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激活“一池春水”
2、小菜苗撑起大产业
一
处暑时节,走进耿店村绿冠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育苗基地,只见10多个育苗大棚里一盘盘育苗产品整齐排列成行,数万株绿油油的辣椒苗、西红柿苗正伸展着嫩绿色的叶子蓬勃生长,郁郁葱葱、生机盎然。
这边苗庄打工农民赵宗红正在蔬菜育苗大棚里来回走动,仔细观察 着辣椒、西红柿等各种蔬菜苗情和长势,并不时操起水管为“口渴”的 苗子洒水浇灌。那边,十几名工人正在选苗、打药、摆盘……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之景。
可别小看这很不起眼的秧苗,价格虽然便宜到几毛、 一两块钱,但 这不为人们关注的"小生意"已在耿遵珠手里越做越大,承载着耿店村民增收的新希望!
“这棚是西瓜、有机花菜苗,是临清市康庄镇委托我们育的,对方 提供种子,我们负责育苗,已签订6万株育苗合同,合同苗先交一毛钱 的定金,刨去托盘、基质、水电、人员工资等成本,每盘纯收入12元钱。”育苗基地负责人张玉良介绍。“我们这里培育的都是订单种苗,从香瓜、黄瓜、西瓜苗到番茄、辣椒、茄子苗应有尽有。
“露地菜一般从3月1日左右下种,到5月1 日陆续开始出苗,苗 期2个月左右;秋延迟菜,夏天育苗;冬暖大棚蔬菜则在8、9月份育 苗,10月份是最忙的季节,仅黄瓜和尖椒苗就能出几百万株,我们这 个育苗基地的规模和质量在聊城也是数一数二的。”没想到耿遵珠对育苗工作也这么熟悉,如数家珍。
为了让蔬菜种子次第发芽,错峰供应,我们这个蔬菜育苗基地一年 四季不断线,育苗基地还根据蔬菜种子特点,采取人工育苗和机器育苗相结合的办法,满足附近村镇10万多亩露地、日光温室、拱棚的订单 种植需求。
"过去,村民种的蔬菜苗都跑到寿光订,建了育苗基地后,合作社 开展了订单育苗,培育村民想种的蔬菜苗。这种‘订单式'集约化育 苗,既提高了单个品种的育苗规模,又降低了生产成本,对当地农业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耿遵珠介绍说。
种苗是农业生产的“芯片",是蔬菜生产和安全的“命根子”,是最 基础、最根本的生产资料,所以必须上马。另外,由于棚户进苗途径不 一,造成价格高、品种混乱、品质降低、产量下降等。因此,更坚定了 耿遵珠建设育苗基地的决心,他在与村两委成员广泛调研的基础上, 2010年,依托绿冠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筹集股金100多万元,建起了5个高标准育苗大棚,年育苗300多万株,实现了自主供苗,结束了 从外地进苗的历史。而且,使本村群众每株苗比在外面买,节省成本1毛钱。
合作社安排懂技术、责任心强的张玉良和耿付宾管理这个蔬菜育苗 场。他俩都是村里推选的育苗能手,一个管技术一个管销售,他们两人 不负众望,把育苗基地经营的红红火火。2010年正式运营,社员当年 分红52万元,每年分红11%至15%,就是2014年因下大雪,气温低, 大棚菜苗绝产的情况下,由于耿遵珠的努力,找回损失,村民仍分红10%,这年是分红最少的一次。
二
“我们家也种大棚蔬菜,以前都是自己育苗,不仅繁琐,而且费时 费力,质量还不能保证。每次育苗,要准备好纸杯,先放入湿土,再小心翼翼把种子埋进去,然后放置在暖棚里等待发芽,成活率只有70%。
到了种植期,更麻烦。那时大棚技术还不成熟,棚高只有1.2米,要跪 在地上栽培,再加上棚内潮湿, 一忙活就是一天,爹娘为此落下了关节炎。"
“现在好了,村里建起了育苗场,这里育的苗子叶大茎粗,摔到地 上都没事,我空闲时间来这里打工,大棚内非常暖和,还能学习最新的育苗技术。”宋连英笑着说。
在茄子育苗大棚内我看到,几个工人围坐在一个桌子前,桌子上摆 有茄子苗(接穗)、砧木、小剪刀、导管等用具。只见一个工人先将内 径与菜苗差不多大小的白色导管剪成长度1-1.2cm 放在一边,然后再 在砧木幼茎上用刀片斜切一刀,将套管的一半套在砧木上,用刀片在接穗幼茎上以30°-45°角度斜切,最后将接穗插入套管中。
"这就是用导管嫁接茄子苗,嫁接时要保证接穗的切面与砧木切面 对齐,使其切口之间紧密结合。”张玉良说,导管嫁接茄子操作简单、 生产效率高, 一天一个熟练工人可以做1400株左右。由于茄子苗的经 济附加值高,基地今年育有30多万株,只需要十几个人忙活十多天就可以了。
