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邳三"乐王"
作者:张甫文
“从下邳国到睢宁县,源远流长四千年。”一句苏北睢宁人经常念叨的顺口溜,不但真实反映了悠久的下邳历史,尤其对历史上的三位“乐王"更加怀念。因为,三位“乐王"都曾以弹琴为乐,给下邳人们带来了无比愉悦与激发人们奋进拼搏的伟大精神。
一、邹忌说琴谏齐王
公元前356年,齐桓公死后其子齐威王即位。齐威王迷恋弹琴,经常独自在后宫内抚琴自娱,不理朝政。一晃九年,国家日趋衰败。
一天,有个名叫邹忌的齐国人,时人称之高明的“乐王”,自己谦称普通琴师,走进王宫,对侍臣说:“听说大王爱弹琴,我特地前来拜见,为大王抚琴”。齐威王很高兴,立即召见。
邹忌走进内宫聆听齐威王弹琴。听完后连声称赞道:“好琴艺!好琴艺呀……”齐威王不等邹忌称赞声落,连忙问道:“我的琴艺好在哪里?”
邹忌躬身一拜道:“我听大王从那大弦弹出的声音十分庄重,就像一位名君的形象;从那小弦弹出来的声音清晰明朗,就像一位贤相的形象;大王运用的指法十分精湛纯熟,弹出来的个个音符都十分和谐动听,该深沉的深沉,该舒展的舒展,既灵活多变,又相互协调,就像一个国家明智的政令一样。听到这悦耳的琴声,怎么不令人拍手叫好呢!”
邹忌接着又说:“弹琴和治理国家一样,必须专心致志。七根琴弦,好似君臣之道,大弦音似春风浩荡,犹如君也;小弦音如山涧溪水,像似臣也;应弹哪根弦就找准哪根弦,不应该弹的弦就不要弹,这如同国家政令一样,七弦配合协调,才能弹奏出美妙的乐曲,这正如君臣分工明确,各尽其责,才能国富民强、政通人和;弹琴和治国的道理是一样的啊!”
齐威王说:“先生,你说的乐理说到我的心坎上啦!但是光知道弹琴的道理还不够,必须深知琴音才行,请先生试弹一曲吧。”
于是,邹忌首先抚琴观看,首先夸赞此琴材质精良,“这琴座的木材肯定是在俺下邳国葛峄山上生长的上等藤木,制作美观肯定出自名家之手。”然后,两手轻轻舞动,只摆出弹琴的架势,却不作真弹。齐威王见邹忌如此这般,急躁恼怒地指责道:“你为何只讲空话,只摆空架子不去真弹琴呢?难道你想欺君不成?”
邹忌答道:“臣以弹琴为生业,当然要悉心研究弹琴的技法。大王以治理国家为要务,怎么可以不好好研究治国的大计呢?这就和我抚琴不弹,摆空架子一样。抚琴不弹,就没有办法使您心情舒畅;您有国家不治理,也就没有办法使百姓心满意足。这个道理大王要三思啊!”
齐威王恍然醒悟:“说得对!说得好!”
