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母亲那双手》
周亚森
文人描写手的好句数不胜数,什么大手、小手,皮肤细腻的手,皮肤粗糙的手,温暖的手、冰凉的手,可我要说的那双母亲的手,却是不同一般的手,它是我见过的最坚强、最灵巧、最富有内涵的手。
母亲一辈子居住在福建龙海石码古城老街祥福巷,直至99岁时驾鹤西归。她成为该小巷里居住时间最长的老寿星。邻居们不仅佩服母亲的长寿,更佩服她那双勤劳善良、乐于助人、能表达爱心的手。
母亲孩时因害了一场病,用了西药后出现耳患,双耳失聪,一生无法走出家庭参加社会工作,专有的职称是“家庭妇女”。我父亲是榜山农村出来的,做小贩生意,因老实巴交且不擅赚钱,40多岁未成家,经人说媒只身来到我母亲这边。
母亲年轻貌美(二十出头),但双耳失聪。父亲长相虽帅,但年大贫穷,两位苦命人走到了一起。听过母亲埋怨,说父亲不擅赚钱、也不太顾家,常常揭不开锅了,他也不急不忙,还自个坐在门槛上喝点小酒、卷把喇叭烟抽几口来解愁。家里呢?就靠母亲七借八借,靠一双手来打理日子。
母亲为人善良诚实,她生育4个娃,带大了3个(其中三娃在未滿周岁时害病去世了)。邻居们常不客气的麻烦母亲,但也愿意帮助她。她们请我母亲当保姆,总共带出了十几个宝宝。那些年龙海纸箔行业正兴旺,有第一纸箔厂、第二纸箔厂,还有民间地下小纸箔工场,容纳女工特多,许多中青年妇女纷纷进厂就业。女工们白天上班,晚上还常开会政治学习,没时间带娃。有十几位母亲陆陆续续把娃放在我家里,一个月给个几元钱。另有孩子妈有急事,还临时把娃往母亲怀里一放,寄托一下。家里成了小小的宝宝屋。六十年代里,母亲靠着那双手带出了十几位健康活泼的孩子,有的一家三个兄弟都让母亲带过。
那时,圆桶形竹制站椅里站一个,坐型椅轿上坐一个,背后背一个,双手还得洗菜切菜、烧火做饭,柴禾湿生不起火、烟雾大时背后那娃也会掉眼泪(不是哭)。说也奇怪,母亲带出的娃都很听话,蛮乖的。有时宝宝尿了裤子,要换尿布(过去没有纸尿裤只用旧布片),宝宝调皮争脱要溜,母亲快速用右手抓其胳膊,左手(左撇子)高高举起、轻轻落下,像是要打屁股了,宝宝也就老实了,这左撇子大手也真有权威。
我家邻居对母亲十分信任,上午7:30上班前,她们先后把家门钥匙交到母亲手里,母亲手头正忙时,就挂在我家的大门门栓上,招个手就上班去了。母亲点点头“去吧,知道的,11点开炉门。”就这样,上午忙到近11点了,母亲会一手抱着宝宝,一手分别打开各家的大门,抜开蜂窝煤炉灶进风口,再从水缸里捞上九龙江挑来的水放进铁锅。母亲麻利地把灶旁边的大米洗干净放进锅里,炉火慢慢升起来了。等到12点,这家主妇从工厂下班,回来时水开了,饭也快做好了。虽然这是互相帮助做点好事,但几家邻居也都在做感恩回报的事,常常从他们丈夫单位买来的新鲜菜物中,分些给母亲。对面的丽仔和隔壁的玉树的丈夫,都在水产公司做事,就会送点小鱼小虾。隔壁顺仔的丈夫在东美食品站卖猪肉,也会送点剩肉或骨头之类。巷子口的阿花丈夫在港尾米厂,也会送点粮食类食品。当邻居用感恩的口气说:“你很古意”时,母亲总是回答“您吃头路(本地话、意为工作就业)很无闲啦,要我做什么没关系的”。母亲帮带的娃可离脚手(本地话)了,当孩子妈妈要带回去时,母亲总很不甘(依依不舍)。有了感情,加之孩子家长的教育,长大后都有常来看望我母亲,左一个“姨啊”右一个“姨啊”,还比手划刀(本地话、意为手语说话)略显吃力地跟母亲交流。母亲高兴的问“娶了没?孩子多大啦?抱来我看看!”如果真抱宝宝来,我母亲会手忙脚乱的拿红纸包上两毛五毛、两元五元的,说“给婴仔快大汉(本地话、意为让孩子快长大)”。母亲还会习惯性的用左手往外比划“回去吧、回去吧!你们都很无闲(本地话、意为很忙)。”
