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厚道诸葛亮
作者:百合花开

公元234年10月的一天,在蜀军的营地五丈原,周围的空气异常沉重。军中侍从步履匆匆,脸色阴沉,一连几天,丞相都在吐血。他强撑着病体在卧榻上手书遗表给阿斗(刘禅)。他拿起手中的笔似有千斤重,书写中,他几次把笔掉落在地上。他最后一次乘坐小车遍观各个营地,秋风吹打在他的脸上,冷彻肌肤。耳边还回荡着战场的厮杀呐喊声,可他再也不能临阵讨贼了。手中的羽扇轻轻滑落,一行热泪顺着眼角潸然而下……
这一天,是不同寻常的日子,秋风萧瑟,细雨绵绵。一代名相,诸葛亮殒落五丈原。他从躬耕隆中的一介布衣成长为一国丞相;他初出茅庐便定了三分天下的策略;他主张联孙抗曹,于赤壁之战打败曹军;他五次北伐,稳固了蜀汉政权。他的一生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然无论境遇如何,诸葛亮始终坚守初心。做人厚道是他最朴素的情怀,也是他一生最真实的写照。

厚道是坚守初心
公元181年,诸葛亮出生于琅琊郡阳都县的一个官吏之家。在他很小的时候,双亲便相继离世。叔父诸葛玄收养了他,让他在荆州的襄阳定居下来。17岁时,他的叔父诸葛玄去世后,他做出了人生中的第一个重大决定:自食其力,走自己的路。
诸葛亮选择到离襄阳不远的隆中村居住。那里依山傍水,环境清幽。他在那里亲手搭建茅屋,开荒种田,自给自足。因幼年时,诸葛亮亲眼目睹了东汉王朝崩溃,给百姓带来的深重苦难。于是“安定天下”的治国理想,在他的心中扎根发芽。诸葛亮在隆中长达10年的隐居生活里,博览群书不断精进。他读书有个特点,对于一般的书籍只是观其大略,而对于治国安邦的书,他经常反复琢磨研究。
诸葛亮就像一棵树,深深地扎根,不停地汲取营养,期待有朝一日能长成参天大树——国之栋梁。据《三国志》记载:“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 ”经过一年又一年的的努力,诸葛亮的才华和能力更是卓然超群。他得到了当时名士庞德公的赏识,称他为“卧龙”。诸葛亮胸怀大志,常以管仲、乐毅比拟自己。他遭到了周围人们的讥讽,但他却不以为然只是厚道地报以微笑。他很清楚自己心中的目标,从来不会为外力所干扰。在别人看来,诸葛亮是自不量力,更是眼高手低。其实,诸葛亮是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厚道,从不谄媚取巧。
苏轼曾有言:“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人的一生,只有潜心一志、坚守初心,才能厚积薄发,继而承载厚德,实现自己心中的目标。诸葛亮便是这样的人,他在等待一个机会,一个可以让他施展宏图大志的平台。

厚道是忠于明君
《山月不知心底事》中有句话说得好:日出之美,便在于它脱胎于最深的黑暗。
公元207年,诸葛亮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曙光,他的人生将被重新开启,命运的走向将从此改变。诸葛亮的好友徐庶,向一代枭雄刘备举荐了他。没过多久,求贤若渴的刘备便带着关羽和张飞,亲自去隆中村拜访他。
诸葛亮对刘备早有所闻,但他并不知道刘备究竟是什么样的人物。最重要的是,他想考验一下刘备的诚心和决心,便借故躲着不见。刘备到来后,被告知诸葛亮外出了。他失望而归,但并不灰心。又过了一段时间,刘备第二次去拜访诸葛亮。谁知,他刚走到草庐门前,诸葛亮的弟弟就告知他,哥哥出门远游了。刘备舍不得就这么离开,他给诸葛亮留下一封信。

诸葛亮看到后,了解到刘备是心胸宽广、格局辽阔的人物,而且是真心实意想请他出山后,他被深深地感动了。刘备回到住所后,并不甘心。为了表达自己的诚心,他特意斋戒沐浴。第三次来到隆中后,他如愿在草庐里见到了诸葛亮。刘备屏退随从,和诸葛亮进行密谈,他请教匡扶汉室的计谋。
诸葛亮胸有成竹,对答如流。他对当前的形势条分缕析,预测数十年后的天下事,并提出了“三分天下的大计”。一个是具有雄才大略的人物,一个是有着经天纬地之材的贤臣,他们为了同一个的目标走到了一起。这一年诸葛亮27岁,刘备47岁。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可以看出,诸葛亮是做事厚道的人,是懂得感恩和回报的人。他用自己的余生,去报答对他有知遇之恩的伯乐——刘备。
有句话说:“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正是因为这份厚道,承载了诸葛亮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

