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愁·乡恋·乡约”征文
《难忘家乡老故事》
作者:王玉华
我的家乡地处泰沂山脉北麓,那是一个丘陵绵延、沟壑纵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
小时候,我经常跟在父亲屁股后面去山上种地、捡柴、挖野菜。在我们村东南方向的凤凰顶山下,有一座供奉佛祖的地方叫“志公洞”,这里常年香火很旺,周围十几个村庄的居民都来这里祈求许愿,以期佛主保佑多子多福、一生平安。由于“佛洞”就在村边,进香的人们有时会和我们擦肩而过。
每每看着香客们满面虔诚的样子,我心中不仅疑惑求神拜佛的实效性,于是便问父亲:神佛真能让人过上好日子吗?父亲见我一副很认真的样子,思考了一下说道:我给你讲个故事吧…
父亲说:“在古代,有一对刚成家的年青人,每隔七天或庙会的时候,为了表示对佛祖的虔诚,每次都早早地赶到寺庙,抢在别人前面去给佛祖烧头柱香。但让小两口奇怪的是,无论他俩去的多么早,寺庙的门童每次都说已经有人烧过第一柱香了。小两口暗地里心想:怪不得家里事事不顺,生活也不富裕,原来是有人在我们前面就给佛祖上香了,好运都被别人抢走了,于是俩人决定再早起半个时辰去庙里进香。但想不到的是,不管他俩五更起还是三更到,寺庙的门童还是说他俩没有烧到头柱香。女的很纳闷,心想一定是寺庙的门童不和他们说实话。
有一天,小两口在庙里见到了平时云游四方的老和尚,夫妻俩就问怎么才能烧上头柱香呢?老和尚盯着他俩看了一会儿说:如果你们想明白怎么回事,就去找一个叫赵鑫的人,这个叫赵鑫的人自然会告诉你们事情的真相。女的问:这个叫赵鑫的人长的什么样子呢?老和尚告诉她赵鑫右手背上有一块很大的黑痣。
小两口赶紧回家收拾行囊,女的催促男的背着行李四处寻找那个叫赵鑫的人,男的在茫茫人海中找了很长一段时间也没找到,就在他即将失去信心的时候,机会来了。
有一天,他走路走的又渴又累,恰巧在路边有一个卖西瓜的年轻人,他赶紧上前去买西瓜解渴,当小伙子拿瓜时,他发现小伙子的右手背上有一块很大的黑痣,就连忙问道:小兄弟,你姓什么?叫什么?小伙子楞了一下,回答说自已叫赵鑫。男的一听,高兴地差点跳起来,心想:烧头柱香的人终于找到了。他把赵鑫拉到一边,诉说了事情的经过。赵鑫听完惊呆了,说道:我是一个卖西瓜的,从来不进寺庙,更别说烧香磕头了。男的说:不对吧?高僧怎么说你天天去庙里烧头柱香呢?赵鑫挠了挠头说:我根本就不知道这事。男的就问:那你每天早晨第一件事做什么呢?赵鑫说:我每天早起做烧饼熬粥,然后把母亲叫醒,把第一个烧饼和第一碗粥拿给母亲,然后就出来卖西瓜,别的没什么事啊。
男人听后很困惑,总搞不明白赵鑫从来不烧香,为什么高僧说他天天烧第一柱香呢?男人回家以后,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妻子,妻子也很困惑。
第二天一早,小俩囗带着疑问去问老和尚。和尚说:虽然赵鑫从来不烧香,但他每天都会早起做好饭,给母亲送去第一碗粥和第一个烧饼,这是因为他孝顺,他虽然不烧香,但头柱香应该是属于他的。与其远渡山河烧香,不如亲近父母。如果你不孝顺,烧香又有何用?