石码的纸箔业正兴旺时,在纸箔厂工作的邻居也会带些活儿到我家,让母亲在家里忙里抽闲做些厂外加工褙箔仔。母亲一有空便坐下来、把一小捆空白箔仔纸压在小板凳上,右手掀开一张,左手前三个指头抓着刷子沾点米汤轻涂在纸上,接着,左手无名指顺势点起一小张锡箔按沾在米汤位置上,一张一张往上翻,动作不偏差。厂方验收时也常表扬“这一家做的很照规矩”。母亲不怕麻烦、不怕腰酸,虽然褙一梱才几毛工线,但由此赚点小工钱来补贴家用也不错。
母亲这双手做起缝缝补补的活儿也是轻车熟路的,一针一线把旧被套改成衣裤让我们穿,把哥哥穿过有些破损的旧衣补了补、改了改让我接班。记得那年“六、九”水灾后,北方人支援南方人,征集旧衣物送到石码来,我到居委会领回了一件北方人穿过的大衣,母亲高兴得连夜动手改装,剪剪䙜䙜,过了几天就变成了适合我穿的棉衣棉裤,让我穿上,上学时也有了几分风光。
母亲这双手做细活可以,做粗活力气活同样很行。家里烧的蜂窝煤她能印制,逢年过节制作拜尪公用的龟棵也都是行家里手。我家灶脚边有一个中号石磨,做米烧粿、发糕、冬至圆、敬天公粿、糯米糕,都是自己磨米浆或米麩,自己印、自己蒸,有时还通宵加班,我们也会当上帮工。母亲磨磨可真有一手,那磨子不大、推手不长,她可以一人全包,一手推磨,一手掌勺填米进洞,几呼没有停止转动。邻居家没石磨,多有带到我家来磨,母亲也常常帮她一把。
母亲的手总闲不住。灶脚边院子仅四平方米空间,她要养上一两头菜猪。我哥在蜜饯厂酿酒车间上班,厂里定量供应酒糟,母亲以酒糟作主饲料,配上其它瓜菜,把菜猪喂得肥头大耳的,母亲自嘲“允好手势”。我们兄弟俩主要负责从厂里排队挑回酒糟,喂养的事全靠母亲那双手。
母亲那双手,也是精打细算、自力更生的手,家里30多平方米的平房,本来位置就不宽松,住着五口人家,她还挤出两个放瓦缸的地方。每到春季,农村芥菜丰收价廉了,母亲就买上一担,稍晒干后就在大门外门乾石板上做咸菜,我们大孩子负责踩揉,把芥菜一叶一叶的铺在石板地上,我们边踩她边撒盐巴,踩湿了,盐汁均匀渗进菜叶,母亲一次拾起二至三片芥菜,连叶带盐汁卷成一卷,一层一层塞进缸里,放一层菜撤一层盐,缸子装八九分滿后,再往上面压上砖石块。随着时间的推移,缸子里的盐水淹上来,咸香味也溢出了。捞起一卷成熟了的咸菜叶,切细加上大蒜头生姜丝热炒,配着下饭特别可口,如再配上蒜蓉花生米,就特别有味道了。母亲说,自已淹制的咸菜比市场上买的更好吃、也更便宜,而且随吃随取,很是方便。
母亲对病痛很能忍耐,95岁之前没有住过院,有点小病痛就在门口找青草担抓一把草药烧水喝,不好使了就请家对面郑墨樵医师开点药,我和夫人(职业医生)转业回龙海后,由夫人负责母亲身体调理。有一次,母亲心情好,讲起了生我妹时的往事,她说临产时让我父亲配合,烧了开水、煮了剪刀,然后自己操作接生。说这样节省了请“拾者”(接生婆)的开支。
母亲的坚强还表现在对儿女的放手。哥哥13岁小学毕业就远离家乡,到漳州九湖工厂当学徒,我初中毕业入伍当兵,她都没有拉后腿、或舍不得的表示。她说:“卡面(本地话、意为社会)更要紧,应该让囝仔去吃头路(本地话、意为就业)啦”。在母亲四十来岁时父亲就病故了,一个残疾家庭主妇,没有悲观没有埋怨,硬是用她的双肩扛起这个家,用那双手把我们拉扯成人、建家立业。