后来,齐威王封邹忌为成侯于下邳,下邳不断兴盛发展。齐国也发生了戏剧性变化,日益强大。自“乐王”邹忌封于下邳后,正史才有“下邳”始称,“下邳”也因邹忌而声名远扬。
二、琵琶大师汤应曾
明朝崇祯年间,古下邳有个名人叫汤应曾,因他弹奏琵琶,技艺高超,远近闻名,人们都叫他“汤琵琶”,也称他是“乐王”。
汤应曾幼年丧父,唯靠母亲抚养成人。应曾从小非常爱好音律,他每次听到有人弹琴,就入神着迷,有时还动起情感哭笑失常。他得知下邳城北葛峄山(即岠山)上生长的桐树做琴最好,专门到岠山上砍来一段好木料,自己动手做了一把琵琶。从此,终日抱琴拨弄。有一天,村上来了一位弹琴卖艺的,他硬是挽留艺人在他家吃住,直到把艺人所有弹琴技艺都学会了,才放人回家。
应曾二十岁那年的一天,母亲把他叫到跟前说:“儿啊!你一年大一年了,终天呆头呆脑地拔弄这琴有啥用?还是早务正业成个家吧,我怎不能带你过一辈子啊!”应曾听了,便对娘说:“娘,孩儿弹琵琶,就是为了将来能找个知音的;只要孩儿苦学有成,不愁没人服侍你老人家的。我听说陈州有个琵琶老艺人,孩儿正想跟娘商量,打算前往陈州拜师,不知你老人家同意否?”母亲首先坚定拒绝,后见应曾意志坚决,无奈只好让他去陈州拜师了。
陈州琵琶艺人名曰蒋山,是京师名艺人江对峰的真传弟子,汤应曾就拜蒋山为师。经过一年刻苦钻研,应曾进步很快,琴艺超群。蒋山经常夸赞他,将来定会成为琵琶高手。不久,应曾名声传到京师,一个藩王亲自召见他;既赠给应曾一只用碧玉镶嵌的琵琶,还命他身穿宫锦,在宫殿上弹奏。应曾领旨上殿,弹奏一曲蔡文姬所作的《胡笳十八拍》,那独特的音律高亢凄清,十分动人,打动藩王拍手叫绝!当即又钦赠宫米万斛,以供养老母。从此,汤应曾闻名遐迩,成为国人皆知的琵琶能手。
后来,征西王将军招募汤应曾做幕僚,他跟随王将军先后到了嘉峪、张掖、酒泉等地。每逢军中盛典,将军就命他弹奏琵琶助兴。有一次,汤应曾为出征将士弹奏一曲《十面埋伏》,将士们受到极大鼓舞,个个精神抖擞,斗志昂扬,军威大振,一举克敌制胜。将军大喜,赏他锦缎宝马,从此更加器重他。汤应曾在军营中,虽然受到较多得厚重待遇,但他深感王侯显贵欣赏他的琴艺,只不过是逢场作戏罢了,都不是真正的知音者。为了寻求知音,他决定走遍天涯。
一天,他毅然辞别王将军,从榆关出发,宵行夜住,走了十几天。在一个严寒阴霾的傍晚,来到一家客栈。汤应曾独坐酒楼自斟自饮,遥想知音难求,不禁有些悲伤;他顺手拿起琵琶,唯有用音乐疗伤。琴音在夜空里显得更加清晰,时而高亢激越,象风雨骤至;时而低沉哀怨,如思妇叹惋……
感人的音律打动了酒楼上一位服务女工,女子名曰秦玉,她寻音主动登门。二人寒暄、相互了解后,女子含情直白:“知君高洁,如不弃嫌,愿执帚为妇。”应曾也真情表露道:“我遍访知音多年,今日终于夙愿以偿。但我家有老母,不知能否为我奉母行孝。”女子欣然应允。真是秦玉者,实属以琴相遇的知音也。
婚后,夫妻恩爱,琴瑟伉俪,媳孝婆母,周到细致,合家欢悦幸福。哪料得好景不长,天下大乱。古邳州兵匪骚扰,民不聊生。官府征召汤应曾从军入伍。应曾一去三载,渺无音信,婆媳在家朝夕盼望应曾早日归来。