厚道是为对方着想的格局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越是艰难,越能彰显出厚道的本色。当曹操率领20万大军南下荆楚时,刘备的军队奋起抵抗,遭到曹军追击后,败走夏口。危机存亡之际,诸葛亮审时度势,给刘备献上联孙抗曹的计谋,并自荐到柴桑作说客。在鲁肃的引荐下,诸葛亮在柴桑见到了孙权。他抓住有力时机,极力劝说孙权抗曹,但孙权迟迟不肯决断。
孙权说:除了刘豫州(刘备)就没有和我一齐抵挡曹操的人了,可是刘豫州在刚打败仗之后,怎能抗得住这个大难吗?诸葛亮看到了孙权抗曹的决心,同时也敏锐的捕捉到了孙权的犹豫,他说:
刘豫州的军队虽然在长坂坡打了败仗,(但是)现在归队的士兵加上关羽率领的精锐水兵还有一万人,刘琦收拢江夏的战士也不止于一万人。
孙权听了诸葛亮的话,觉得颇有道理,示意他继续说下去。诸葛亮镇定自若、信心十足,他继续分析道:曹操的军队远道而来已疲惫不堪,而且北方的水兵,不习惯在水上作战。现在将军当真能派猛将统领几万大军,与刘豫州协同规划、共同努力,攻破曹操的军队就是必然的结果。
孙权听后非常高兴,立刻召集部下一起谋划联刘抗曹的事情。正如诸葛亮所预言:
赤壁之战中,孙刘军队一举打败了曹操,迫使曹军退回北方,为三分天下的局面奠定了基础。
《老子》曾有言:“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在关键时刻,诸葛亮能够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的立场想问题;把对方关心的问题放在第一位,这既是厚道,也是做人的格局。正是这份厚道,深深打动了孙权,为双方合作赢得了契机。其实在生活中,无论做人还是做事,厚道就是互惠互利。你退一步,我让三分,彼此在默契中达成共同的目标。
厚道是忠于所托

赤壁之战后,诸葛亮为刘备多次出谋划策,先后拿下荆州、益州,建立了蜀汉政权。公元223年4月,刘备病重,他将儿子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这一对相伴走过16年的明君贤臣,再次进行了密谈。受君之托,忠君之事。正是这份忠于所托的忠诚厚道,坚定了诸葛亮五次北伐曹魏的信心。
诸葛亮运筹帷幄,利用4年时间来备战——北伐所需要的兵甲物资。公元227年,当洛阳传来魏主曹丕去世的消息后,诸葛亮认为这是发动进攻的最佳时机。临行前,诸葛亮踌躇满志,他即对北伐充满信心,又对少主刘禅放心不下。他对刘禅像父亲一样满是疼爱和怜惜,又像老师一样对刘禅谆谆教导。他满怀深情,以一颗拳拳臣子之心,写到: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出师表》。
写到最后,诸葛亮已是涕泪交加,情不自禁——“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出师表》是他对蜀汉王朝忠贞不二的见证,更是他雄心勃勃北伐中原的军令状。其情,其志,其才,天地可鉴,日月可表。
杜甫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历经七年的北伐失败后,诸葛亮积劳成疾,他带着没有平定中原的遗憾郁郁而终。假设一下,如果诸葛亮当初遵照刘备的遗言,将刘禅取而代之,蜀汉的历史走向会不会因此而改变呢?然而诸葛亮至始至终秉承着厚道做人的原则,明知对方才能一般,但他依然忠心耿耿辅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厚道是诸葛亮做人的底色,更是他做事最朴素的情怀。厚道是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的气度。厚道,是静水流深的低调和沉稳。
诸葛亮终其一生,是以厚道为圆心,忠诚为半径,画出了他忠君爱民的拳拳之心。他的厚道是竭尽全力,矢志不渝,治国安邦,鞠躬尽瘁。他的忠厚之举,历经1800多年的风雨洗礼,仍为世人所称颂——“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他凭借做人厚道的顶级魅力,活成了一代传奇,载入史册,流芳百世。
来源:樊登读书

作者:百合花开 河北省作协会员,十点读书签约作家,全网阅读量1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