父亲在世时的工资(退休金)才二十来元,母亲把我们拉扯到这程度已非常不容易了。如今我们兄妹三人家庭幸福美滿,也都当上爷爷奶奶了。能有今天,总忘不了母亲那双坚强、灵巧、善良的手。我们深刻感到:母亲的手,不仅是干活的手,同时也是语言表达的手。她因双耳失聪,理解别人的交流是看手势、口型、眼神,她对手的功能概念与表达,比别人更深一筹。
母亲没读过书,是绝对文盲,但记忆力超强。每年要做超百个拜尪公事、敬祖事,什么天公生、帝君公、佛祖生、敬将爷、祖师公、妈祖生、大道公、普渡公、开(关)巷口、地基主、门口庵、灶君公、敬月尾……对于祭拜祖公,她不但把我父亲那边周系祖公、她这边的吴系祖公都揽来,还把一个过房的邱系祖公的祭拜也承担下来。虽然菜果料草并不算高档丰盛,但也够她忙的,每月给她的零花钱,都用在买银仔纸和烧香上。亲人们佩服她一双手操劳了那么多习俗事,更佩服她不识字怎么记住了这么多祭拜日。她时常提醒亲人到时记得来拜一拜。往辈的祭日她记得住,子孙的生日也记得牢。孙子孙女生日(阴历)到了,她特地请邻居帮买了鸡蛋,煮熟后用红纸沾水在蛋壳上涂上红色,要我们带回给孩子吃。而我们兄妹的生日,她会提醒我们:某天是你的生日,记得煮点面吃哦。我们感恩母亲心中总惦记着子孙,更佩服她超强的记忆力。平时她会问我们今天农历几号,然后用她那粗糙略有变型的手指头扳着数,用此方法帮助她的记忆。在她卧床不能亲自操办时,会提前塞点钱给哥哥,交待买些菜果代她操办,还让扶她起床到大厅“指挥监督”全过程。遇上初一、十五早晨我值班陪她时,就交待我烧香拜拜,她知道我不擅长这类操作,会交待更仔细。母亲的虔诚老天爷也会感动,母亲的善良付出给全家人带来平安好运。
母亲一生勤劳、节俭、乐观、善良,给我们留下了无形的家风家传,子女们对她孝敬有加。母亲在70岁时被猫跘倒手臂骨折,95岁时跌倒造成股骨头骨折、腰椎骨折、伴有下肢静脉栓塞,子女们筹资13万元在175医院作了整体手术。子女们轮值精心照料,当康复期间出现轻微脑梗、嘴歪、偏身肢体活动不灵,在用药基础上,我们鼓励她克服困难、坚持锻炼。让她滑握木棍、强拉床两边扶手(哥哥制作)。由于母亲的坚强与配合,双手恢复了动能,还能拿勺吃饭。术后五年,母亲在99岁时呈现出短时衰弱状态,饮食减少,走时很安祥、没有痛苦。临终前对来看望的子女,用辛苦了一辈子的手轻轻挥了挥,表示了她的满意和放心。
母亲用她的双手料理生活、处理世道、感恩社会、关爱亲人。世道也没有亏待她,上天让她在2021年4月12日(农历三月初一)离世而去,这是个好日子,九九归一、好事连连、寿与天齐。这一天,新冠疫情已阶段性稳定,政府正逐步放开人群的聚集与丧事办理的限制,而且当天气象挺好,晴朗无雨、气候宜人。因此后事办得顺利、热闹、体面。邻居们说“绸仔(母亲名)是有福气的人啦”“好人有好报”。
借此母亲逝世两周年之际,我们怀念她,但愿后代人能传承好母亲创立的好家风,世世代代兴旺发达。
作者简介:
周亚森,男,1948年10月出生于龙海石码,中共党员、高级经济师、福建省科普作家协会会员,漳州市书协、美协会员。20年军旅生涯,副团职转业。曾从政于人大、政协、卫生局、乡镇党委。出版专著9部(其中画册2部),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4项。书画作品多次入选(或获奖)全国、市、县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