一天夜间,秦玉刚安顿好婆母休息,自己正在房中合衣而卧。忽然,似乎听见室外传来一阵琵琶声,她十分惊喜,以为是丈夫回家了,连忙打开房门,寻声外望,竟然发现窗下石楠树旁有一只老猿,正抱着一只琵琶在弹奏。老猿一见秦玉开门,忽然“砰”的一声,把琴弦拨断了。秦玉大吃一惊,“哇”的一声,一头栽倒在地,顿时昏厥过去。婆母闻声赶出,急忙给儿媳捶背、扎针,好大一会,秦玉才慢慢苏醒,见是婆母,便少气无力地叙述了刚才所见所闻,并叹息道:“儿媳不闻琴音三载,今见老猿弹断琴弦,预示郎君可能在外凶多吉少。儿媳不孝,恐将不久人世。待郎君归来,请为我在石楠树下弹奏一曲。”儿媳秦玉言罢,精神幌惚,不能自持,溘然长逝。
后来,汤应曾终于回家探亲,见母亲健在,而妻子秦玉已经去世,悲伤大哭。母亲把儿媳生前遗言如实告知,汤应曾听了,沉痛哀伤难以自拔。他速忙遵从爱妻遗言,在妻子秦玉宅兆旁边摆上果品酒水,弹奏妻子平日最爱听的琵琶曲来祭奠她……从此以后,他变得更加癫狂放纵,天天沉迷于酒……正值战乱,有人又见他背着母亲经常到军队里给士兵们送食品。
汤应曾六十多岁的时候,流落在淮蒲一带。有桃园人见到他都非常同情,还有人见他推着木轮车载着母亲一同到了桃园(明朝为淮安府桃园县,今为泗阳县)。后来,就不知道他的下落了。
汤应曾之所以被众多文朋乐友所崇拜,主要是因他给后人留下了很多琵琶名曲。明末清初文学家王猷定在《四照堂集》里把琵琶演奏家汤应曾称之为汤琵琶,尤其对他演奏与战争有关的《十面埋伏》《霸王卸甲》两首琵琶名曲的技艺给予高度评价:《十面埋伏》,也叫《楚汉》,又叫《准阴平楚》,却被汤琵琶演奏得大有“”声动天地,屋瓦飞坠”之感。若仔细倾听,还能听到金鼓齐鸣、刀剑相击、弓弩响箭、人马进退的声音,似乎真实的战场就在眼前。接下来再听,就是四面楚歌、霸王别姬、英雄自刎的悲壮表现。诸音并作,声如画图。汤琵琶只用十根手指、四根丝弦,不但完美生动地表现了一场战争,而且细腻、真实地刻画了战争中人的思想感情。
汤应曾在演奏《霸王卸甲》时,更加注重战争当中主角的心理和感情。其中有一个段落“别姬”,真情描写了回天无力的项羽和虞姬的生死离別。项羽最后“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的浩叹,在琵琶曲《霸王卸甲》中得到浓墨重彩的精心刻画,化成了一段无比柔婉凄美、动人心魄的旋律。琵琶颗粒状的声音从乐师汤琵琶指下迤逦而出,如大珠小珠缀成的珠串,缠绕着一对生离死別的魂灵,汤琵琶弹出这样的音乐怎能不令无数听众热泪盈眶。
清朝乾隆年间,直隶人王君锡整理过一些琵琶谱曲,从中发现大都是汤应曾生前弹奏过的曲目。后来无锡人华秋苹,综合王君锡等人的谱曲,又编写一本《华秋苹琵琶谱》(现存南京图书馆古籍部),也收录了汤应曾生前弹奏的曲目,充分证明了“乐王”汤应曾是我国一位伟大的琵琶艺术大师。无论汤应曾卒于何时何地,下邳人民都会永远怀念他。
三、著名散曲家陈铎
陈铎为下邳明代散曲家,字大声,号秋碧、七居士,祖籍下邳东北部(今新沂市)。陈铎出身豪门世家,曾祖父陈文为明朝开国功臣,正统十一年卒,追封睢宁伯。祖父陈政从洪武所向有功,累迁中府都督”。陈铎于明武宗正德年间任济州卫指挥,属皇家的守卫部队,陈铎所任为武职,但为人风流倜傥、耽于吟咏,也喜欢谐谑,经史子传、百家九流,无不深通广晓;他工于诗词、绘画,犹其精于音律,以散曲驰名于世。善弹琵琶,常常牙板随身,高歌曲,被教坊子弟称为“乐王”。