"用托鲁巴姆作砧木嫁接茄子,防治茄子根结线虫确实是个好办法, 不但效果好,成本低,简便易行,而且能有效防治由茄子黄萎病、枯萎病、根腐病等引起的‘死棵'。"
"托鲁巴姆是茄子嫁接的优良砧木,原产于美洲的波多黎各地区。该品种的主要特点是同时抗黄萎病、枯萎病、青枯病、线虫病四种土传 病害,达到高抗或免疫程度。其植株生长势极强,根系发达,粗长根较 多呈放射状分布,吸收水分、养分能力强。这个砧木适合于与多种接穗品种嫁接,适合于保护地、露地多种栽培型,嫁接成活率高。嫁接后除具有高度的抗病性外,还具有耐高温干旱、耐寒、耐湿、耐盐的特点, 嫁接亲合力好,生长势强,嫁接后的茄子品质不变,使产量成倍增长。果实品质极佳,总产量高。”张玉良一个土生土长的耿店村民,讲起引进的蔬菜品种特点头头是道。
“过去我们所需的种苗大部分从外地购买,移栽后有六七天的缓苗 期,还容易生病。现在我们育苗场采用国内最先进的砧木嫁接育苗技术 育苗,通过统一栽培品种、统一育苗时间、统一育苗标准,育出来的种 苗适应本地的气候土壤,移栽后没有缓苗期,可以提前上市。而且采用 嫁接育苗技术种植的蔬菜根系发达、果蔬品质好、生长期长、产量高、抗病能力强,产量能提高50%以上。”
“我们育苗场淡季雇用十几个工人,等到播种和嫁接的旺季,至少雇用50多名工人。在这个季节, 一个嫁接好手的收入也十分可观。”
三
漫步耿店的育苗基地,只见一排排高标准的智能温室大棚鳞次栉 比,品种试验区、种苗培育区、产品展示区棚棚相连,甚是壮观。我走
进其中一个繁育温室,迎接我的又是满眼的绿色。
“种苗行业其实是一个劳动、技术、资金、政策、服务五大方面高 度集中的产业。这个温室就是我们斥600多万元兴建的智能化连栋玻璃
育苗温室。"
"大多数农户给温室加温、浇水、通风等,全凭感觉。人感觉冷了 就加温,感觉干了就浇水,感觉闷了就通风,如果仅靠人工控制既耗劳 力,又容易发生差错。于是,温室大棚的温度控制成为一个难题。为突破传统控温的局限性,我们将物联网技术引入到育苗大棚中来,用物联网技术采集温度、湿度信息,进行高效管理,就解决了这一问题。即使 在秧苗出圃阶段,我们同样可以利用物联网技术,通过育苗阶段的各个关键节点参数,建立起秧苗质量追溯体系,让农民用苗用得放心。”
“这个现代化育苗温室,年培育尖椒苗、黄瓜苗、番茄苗、草莓苗 及各种嫁接苗超过800多万株。不仅可以满足本地的用苗需求,还远销河南、江苏、河北、山西等周边市场。”耿遵珠介绍起来满脸的自豪。
2013年,合作社又流转100多亩土地,投资600多万元,建成占地6000多平米的智能育苗温室、5座高标准育苗大棚。
“这个试验棚可是俺村蔬菜产业长盛不衰的“秘密武器”,凡是新引 进的蔬菜品种,都必须先在试验棚适种两年,经试验证明能够适应本地 土壤气候、产量高、品质好的品种,才能推广种植,极大地降低了种植风险。”耿遵珠介绍说。
为提高蔬菜产量和品质,提升蔬菜产业效益,促进蔬菜品种更新换 代,有效防止品种多乱杂现象,最大限度地减少群众自己引种试验的风 险和损失,促进蔬菜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耿遵珠在村里专门建起3个 新品种试验棚,每年引进的新品种都要在这3个大棚里试种,都要在经 过试验棚筛选,形成了引进、筛选、培育蔬菜新品种种植技术的产业链条,有效规避了群众的种植风险。
心灵悟语: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要想产量好,首先必须得种子好,其中良 种培育是至为关键的一环。近年来耿遵珠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要把农业的‘芯片’,掌握在自己手里。”他不断探索“订单式”集约 化育苗模式,既提高了单个品种育苗规模,又降低了生产成本,把小菜苗做成了大产业,实现从“种菜卖菜”到“育种卖苗”的嬗变。
作者简介:王长新,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健康聊城》总编辑等。先后在今日中国、作家、新华、山东等出版社出版《初战告捷》《木都长歌》《第三次浪潮》等29部作品,1400多万字,并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健康报、青年文学、戏剧丛刊、中国学术研究等报刊发表文学、新闻、理论等各类文章6000多篇,其中200多篇在全国及省市级获奖,登上北京人民大会堂的领奖台,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