原来这夫妻俩人一直对父母不孝顺,总是嫌弃父母老而无用,动不动就呵斥父母是老不死的。有时候邻居都受不了,就过来劝解,也被他们辱骂,时间一长,邻居也不理他们。夫妻俩听了老和尚一番解释之后,顿时晃然大悟,便对老和尚行拜谢大礼后,回到家中。
自此,夫妻俩彻底改变了自已,不再拜佛烧香,只管孝顺父母、勤劳生活,善待邻居朋友,遇事互帮互助,日子越过越好。”
听完这个故事后,我想起这样一句话:“心中有佛,我就是佛。”
我们村有很多山岭和坡峪,名字也很有讲究,譬如“柿子峪、”“狐至峪、”“大安峪、”“葫芦峪、”“桃花峪、”“野狐泉、”“西斑峪、”“凤凰顶、”“卧虎山”等等,每个名字背后都会连着独特的故事。
记得有次跟父亲去村南二里多路远的“葫芦峪”割麦子,一不小心把左手食指割破了。父亲一边给我包扎,一边给我讲了一个中医门前挂葫芦的故事:
“故事说的是中国古代有一个名医叫费长房,学医之前干的是管理集市的活,集市一条街上有一家药铺,药铺的掌柜是一个白胡子老头,老头是不久前刚从外地来的人。老头医术高超、医德高尚,前来求医看病的人在门前排成一条长龙。”
老头看病有个规矩,凡是穷人或没钱看病的人来就医,均分文不取,有时还施舍银两给穷人。他家药铺和其他药铺的不同之处,是门前挂着一个大葫芦。
有一天傍晚,费长房来到药铺对面的一家酒馆,独自一人饮酒解闷。快要关市了,药铺的白胡子老头见街上没人了,就把铺门一关,四处张望,见没人注意他后,就悄悄地钻进了门前的葫芦里。他以为没人看见,其实这一幕恰好被在对面酒馆里饮酒的费长房看了个清谓楚楚。这一幕让费长房大为震惊,断定这老头决非等闲之人。于是就带着礼物前去拜见,顺便探个究竞。白胡子老头自然也知道费长房的来意,就说今天还有别的事,明天一早你再来吧。费长房也不介意,也不差这一天。
第二天,费长房早早的带着礼物登门拜访,白胡子老头抓起费长房轻轻地一跳,俩人就进到了葫芦里面。费长房只觉的眼前一黑,马上眼前又一亮,这下费长房开眼界了,怎么也没想到,这小小的葫芦里面别有洞天,里面雕梁画栋、富丽堂皇、奇花异草、宛如仙境,美酒佳肴、应有尽有。两人在葫芦里面推杯换盏、好不快活。酒足饭饱后,白胡子老头又带着他跳出了葫芦。白胡子老头嘱咐费长房说:情况就这么个情况,坦白说,我本是天上的神仙,因犯错被贬下界。如今责罚期已满,即将离开此地,你愿随我而去吗?费长房正求之不得呢,于是便随白胡老头进山学艺去了。
费长房历经千辛万苦学成之后,回到了自已的家乡,开设医馆、治病救人。他不但医术高明,而且仁心仁术。在给穷人看病时,跟白胡子师傅一样也不收费用。后来乡亲们问他,你这么好的医术,怎么不收穷人的诊费呢?费长房说:人在生病的时候,往往也是最困难的时候,能把他们医好我就很开心了,但我最希望的是所有的药都被尘土蒙盖,也不愿世间的人遭受疾病折磨。为了效仿和纪念白胡子师傅的仁德仁术,费长房也在自已医馆的门前悬挂起一只大葫芦。
葫芦在古代称作壶,俗称葫芦瓜,后人渐渐地把大夫行医治病救人的善行称之为悬壶济世。古代葫芦的实用价值只是盛药的器皿,行医的标志,而其真正的含意是:葫芦里装的不是灵丹妙药,而是医治者治病救人、悬壶济世的仁德之心。是宁可架上药生尘,但愿世上无疾苦的人间大爱。
父亲说这是一个神话故事,但反映的却是民族优良传统中,行医者以苍生为念的仁爱大德。老一辈人在起村名地名时,都是动了脑筋的,这就是乡村文化传承,让人不管是去了天涯海角,还是
做什么职业,祖祖辈辈都要感念家乡,永远做善行善事…
如今父亲已经离世46年,我也离开家乡45年了,虽说光阴似水,往事如烟,但每当我想起家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术,父亲讲过的那些“志公洞、”“葫芦峪”的故事仍然就象发生在昨天。
难忘乡情,难忘家乡的老故事…
作者简介:
王玉华,男,汉族,1958生,山东淄博淄川人,大学本科,淄博市自来水公司原政工处长,高级政工师。喜欢文学,在淄博日报、淄博晚报、中国供水节水报、山东宣传月报、齐鲁晚报、齐鲁晚报壹点、济南头条、北京头条、淄博民俗与文学等平台发表作品数百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