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酒楼上》篇幅很短,乍一看会觉得情节有些平淡,不想读下去,但正是这种平淡的情节,才赋予了这篇文章更深层次的意蕴。
在我们传统的语文教育中,一篇小说,三要素是不可或缺的,那便是人物、情节、环境,而鲁迅先生显而易见是有意为之地对情节进行大幅度削减。
全篇以第一人称“我”的叙述角度,讲述了自己为逃避“客中无聊”而冒雪前往一石居,与吕纬甫不期而遇,通过少量与故人的对话,引出吕纬甫自我的叙述,把酒言欢,叙述别后的件件伤事,酒足饭饱,便顺原路返回。感觉不去概括还好,概括出来,更是觉得情节枯燥乏味,但意外的是,这一点却正是最吸引人的。为什么鲁迅先生敢于将大量情节放弃掉,不人为地制造更多的悬念,使文章跌宕起伏,一波三折,从而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这便是值得我去思考的了。
“时势权力”是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文中提出的一个具象化概念,在发生激烈的社会结构变迁时便容易产生英雄,进而发展成为“时势权力”,这种情况在传统乡土社会是很难存在的。《在酒楼上》为我们展现的正是社会变迁中无数平凡普通人想要成就时势造英雄的美梦,但却又缺乏些许勇气或能力的历史状态。
实际上,我认为鲁迅先生抛弃大量情节的赘述是有他的原因的,因为这篇文章的目的不在于以一个多么宏大的结局而结束,不在于刻画一个多么生动而富有情感的人物形象,更多的是强调人们,或者是先进的知识分子,在“敷敷衍衍、模模糊糊”的生活状态下,已然出现的一种颓唐和困惑,以至于不断地去回忆过去看似美好的生活。这实际上正是对传统乡土社会的怀念,对社会变迁的恐惧以及对“时势权力”的渴求与无助。
他们不安于生活的现状,困窘时时刻刻烦扰着他们,即使是这样,他们作为个体,又无法去改变社会的现状,所以即使是再有能力和意识的先进知识分子在这样一个社会现实下,也只能成为传统的社会奴隶,被奴役,成为所谓的“孤独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