陈铎散曲大部分是写男女风情和闺怨相思,供歌妓们清唱的作品。这些作品,缠绵幽怨,故作多情显得纤弱委靡。有一些还带有色情的成分,内容无甚可取。不过一般都写得语言精致丽密,往往运用情景相生的手法铺叙委婉细致。他创作小令,极为体现对雅的笔墨与情韵的深长。其曲调流丽清圆,丰藻绵密,声婉而辞绝。加上多用南曲写就,彰显了“南音嘹亮”、稳协音律的艺术风格,所以能传唱一时;在明人南曲选本中多有选录。
陈铎抒写个人逸怀和写景咏物的作品,特别流丽自然,清新可读。如《满庭芳》《揺橹》,借揺橹写乡情,句句咏物,却句句关合旅况,结尾才点出曲意,饶有韵味十足。《秦淮游赏》,主要写秦准河风光,即景抒情,随意挥洒,意气豪迈,辞句清丽。
陈铎还创作一卷北曲小令《滑稽余韵》,这卷曲集共收136首作品,每首写一个行业,共描写了60多种手工业工匠和其他劳动人民的生活,以及30多种店铺的经营,主要对劳动者的高超技艺和苦难生活进行了细致描绘,实属一幅幅市民生活的风俗图卷,也真实地反映了明代中叶的社会风貌。如他在散曲《挑担》中写道:“麻绳是知已,扁担是相识,一年三百六十回,不曾闲一日。担头上讨了些利,酒房中买了一场醉,肩头上去了几层皮,常少柴没米。”句句都是刻画一个挑夫劳苦艰辛的实况。再如《搭材》,搭材就是建筑工人中的架子工。你看他描写多么详尽:“篾儿紧扎,木植儿巧搭,脚手分高下。一关一捩旋生发,就里功夫大。自己寻常,傍人惊怕,半空中难作耍。舍卫城建塔,蓬莱宫上瓦,不是我谁承架?”其中的篾儿就是把竹条劈成薄片,用于捆绑脚手架的。木植儿就是木材,把它一节一节搭上去。关和捩都是机关。自己觉得没什么,因为劳动习惯了,挺寻常的。读后便知,曲中赞美建筑工人的高超技艺和豪迈的气概,是多么滑稽有韵啊!
《滑稽余韵》的艺术风格独特,基本上都是采用当时的口语,明白通俗而又幽默风趣地对各行各业的人物、事物进行描写,在叙述中夹杂着评价和褒贬,表现手法直露而不迂曲,不事藻绘雕琢。
此外,陈铎还有描写和揭露、嘲讽市井中形形色色的寄生虫等作品,尤其以幽默的笔触,揭露里长、巫师、媒婆之流自欺欺人的骗人伎俩,语言犀利,抨击有力。陈铎另有杂剧三种,盛行于当时,现仅存《纳锦郎》一种。“乐王”陈铎的散曲创作,一直影响着下邳一代又一代人。
作者简介:张甫文,笔名老锴、伯龙,江苏睢宁人。2013年退休于睢宁县委宣传部,现居徐州。向来热爱文学,坚持笔耕不辍,坚信文字有温度,书籍有力量。尤其退居二线后,注重挖掘整理与研究“非遗”文学,成果颇丰。个人作品不但经常在《农民日报》《文汇报》《雨花》《散文百家》《人民文学》等刊物发表,还先后著有《情恋乡井》《我怎能不歌唱》《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睢宁地名探源》《徐州老话》等散文与“非遗”专著20多部。个人传略入编2010年《中国散文家大辞典》2012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大辞典》2021年《徐州市百名老艺术家影像档案》。现为中国民协会员、江苏省作协会员,《中国乡村》杂志终身认证作家,徐州市民间文学专委会主任、非遗传承人。
“白鹭杯”首届文学作品大赛暨纸刊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3151977.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