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三体》和《三体II:黑暗森林》,我曾经幻想这样一个画面:站在宇宙外数个宇宙直径的距离看浩渺的宇宙,它应该像一团棉花被烧过之后留下点点余光的黑色灰烬。站在那个空间看宇宙,其燃烧时间的长短就取决于观察者的寿命周期了。
如果是一个地球人类站在那里看宇宙,这个棉花灰烬的燃烧速度是十分缓慢的,缓慢到需要他繁衍数以百亿代的时间来完成全貌的观察,而这个人的一生在宇宙看来倒像是灰烬的星火,转瞬即逝。
然而,光是无法传播到宇宙之外的,所以,站到宇宙外面看宇宙的人根本就看不到宇宙,他的眼前一片漆黑,与宇宙周围的空间一样的黑。即便给他一盏灯,这灯却无法传播光线,光在这个环境中就像声音在地球上方的太空一样,失去传播的介质,是那么的无助。
当然,也就是想想而已,我们永远无法站在宇宙之外,因为能到达的地方就不算宇宙之外。
读完《三体》和《三体II:黑暗森林》,我久久不能停止思绪在宇宙内外的游荡,本就内向的我变得更加少言寡语,而我大脑的神经元似乎又回到了我善于天马行空地想象的童年时代,思维的时空跨度又变得不受拘束限制了。
刘慈欣用强大的思维把宇宙的时空大气恢宏地铺展开来,描绘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动态宇宙图,对于中国科幻小说,这是了不起的里程碑。从此,中国的科幻作品完全可以与西方科幻作品平分秋色,甚至略胜一筹。
物理是我中学时的强项,然而,我从未专门学习过天体物理学,大刘老师给我上了一生中重要的一门课程,让我重拾对物理学的兴趣和信心。“三体运动”“量子纠缠”“质子铺展”“聚变发动机”等物理词汇晦涩难懂,但细品却又无可挑剔,他们赋予了这部作品逼真的特质。就像金庸小说中的历史朝代一样,让读者以为他写的就是真实的故事或预言。全书中物理学知识是高端的,又是接地气的,不需要读者都知悉其中的具体原理,却能够让每一位读者对其产生的过程和结果表示理解(哪怕是没学过物理学的人)。我感觉,这样使用物理学的手法更适合我这样的读者,有一定物理学基础,而又不是物理学专家,我读起来更容易接受其中的信息,也对其中的内在原理有很强的求知欲。
我的大学专业是生命科学,《三体》和《三体II:黑暗森林》都是围绕两个主要元素进行描述的,那就是星球和生命。如果半人马座没有任何生命,恐怕写三体世界就只能是死板呆滞的说明文,这是我最不喜欢的文体。没有生命的三体世界,就没什么可写的了,刘老师必须赋予其生命,然而地外文明的生命是个什么样子,至今为止我们地球人从来都没有真正地接触过他们,我们肯定不知道,那就靠想,想得新奇但不离谱,这就是科幻的另一个诱惑力了。我基本认同刘老师对三体生命世界描述的科学性,有一天,我把干酵母粉放到温水中活化,就想到了三体世界生命的“脱水”和“吸水”,酵母菌可以在脱水后保存很长时间,可以度过较为恶劣的极端环境,吸水后又可以生长繁殖,三体人理论上也可以。当然,目前地球人无法通过这种方法来保存自己。
作为一位社会成员,一位教师,一位管理者,我特别认同“宇宙社会学”这个出现频次不高,却贯穿《三体II:黑暗森林》全书的一个主线,这是条暗线,却很粗壮,它牢牢拴住了整本书的魂魄,稳稳地维系着整本书的生命活力。“猜疑链”这个词是生命与生命之间交往的关键链条,是文明与文明接触的必然过程,“我怎么知道你知道我是如何想你如何想我如何想你……如何想我……”,简单点理解,我欣赏我的学生,但是我不知道我的学生知不知道我欣赏他,或者我的学生知道我欣赏他,但是他不知道我是否知道他知道我欣赏他,直白一点儿,就是我们很难建立彼此深度的理解。因此,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高频反馈。这串长长的逻辑可以延伸很长,两个生命单位或两个文明容易产生互相猜忌,尤其是在两个陌生的生命之间或在两个陌生的文明之间,它也容易发生在非常熟悉的两个人或两个文明之间,比如皇室兄弟同室操戈,战国七雄互相吞并。
我还没有开始读《三体Ⅲ:死神永生》,不知道大刘老师会怎样继续书写他的宇宙史诗,仅就前两部而言,我就深深体会了大刘老师渊博的学识,在这两部著作里,地理学、物理学、历史学、生物学、社会学、数学和文学都是极致的展现,完美地融合,没有门户,没有界限,没有隔阂。这让作为教师的我不得不思考,是什么样的教育或是怎样的学习才能培养造就这样的人才。
在文学方面,大刘老师埋下了一个400年的伏笔:地球文明能否躲过三体舰队的灭顶之灾。在这个大伏笔下,读者求解的好奇心驱使着他们去欣赏大刘老师的各种学识。每一个被人类推选的面壁者给出的对抗三体舰队的方案都是极限策略,挑战着人类所能承受的身体和精神极限,即便如此,也被破壁者轻易识破,地球人绝望了,读者也跟着绝望了。二百年过去,人类从绝望又到适应,适应而后渐渐麻痹,一个小小的水滴用它那绝美的外形、精致的表面给了地球人巅峰的和平幻想,可是,他们忘了三体人不会掩饰自己的意图,他们说过要消灭地球文明,他们就一定会这么做。它瞬间击毁人类用200年发展起来的上千艘星际飞船,把人类最后的和平幻想重重地摔进谷底。
多数地球人类和三体人类都把博弈放在了物理学上,他们都认为智子的封锁,让地球人类的科学永远无法与三体人类相抗衡。然而,毕竟还有逻辑清醒地认识到地球人类的社会学优势却是三体人类最大的短板。三体人类拥有强大的武力,地球人类却拥有无穷的智谋,就像项羽之于刘邦,吕布之于曹操,三体人认为“强者为王”,而地球人在文明诞生的初期就懂得了“天外有天”。
宇宙文明的演化周期对地球人类而言充满着许多不确定,每个恒星系在理论上都有诞生文明的可能性……
是叶文洁放了这把火,引来了三体舰队,也是她传给了逻辑灭火的思路,提出了宇宙社会学,靠另外一个强大的文明压制了三体文明,挽救了地球文明,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大刘老师这两部鸿篇巨作,首尾呼应,堪称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