族知识分子的高级学府之一,寺内设有显宗、密宗、天文、医学四大学院。此外,它还以酥油花、壁画和堆绣闻名于世,号称“塔尔寺三绝”。塔尔寺是宗喀巴大师罗桑扎巴(1357-1419)的诞生地。宗喀巴大师早年学经于夏琼寺,16岁去西藏深造,改革西藏佛教,创立格鲁派(黄教),成为一代宗师。传说他诞生以后,从剪脐带滴血的地方长出一株白旃檀树,树上十万片叶子,每片上自燃显现出一尊狮子吼佛像(释迦牟尼身像的一种)。宗喀巴去西藏6年后,其母香萨阿切盼儿心切,让人捎去一束白发和一封信,要宗喀巴回家一晤。宗喀巴接信后,为学佛教而决意不返,给母亲和姐姐各捎去自画像和狮子吼佛像一幅,并写信说:“若能在我出生的地点用十万狮子吼佛像和菩提树(指宗喀巴出生处的那株白旃檀树)为胎藏修建一座佛塔,就如与我见面一样”。第二年,香萨阿切在信徒们的支持下建塔,取名“莲聚塔”。190多年后,万历十年(1582)第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第二次来青海,翌年春,被请至塔尔寺。三世达赖向藏族部落首领指示扩建塔尔寺,赐赠供奉佛像,并进行各种建寺仪式。至此,塔尔寺才初具规模。先后建成达赖行宫、三世达赖灵塔殿、九间殿、依怙殿、释迦殿等。
在游览塔尔寺院期间,广场上、寺院的主道上、讲经堂的院子,不时可以看到藏族朝圣者磕长头的情景。他们向前五体投地匍匐,双手前直伸,每伏身一次,以手划地为号,起身后前行到记号处再匍匐,如此周而复始,在那里十分虔诚的反复朝拜着。经了解才知,其实他们是在祝福世间所有生灵时时吉祥,磕头朝圣的人在其五体投地的时候,是为“身”敬;同时口中不断念咒,是为“语”敬;心中不断想念着佛,是为“意”敬。三者得到了很好的统一。看到这些,内心里不知不觉涌起了一丝无奈和忧虑,心情便低落起来,胡乱的思索着。联想到我们身边,一些人受西方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扭曲,被金钱至上、物欲横流的腐朽思想所侵蚀,不思进取,追求低级趣味,一味地贪图享乐,丢弃了我们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和深厚的文化精神遗产,整个社会的肌体被这些负面的萎靡厌气侵蚀着,实在让人有些失望和痛心,不得不使人担忧。也许是杞人忧天吧。
走出塔尔寺,再次回望那高低起伏、灿烂辉煌的寺院建筑,我想它之所以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被传承下来,那一定是藏传佛教依然持久地承载和寄托着藏族人民的精神信仰,它是我国宗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慈爱众生、无私奉献的思想教化作用。
结束首次青海之旅,虽然时光短暂,但那一处处巧夺天工、美轮美奂的原生态自然景观及风格独特的人文景观,给我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虽初次亲身经历,但我已深深地爱恋上了这无比美好的高原风光以及青海这块淳朴厚重的土地。希望此生还能够与她邂逅,倾诉我的深情!
作者简介:
万思哲,号“普润愚人”。陕西麟游人,现为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宝鸡市书法家协会会员。有多篇散文在《宝鸡日报》《秦岭文学》和“宝鸡市散文家”“神州文艺”等报刊、新媒体登载,并获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